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愷
摘 ?要: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學校和教師往往更關注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增強以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然而,在當代社會中,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卻是大學生能夠迅速適應工作崗位,并且成為精英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改革勢在必行。而基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學目標,高校以及教師可以從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內容的豐富以及課外技能的培養等途徑來開始改革的進程,探究高校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新方法新策略。在尊重學生個性差別的基礎上,提高高校的實際教學質量和效果,使大學生成為真正的人才,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高校 ?創新能力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7(b)-0168-02
對于當前高校教育來說,學生創新能力的增強是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這不僅僅是新課改對于各高校提出的要求,同時也是當代社會對于大學生提出的要求。因此,當代高校應該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從教學的模式,內容等方面進行更新。
1 ?以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
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模式都以應試教育為主,素質教育的理念雖然在近幾年得到了傳播和實踐,但是仍然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推廣,具體的教學成果也未能完全顯現出來。而習慣于應試教育不僅讓教師的課堂教學逐漸趨于模式化,教學課堂缺乏變化與活力,顯得死氣沉沉,同時也讓學生習慣于教師的單方面講解知識以及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學生和教師關注的重點只有對課本上知識的記憶掌握以及如何獲取高分等方面。即使是在以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能力的各大高校中,這樣的理念與現象也屢見不鮮。而這樣的教育理念雖然有一定優勢,但是,也造成大學生高分低能,機械學習的現象。因此,在高校中實行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教學目的的改革,首先要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開始做起。而要讓學生習慣于自主學習,學會自主學習,高校的教師就要改變過去以講為主的課堂模式,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己對知識進行探索式的學習。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育理念一定要與時俱進,幫助大學生擺脫過去應試教育模式中形成的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的桎梏。具體來說,高校的教學模式應該與高中階段有所區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轉變教學中直接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教學方法,而是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層次,對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任務,讓學生能夠圍繞著課本中的內容對相關的知識自主進行探索。而這種教學模式下的課堂則更多地承擔著展示的功能,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是將自主學習的成果進行展示。通過互相的學習以及教師的補充糾正來獲取正確的知識。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讓學生逐漸體會到自主探索知識的樂趣,同時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拓展自己的知識范圍和深度,得以更好的發展[1]。
一般來說,不同層次的、不同特色的高校對于人才的定義是不同的因此在培養人才的方式和途徑也是不同的,這就使得不同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方面的著眼點和發力點各有不同,但是,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主動探索知識的習慣卻是各高校共性的要求。因此,在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這一方面,各大高校可以相互借鑒,并且在結合學校和學生各自的特色和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使改革后的教學模式能更適應本校的特色,同時也能在本校取得更明顯的效果。
2 ?以社會實踐為主的拓展環節
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新是靈機一動的奇想,但是更少不了平時的積累。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因為校園生活使他們大部分缺少社會經驗,所以創新更是離不開豐富的社會實踐的支撐。而按照傳統高校的教學模式和內容來看顯然無法達成這一要求,更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畢業就等于失業現象不斷出現,同時失業率不斷提高的現象與目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內容存在一定關系。高校過于重視對學生學分的關注,以學分進行學生學習效果管理,并且作為學生評價最重要的標準,在社會實踐能力操作方面卻存在極其嚴重的忽視現象。甚至于在大學生為數不多的實習經歷上,學校不僅不能做到按照專業特色對學生進行分配,對于學生中存在的明顯的投機取巧現象也視而不見。這種過于寬松和忽視的態度自然讓學生對實習產生輕視的態度。尤其是在自然科學類方面的教學,實驗課程往往成了被忽視的內容,學生的專業知識雖然豐富,但是實際的應用和操作方面卻是十分明顯的短板,使得學生的知識沒有得到發揮,根本無法達到最終提高學生能力的教學目的。因此,將高校教學模式轉化到能力培養與實踐教育的層面上,加強對于學生社會實踐方面的重視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而且可以讓高校的教學氛圍更適合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同時,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增強學生的實踐和操作能力,才能讓學生將創新的意識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并且有所成效,也讓大學生能夠更加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2]。
3 ?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技能訓練
在現代社會中,信息技術已經成功地與社會中的各行各業融為一體,并且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5G技術的成熟,迎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大學理念雖然是一個上位性、綜合性的高等教育哲學概念,但它不僅反映高等教育的本質,而且涉及時代、社會、個體諸方面的因素。所以高等教育的開展必須與時代,社會等因素相結合,同時依托于這些因素進行一定的改革和創新。所以在當代社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程度的信息技術為前提。信息技術領域是時代發展的前沿,同時也是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實現的主要著眼點,而信息技術也是學生創新實踐能夠得已實施的基礎之一。因此,高校對于學生的技能訓練部分應該從信息技術的學習和訓練開始入手。實現這一目的,可以從兩個方面開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信息技術的講解和應用以及信息技術公共課的開展和改革。從教師這一方面來說,教師應該積極建設教與學互動、教學資源、教學管理方式和溝通傳播方式數字化的教學環境,在這一環境下增強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開展探究式學習、自主學習和全天候學習創造條件,培養學生通過信息技術來解決問題,進行創新意識實踐的意識和能力。從大學的信息技術公共課這一方面來說,學校則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核心理念,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融入到學校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中,使信息技術教學貫穿在理論、實踐、競賽、應用的整個培養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模式。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并且具有能夠將其運用于實踐中的能力,從而使以信息技術為主的課外技能成為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與創新能力增強的支撐和基礎[3]。
4 ?結語
在當代社會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了定義人才的主要標準之一。這也就意味著高校的教學改革應該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主要的目標和核心的要求。在這一目標下,高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應該從轉變教師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出發,加大對學生社會實踐部分的重視,同時關注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等課外的技能,從而滿足現在社會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需求。
參考文獻
[1] 楊立軍.高校創新能力培養目標下的教育教學管理[J].遼寧教育研究,2003(7):68-69.
[2] 趙璐.淺談高校創新能力培養目標下的教育教學管理[J].現代職業教育,2018(2):205.
[3] 趙曄.高校創新能力培養目標下的教育教學管理探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7(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