胡月 馬文娟
摘 要:具有百年歷史的五四運動孕育出了內涵豐富的五四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緊要關頭,深刻闡釋五四精神的內涵,抓住其愛國主義的內在核心,對今天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其重要的啟示。在五四精神的引領下,有利于增強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底蘊,拓寬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維度,明確教育的歸宿,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五四精神外化為推動當代大學生更好成長成才的強大精神動力。
關鍵詞:五四精神;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1-0146-03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闡釋五四精神的實質內涵,探索有效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途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有的一個常新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永擊不倒的精神基因,激勵著每一位中華子孫接續奮進。大學生肩負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使命,是國家建設的主力軍,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愛國行動直接關系到中國復興夢的實現。鑒于此,本文在闡釋五四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分析其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指導意義,得出以五四精神引領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希望進一步促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踐。
一、五四精神的產生背景及其實質內涵
(一)產生背景
1.復雜的國內外環境
從國內看,辛亥革命因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而以失敗告終,列強因此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伐。當時中國傳統封建統治依然存在,加上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各自割地稱雄,勾結帝國主義,十分腐敗,這些軍閥為維護自身利益不斷欺壓勞動人民。隨著美、日等西方國家的崛起,瓜分中國的列強隊伍逐漸擴大。1919年1月18日,法國凡爾賽宮召開巴黎和會。中國作為戰勝國的地位并不被承認,帝國主義旨在再次瓜分世界。會議上中國代表團要求取消《二十一條》,收回日本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特權,然而分贓的天平卻傾向了日本。五月初,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信息傳到國內,激起了愛國民眾的反抗意識,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爆發。
2.思想基礎
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共和思想,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意識。五四運動前,袁世凱鼓吹尊孔復古逆流,以此來束縛民眾思想,維護軍閥封建專制統治。此時,中國民眾急需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陳獨秀、李大釗等一批有為之士發起了一場高舉“民主與科學”大旗的新文化運動,矛頭直指封建專制制度以及一切束縛中國民眾思想的精神枷鎖。加上,十月革命的炮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一些進步知識分子意識到西方國家的制度已經不符合中國當時的現狀。這些都為五四運動的爆發提供了思想基礎。
3.階級基礎
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列強之間進行著激烈的斗爭,放緩了對中國侵略的步伐,使得我國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階級力量不斷壯大。他們在反對封建統治和帝國主義的侵略斗爭中表現積極,甚至一部分激進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熱切投身到愛國運動浪潮中;而且不斷壯大的中國工人階級隊伍正經受著來自封建統治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成為最具有革命斗爭性的階級。他們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是帶領中國擺脫困境的重要力量。在五四運動中,他們勇敢地登上中國近代歷史的舞臺。
(二)實質內涵
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蘊含的最重要的價值,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反映的是當時青年一代人的精神樣貌,具有以下豐富的內涵。
第一,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包括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與熱愛,始終將國家與人民利益放首位。在五四運動中,“青年群體有著憂國憂民,甘愿在國家危難當頭奮不顧身的精神品質”[1]。這種永不放棄的態度和愛國情懷推動五四運動走向勝利。五四運動是無數次愛國主義運動中最為光輝的典范。通過這場運動,廣大民眾從混沌中覺醒,堅定地反對帝國主義,將自身命運與國家未來密切結合在一起,表現出高尚的愛國情愫。
第二,追求進步的精神。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五四運動是人們極力打破舊制度的牢籠,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一場追求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思想解放運動。這種愛國主義經啟蒙迸發出來,以科學和民主為主要內容,順應了社會發展的潮流。社會發展的道路雖然是曲折的,但趨勢是向前的。繼續追求進步的精神要求我們要堅持用發展的眼光認識和改造世界,不斷追求真理,走向光明。
第三,追求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新文化運動以陳獨秀在1915年9月創辦《青年雜志》為標志興起,基本口號為民主與科學,為五四運動打下了基礎。1919年的五四運動使得民主與科學更加深入人心,這里的民主是相對于舊制度來說的一種進步,民主的實質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但民主仍是全世界普遍的追求。由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人們對民主有了新的認知,并被進一步提倡。陳獨秀曾指出“只有消滅階級特權,廣大的人民才能真正地享有民主權利。”[2]李大釗認為:“民主與社會主義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盵3]依此得知,無產階級的民主是對資產階級民主局限性的打破,而不是否定民主。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其有兩翼,一個是民主,另一個是科學,其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陳獨秀對科學有新認識,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和方法論,突破了自然科學領或,是一種對科學的創新?!盵4]它不僅僅局限在知識理論層面,更強調理性的一面。理性的科學精神要求從實際出發,尋求事物的本質規律,不迷信盲從,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既要追求真理又要造福于人類。
總的來看,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動力源泉;實現進步是五四精神追求的目標;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內容。愛國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支柱。當下,五四精神依然是我們廣大青年把握現在與開辟未來所要珍惜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全社會都要堅守和踐行的愛國主義。
二、五四精神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指導意義
(一)有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強化國家認同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5]《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強調:“愛國主義教育關系到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自尊心和自豪感?!盵6]愛國主義精神中對國家的熱愛之情以及甘于為國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是五四精神中一以貫之的內核。在五四運動中,凸顯出一批進步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將個人命運和前途與國家命運和前途相統一,表達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五四精神延續至今,近百年來無數愛國青年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史實均是五四愛國精神的寫照。但不可否認在今天的愛國主義教育中,面臨歷史虛無主義的挑戰,一定程度上導致青年產生對歷史認知的泛化和弱化現象,降低了他們的國家認同感。弘揚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五四精神,有益于大學生正確了解五四運動以來的歷史,形成正確歷史認知。在此基礎上,增強愛國主義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強化國家認同感,這對今天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二)有利于激發創新創業精神,踐行愛國情
五四精神中蘊含著理性的科學價值?,F今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步伐逐漸加快,為適應這種速度,大學生就要求具備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學校和社會要培養出學生一定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5]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突出的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我們要著重提高現代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育大學生的創新思維,推動國家建立有效的創新體系。
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完善各項制度,建設創新型國家等方面的改革,一定意義上是對五四精神的認可和發揚。中國夢的實現,更需要我們青年人,甚至整個民族無限追求創新。當下青年要具備一定的家國情懷,一種與國家同甘共苦的豪邁情懷,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使命擔當。五四運中的進步青年學子具有高度自覺的愛國意識和愛國行動,學習并弘揚他們的愛國精神有益于青年樹立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統一的高尚愛國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講話中指出:“五四運動以來無數有志青年激揚青春、不懈奮斗的主線便是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盵7]
(三)有利于堅定理想信念,明確責任擔當
五四精神是中國青年的精神燈塔,對中國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當下,弘揚五四愛國精神,最后都要將愛國之情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努力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鍛煉學生的愛國實踐,將愛國主義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新一代青年造就過硬的本領,在提高他們文化水平的同時,提升自身責任感和自我教育能力。今天大學生更多只是空談愛國,甚至有時在愛國行為上缺乏足夠理性。五四運動中的愛國進步青年以實際行動捍衛祖國的尊嚴,熱切學習先進知識,積極尋求國家復興之路并與祖國共命運。弘揚這樣一種愛國精神有利于激發個人將奮斗的目標與動力同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結合,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融合,并能夠更加自覺地繼承并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這也是五四精神實踐維度的重要體現。
三、以五四精神引領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
(一)五四精神進校園,構建濃厚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
高校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的主陣地。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其中的重要環節,承擔著重要的育人功能。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廣泛性,可以將五四精神引入校園文化建設,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生活動,例如:黨史知識競賽、理論學術專題講座等,同時為大學生提供關于愛國創新創業項目的資金支持,使他們切身體會五四精神的深刻內涵,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有益于豐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可以將五四精神引入課堂教學,結合視頻或者文本案例分析以及課本相關知識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精神鼓舞和熏陶;還可以用于學生工作的指導,依照一定的標準評選出優秀學生代表,向榜樣看齊,發揮同輩群體的影響作用等。五四精神包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四個要素,對當代大學生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新一代大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獲取上,還要提升自己的思維高度,培養憂患意識,這樣才能避免不被時代拋棄。在指導學生黨團共建工作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以身作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方向進行正確的理論指導,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實踐計劃,讓青年學生在社會發展的大浪朝中明確自己的定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圩??!盵8]
(二)奮力踐行五四精神,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歷史底蘊
弘揚五四精神,不是一味地說教,而是要上升到實踐的高度,不斷踐行實干興邦理念。當今國家建設所得的成績離不開實踐。五四精神內含以實踐為指向的品格,鼓勵一代又一代青年積極投入到為中國夢奮斗的浪潮中。愛國主義教育更多的是信念與價值觀的教育,最終是讓學生養成踐行愛國主義精神的自覺,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實踐力量。在今天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中要努力挖掘五四精神中以推進社會進步為目標的內在實踐品格,讓新一代青年在實踐中體會五四精神的力量,由此激發他們主動踐行五四精神。歷史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愛國主義教育同樣需要深厚的歷史積淀。習近平總書記講道:“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錄下每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個國家未來發展提供啟示?!盵9]五四精神蘊含著深邃而豐富的歷史底蘊,與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內在統一性,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延續和發展。愛國主義教育是具有歷史繼承性,要讓大學生把握國家歷史發展脈絡,學會從五四精神中汲取豐富的愛國主義營養,有利于強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可以通過參觀歷史博物館帶青年回憶五四以來國家命運歷程,形象地看到其中無數進步青年為國家復興而英勇抗爭的魄力,不僅有助于延續五四愛國主義精神,增強青年對歷史的感性認識,產生情感共鳴,同時在此基礎上有利于樹立良好的歷史觀,提高自身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習近平總書記告誡青年:“要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立足本職、埋頭苦干,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用勤勞的雙手、一流的業績成就屬于自己的人生精彩。”[18]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代,當下愛國主義的主題依然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需要歷代青年接續奮斗、腳踏實地,以實際行動報答祖國。五四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紅色基因,是無數青年學子都要銘記于心中的紅色文化。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青年學子要以史為鑒、敢為人先,從點滴做起,始終堅守并努力發揮實踐品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爭做新時代奮斗者、實踐者和奉獻者,擔負起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重任。
(三)堅定內心理想信念,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的歸宿
大學生要堅定內心的理想信念,善于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在五四精神的引領下不斷前行,不斷踐行愛國主義精神。梁啟超說:“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10]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思想革命運動,當時青年的愛國精神和行動對今天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而言是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在北師大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道:“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盵11]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是我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系和制度是目前全國人民的共同信念。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真理的科學,不僅是經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所證明的正確理論,而且也是經實踐檢驗過符合我國發展的科學理論。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攻堅區和深水區,理想信念的樹立需要科學的理論做支撐,要讓青年學生打牢自己的科學理論基礎、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追求進步和創新。同時,在生活中鼓勵他們做一名敢于大膽質疑、勤于擴散思維,積極發展自己興趣的有為青年,志力做一名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青年一代始終是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力量。對新時代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于培養他們崇高的家國情懷,明確其責任擔當,最后身體力行落到實處。因此,在教育中要求始終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才能讓大學生做到以史為念,積極進取、開拓未來,在追求個人價值的過程中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奉獻青春、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郭灝.從五四精神的弘揚談青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強化[J].北京教育(德育),2016(11).
[2]馬美蓉.新時期五四精神研究[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2017.
[3]弓曉穎.論五四精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意義[J].學理論,2013(3).
[4]李春麗.五四運動及其對當代青年理想信念樹立的啟示[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
[5]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1).
[6]中共中央印發《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1994-09-06(2).
[7]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4(1).
[8]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9]張艷.五四運動闡釋史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
[10]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1冊(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9:11.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收稿日期:2019-06-04
基金項目: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大學生生命價值目標影響自殺意念的拐點研究”(18BSH131)和大連理工大學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理論研究專項課題“心理育人機制研究”(SQYR20191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胡月(1968-),女,遼寧大連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臨床心理學研究;馬文娟(1994-),女,山西晉中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