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帝坤

摘 要:這篇文章探討的是一種藝術風格的可行性,探討現代性架上繪畫藝術語言的表現力。平面性是架上繪畫的一種畫面效果,現代主義藝術打破制造景深和空間幻象,是對現實主義的反思和挑戰的結果,從畫面本身來看平面繪畫是一種空間壓縮與或者是一種經過思維整理后的高度概括。通過接觸得知平面繪畫領域內容之龐大猶如星辰大海,我們所了解的范圍不過是大海之中的一葉孤舟,宏觀上涉及人文歷史,空間地理,時間可追溯到遠古時代空穴繪畫,又可穿梭至20世紀現代主義繪畫藝術思潮,微觀上涉及材料媒介,個人特色,情感表達等等。國內現存的有關平面性繪畫的文章遠遠不夠,還沒有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隨著我實踐中的不斷累積,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自己的創作中加入這種畫面效果,并且我認為平面繪畫將是一種趨勢,這種趨勢可能對未來架上繪畫造成沖擊,因此研究平面繪畫具有一定的價值與必要性。我把自己現階段的創作歸類到平面繪畫,在這么多的繪畫風格中我對平面繪畫一致情有獨鐘,再創作的過程中掌握了許多平面繪畫的相關理論,在此文章中與讀者分享。
關鍵詞:油畫 平面繪畫 空間
一、研究的目的與內容
當今是中國迅速融入世界的重要時代,隨著日趨頻繁的國際文化交流,藝術交流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變的簡單而快捷,架上繪畫在這種快節奏時代下有了重新的解讀,平面繪畫的簡捷與高效仿佛適應了這個時代的需求,平面繪畫的色彩表現力與特有的空間構成仿佛被很多藝術家所青睞包括筆者,這篇文章的研究目的是筆者平面繪畫創作思路的總結與分享,也是對平面繪畫視覺形式語言與空間結構的探討,本文內容是以平面性繪畫與空間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對平面繪畫的表現形式進行分析,展現了平面繪畫的藝術特色與魅力,最后結合平面繪畫與空間關系來重新認識平面化的藝術語言。
第一章:平面繪畫的歷史演變
在未發現透視學以前的美術作品都是處在平面繪畫的里,時間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洞窟壁畫,這個時期的繪畫都以動物形象的輪廓線為主,畫面色彩明快單純,線條簡樸,呈現出繪畫最早期的特征,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一直到了透視學的出現,西方古典繪畫利用透視和明暗把原本是二維平面的畫布上制造出了三維空間,在三維空間里得到了物像的廣度與深度,到了攝影技術的出現,發展迅速的射影技術對歐洲古典繪畫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種環境之下,畫家們另辟蹊徑給架上繪畫找到了一條表達人們主觀情感的出路,古典繪畫的構圖被打破,隨之而來的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很大程度是對相機透視的反叛,從后印象派梵高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并不是追求客觀再現的表達,而是通過藝術表達心靈,追求內在的情感與精神世界,被看作是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驅,畫面中摒棄了透視學原理,單純的色彩與粗曠的形體,從而使繪畫走向了裝飾性和平面化,迎來了平面繪畫蓬勃發展,維也納分離派畫家古斯塔夫—克利姆特代表作品《吻》這幅作品中,畫中兩個相愛的戀人緊緊相擁,金色的長袍將兩個人的身體纏在一起,“克利姆特在繪形式上追求二維的平面性繪畫構圖,摒棄了傳統的古典主義構圖方法,運用分割法,把畫面空間的表現從傳統的透視變成了主觀的平面式的表現”。克利姆特的平面繪畫似乎裝飾性更強烈,風格獨具特色,他將人物夸張變形,具有強烈的表現力,繪畫即是畫面走向平面化,平面化是架上繪畫的一種畫面效果,從畫面本身來看平面化是一種空間整理,或者是空間的壓縮。平面化起源很早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它的寬泛涉及平面建筑,平面設計等等,平面繪畫從20世紀現代主義時期開始流行起來,也是在那個時期的藝術氣氛下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平面繪畫作品。
二、創作中的平面繪畫與空間
西班牙畫家 巴勃羅-畢加索《格爾尼卡》這幅名畫中,背景空間于人物形體進行了三維空間的壓縮,用人物以及動物的輪廓線的平面特征來組建畫面的結構,畫面產生節奏感和韻律,人物及動物的局部細節用多面體平面的技法,將局部用平面語言構建起整體的畫面形象,通過人物及動物輪廓之間的重疊與并列,頭部與身體的變形扭曲,五官的表情的錯位排列,使畫面呈現了一種混亂穿插的視覺效果,體現了一種扭曲的而具有表演形式的美學意味,立體主義的意義在于將繪畫從文藝復興后幾百年的視覺形式中解放出來,改變了焦點透視的再現空間傳統,他為以后的繪畫指引了方向。并且重新建立起一種全新的繪畫空間概念,美國藝術史學家喬納森,菲恩伯格,寫到“藝術的功能引著我們走到了當代體驗的邊緣,讓我們去嘗試一些看上去牽強的,特別的,與眾不同的新的東西,這正是為了發現哪些東西有可能快要成為需要認知的核心內容。” ?空間似乎是當代很多藝術家所關注的焦點,很多美術館展覽的形式都是以空間為主題發出的疑問與探討,或者作品本身就是對空間概念某一角度的理解。空間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涵蓋了思想空間,網絡空間,物理空間等等,空間所涉及的范圍之廣涵蓋了宇宙萬物,在美術中空間是由不同方向的線面組成的,比如新萊比錫畫派的德國畫家蒂姆-埃特,在他的繪畫中背景空間處理多數是利用幾條透視線將空間分割成平面色塊,幾個大的平面灰色塊根據透視的變化形成了整幅作品空間結構。在我看來平面繪畫與空間具有兩種關系壓縮與整理,空間的壓縮是藝術家對畫面空間高度提煉,從而減少畫面中的空間,那么我們現在看到的平面繪畫,一般都是對空間的一種壓縮,由立體變成平面,再由平面變成線,由線變成點,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
蒙德里安的作品《構成A》中,這幅作品完美的實現了空間的壓縮,即藝術創作朝著最初級的形式出發,這種元素達到了最簡潔的形式,畫面基本由水平直線與垂直線以及線與線形成的矩形而構成,色彩只用了紅黃藍黑白灰6種顏色,作者清除了一切與藝術無關的因素,用純粹的形式來表達繪畫的和諧與統一。整理是指我們生活的空間其實是一個多維的空間,繪畫通過透視學可以把展示的空間變成一個立體的視覺效果,這是透視學對于繪畫的一次偉大的革命,比如古典主義時期的繪畫,通過素描關系中的黑白灰來拉伸空間感,或者通過色彩關系來營造空間,那么以后的繪畫,有沒有一種可能通過某種學科,展示的是一種四維空間,我們不僅有一個物體的長寬高來衡量這個物體所處在的空間里,我們還有這個物體所在的時間,運動,位置等等多種維度,杜尚在《下樓梯的裸女》中創造了一個固定在運動中的形象,他把同一個空間中人物運動的連貫性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空間聯系在了一起。“運動是抽象,是對繪畫的消弱。在運動中我們弄不清楚是否是一個真實的人在一個同樣真實的樓梯上,從根本上說,運動是對于觀眾的眼睛而存在的,是把運動和繪畫結合在一起”。在他的另一個裝置作品《大玻璃》中新娘的形象是利用投射的辦法來得到一個不可見的四維空間,那么未來繪畫里可不可以展示四維空間呢,我們還不得而知。
我對平面性空間的研究與實踐另外我畢業于古典工作室,創作還不能完全脫離寫實繪畫,是從寫實開始慢慢轉向平面化,平面化的風格不是壓縮三維空間的完全二維平面,而是把平面繪畫與三維空間結合起來,平面性體現在畫面里所有物體局部的平面化,畫面仍然存在于一個整理后的合理的三維空間里,例如作品《客從何來》這張作品題材選自上海浦東機場的一扇窗,窗給我的感覺是通向外面的世界,像是從一個世界看另一個世界,它總是帶有一種探索未知事物的期待,真實場景的光影變化很微妙并且空間感模糊,我將色彩與空間進行了主觀處理,畫面中灰暗的室內與明亮的窗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物體之間的空間實際上是有色的間隔,利用明暗對比強調了空間甚至是空氣體積感的存在,將整個畫面分割成兩個空間,整理后的空間變的清晰,構圖更有秩序性。室內的規則排列的椅子與地面形成了弱對比,處于暗部的海報出現了一種裝飾性趣味,大面積的平涂色塊強調了室外的飛機與天空色彩鮮明,并且被一條走廊分割開來,總體上形成了色彩并置的效果。接下來一系列作品中都將以平面性與空間來構成我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這類風格中獲得更多的理論與經驗。
三、結論與展望
通過以上幾位國外藝術大師的油畫平面化語言與空間研究,重新認識了平面繪畫形式語言與空間結構的關系,同時在自己的創作與實踐過程中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繪畫語言,在全球化文化交流高速發展的今天,平面繪畫理論雖已經過不同時期的研究與總結,國內關于平面繪畫理論仍需要吸納更深層次的探索理論,來拓寬傳統單一的創作模式,成就具有時代性藝術特征的繪畫形式,并從中找到這種藝術風格潛在的發展前景和價值意義。目前國內外平面繪畫作品數不勝數,平面化性繪畫作為未來油畫藝術發展的傾向之一,有許多藝術工作者從事平面性繪畫的藝術創作,大部分已有的理論都僅是平面繪畫的產生及發展脈絡進行分析,結合自己的作品與畫面空間關系的文章卻寥寥無幾。那么本文是筆者在實踐過程中的總結與歸納,也是指導自己作品創作過程中的理論支持,為從事平面油畫藝術創作者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M].河北美術出版社,2011.
[2]【俄羅斯】瓦西里·康定斯基,余敏玲譯.點線面[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
[3]【法】皮埃爾·卡巴納,王瑞蕓譯.杜尚訪談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英】E.H.貢布里希,范景中譯.藝術的故事[M].廣西美術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