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攀峰
一、緣起:同課異構
筆者參加一個語文教研活動,兩名授課教師同時開設示范課《簡筆與繁筆》。這兩節課的教學流程分別如下:
課例一:
教師先出示課題,以課題激趣,引導學生解讀文章標題《簡筆與繁筆》,明確文章的體裁和文章的寫作范疇。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帶著“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如何闡述簡與繁的辯證關系”“文章的側重點又在哪里”三個問題閱讀課文。然后引導小組合作交流閱讀體會,讓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接著教師指出這篇議論文的語言嚴密,請學生抓住第一節讀一讀,品一品,體會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最后教師總結:寫好一篇議論文要論點明確、論據恰當、論證合理、行文嚴密。
課例二:
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明確文章的論點。接著結合文本,教師和學生圍繞預習反饋生成的問題研讀討論:這篇文章如果是你寫,你會不會這樣安排?這篇文章是如何層進的?第1段和第2、3、4段是什么關系?如果你寫這篇文章,你會舉哪些例子?最后歸納:讀懂一篇文章,要讀懂文章的思路結構,從而了解作者的意圖。
二、思考:依文定教
如果從兩節課的教學設計的角度來看,這兩節課均有自己的特色。第一位教師緊扣議論文文體的特征,依體定教,從“論點、論據、論證”這三個要素依次展開教學。第二位教師踐行“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理念,依學定教,從學生的預習入手,生成問題,指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研讀文本,解決學習問題。
如果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觀察這兩節課,發現這兩節課教學的側重點雖然有所不同,第一位教師是側重于對議論文的三要素的認識,第二位教師是側重于厘清議論文結構,但是這兩節課的內容指向是一致的,教者都是圍繞議論文文本展開教學。
如果單從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的安排兩個角度來評價這兩節課的效果的話,這兩節課都是成功的。但是如果從議論文文體教學的角度來看,這兩節課的教學內容設置是雷同的,這和大多數的議論文文體教學內容的設置幾乎相同。如果說有什么不同的話,就是在問題的設置上、教學方式的安排上有些差異。由此,筆者深思:如果不同的議論文的教學內容全部是圍繞議論文的要素設置并依次展開,那么設置的教學目標是不是雷同重復?這是不是“千篇一律”呢?如果不同的議論文的教學內容都是統一重復的,那么教一篇與教多篇,除了數量上的差異之外,還有其他的差異嗎?要不要重視文本的個體特征呢?如果同一文體的教學內容幾乎相同,教學流程近乎相似,那么會不會使學生學得更加倦怠。
所以,筆者認為教學內容的設置不僅要從學生學情出發,也不僅要從文體特征、編者意圖出發,也要從文章的個體特征出發,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如果細細研讀每一篇文本,就會發現每一篇文本無論是語言材料的使用,還是文本結構的建構,還是情感與思想的表述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文體類型的文章,也是“各具千秋”。
因此,教者在教學內容時,應該有“教一篇文章,感悟這一篇精彩”的意識,要能聚焦到“這篇文章原來是這樣寫的”,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織和重構,要能夠抓住“這一篇”的亮點組織相應的學習活動,對此亮點重錘夯實,讓學生能夠“一文一得”。應該先思考:這篇文章是什么“例子”?這個“例子”具有什么特色,與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緊緊憑借這個“例子”,為學生搭建語言實踐的平臺,精選一個或兩個訓練點,讓學生在語文活動中,習得語言,感受文章的精妙,從而讓學生吸收、內化、升華。
當然,這不是說只注重“這一篇”的最主要特色,而忽略了文本的其他知識,也不是說只注重“這一篇”,而忽略了“其他篇”。這需要教師能夠學會取舍,學會統籌,學會拓展,能夠在有效的教學課時內,讓教學效果最大、效率最高,讓單篇文本的教學變得厚重,變得廣闊。
比如《簡筆與繁筆》這篇文藝隨筆,其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選例典型。文章為了證明“簡筆與繁筆各得其宜,各盡其妙”,分別舉了兩個事例作為證據,其中一個事例源自《水滸傳》,一個事例源自《社戲》,這樣的例子典型精當,有很強的說服力,并且例子摘引簡明,敘述扼要,評論精當。在講解這篇文章時,教師要側重舉例論證,使學生對事實與論點的關系有更深入的理解。筆者認為,如果要掌握議論文的嚴謹結構,《簡筆與繁筆》不如《拿來主義》;如果感悟議論文語言的嚴密,《簡筆與繁筆》不如《美美與共》。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議論結構和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但是這些活動絕不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梳理議論文思路,明確議論文論點;理解文章例證寫法,對議論文的例證方法有更清晰的認識,對事實與論點的關系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學過程:
1.導入:論述文章的繁簡是一個老話題,也是寫作中遇到的常見問題。如何處理繁簡的關系呢?相信同學們在《簡筆與繁筆》中會找到答案。
2.初讀文章,梳理思路
活動一:帶著問題閱讀文章:“作者是要我們重視繁還是簡呢?”
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簡筆與繁筆,各得其宜,各盡其妙”。但是從全文來看,作者針對當時的拖沓文風,強調簡練為文。
活動二: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
出示投影:本文思路的起點是(提倡簡練),并闡述中心論點(簡筆與繁筆,各得其宜,各盡其妙);接著舉例(簡筆與繁筆的事例)進行論證;在此基礎上,引用古人論述,提出(簡繁的途徑),最后針對當今創作上的問題,提出(簡練為文)的主張。
3.細讀文章,聚焦例證
活動三:小組探究本文例證的特點。
設問:①論證簡筆妙用和繁筆妙用的例子分別是兩個,我們分別去掉一個,行不行?②這四個例子的順序能不能顛倒?③論證簡筆妙用的例子用的是近百萬字的《水滸傳》,論證繁筆妙用的例子卻用的是短篇小說《社戲》,為什么這樣舉例?
總結:舉例要能夠和觀點一一對應,要充分、必要,要典型、有代表性,要表述簡潔并有精當點評。
4.歸納總結,遷移運用
活動四:從《紅樓夢》《邊城》的節選片段中選論據,論證繁筆與簡筆的妙處。寫完后,交流展示。
正如王榮生教授所言:“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有意識,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為什么教這些內容。”教師教什么?我以為,教學生文章為什么寫和怎樣寫是教學的重中之重。這些教學內容全蘊藏在文章這個“例子”里,并且是每篇文章的“亮點”。教者要根據文章的特征選擇相對集中的“亮點”使學生學得相對透徹,而不是面面俱到,忽略了每個單篇文章特征的個體性。正所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實驗學校(2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