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雯
21世紀以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改變了傳統金融的發展模式,互聯網與傳統金融相互融合形成了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給金融的發展帶來了飛速的進步,卻也帶來了無法避免的風險問題。本文針對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助益。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概述
互聯網金融就是金融與互聯網相結合,也就是運用通訊信息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實現融資、第三方支付和信息獲取等業務的新型金融模式,既與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不同,也與金融市場中的直接融資不同。互聯網金融正在進一步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影響著未來的生活方式,也使傳統金融在未來的發展模式進行了轉變。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問題
第一,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系尚不健全,相應地監管法律的缺失,使得監管機構不夠明確,行業的內部素質的參差不齊,都使得監管體系的建立任重而道遠;第二,有些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難以規避,目前我們總結出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技術風險等風險,有些能通過人為的防范與引導避免發生,但有些風險確實無法規避的,這些風險會阻礙我國的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第三,互聯網信息安全性的問題,網絡信息安全性差將會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機,去販賣個人信息。在個人信息泄漏后就可能會發生電話詐騙,銀行卡盜用等案件的發生;第四,缺乏足夠的互聯網金融專業人才。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一是是企業缺乏優秀的人才培養系統,也缺少優秀的人才培養平臺。二是高校也缺少對人才的培養意識,沒有創新意識,培養不出全面型的人才。
三、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對策
(一)完善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
完善法律法規是保證互聯網金融健康穩健發展的基礎。本文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個是對現有的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在法律細節上進行修繕,修補可能存在的法律漏洞。第二個是出臺相應的關于網絡金融的新規定,對新發展的金融業務能及時補充,加大對互聯網犯罪的打擊力度,增大互聯網犯罪成本,打消犯罪念頭。不但如此,還應使監管部門明確其監管職責,對于不同行業能有專門的監管機構進行監管。
(二)加快對金融人才的培養
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需求變大,對互聯網金融型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但進入金融行業的人員魚龍混雜,一些高校培養人才沒有長遠性,培養的人才跟不上金融行業的要求,而且金融企業不重視對人才的培養,沒有一套完善的培養體系,缺乏對金融行業的創新精神。所以我國應加大對金融專業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培養。培育出精通金融專業知識、了解互聯網信息技術且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幫助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
(三)加強技術研究與開發
互聯網金融依賴于互聯網信息技術,互聯網平臺上擁有大量的金融交易和用戶信息,一旦信息泄露將會影響個人、信息或資金的安全。所以要建立安全的信息防護網,防止病毒與黑客的入侵,保證信息數據庫中的信息安全。而且我國的硬件與軟件創新技術相對落后,在計算機、路由器、互聯網加密等技術發展遠追不上現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步伐。互聯網技術的落后增大了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技術風險與信息安全風險。因此要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技術的革新,自主研發新的網絡技術,提高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
(四)加強行業自律
互聯網金融機構應加強行業自律,讓一些優秀的互聯網金融機構起優先帶頭作用,或者是建立互聯網金融業內的自我監管機構,來保證互聯網金融有序,規范的發展。也可以通過協商擬定出行業內部的執行規范,彌補互聯網金融在法律方面的空白,明確存在漏洞的條例,制定統一的業內制度。增強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企業之間的溝通,在發生危機時能通過向其他企業求助的方法來渡過難關。加強各個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合作,形成一個完整的互聯網金融體系,促進共同發展。
(五)加強社會信用制度建設
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信用制度。健全的信用信息制度有助于降低互聯網金融帶來的虛擬性和開放性風險。我國應加大對信用機構、信用信息查詢中心的建設。從信用和資產調查、信譽評估、市場調查、信用評級等各個方面進行審查,建立健全的個人或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完善個人、公司的信用簡歷。在建立社會信用制度后也要保證信用信息的真實性,避免因引用信息錯誤帶來的信用風險。并且建立信用信息保護制度,保護信息庫中的信息安全,對惡意泄露個人信息的人加大懲罰力度,避免信息泄露帶來的威脅。
(六)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體制
國家應建立完善的消費者權益保護體制,設立專門的應對互聯網金融維權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使消費者在投訴時可以“有地可去”。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使消費者進行投訴時能夠能“有法可依”。同時要加強對消費者的投資安全意識的教育,提高自我防護和金融風險意識,讓消費者不再被輕易誘惑,降低受騙幾率,
使消費者的法律意識增強,當消費者在上當受騙之后能方便進行投訴,快速的解決互聯網金融糾紛。(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