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了“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的建議。2014年,國家又頒布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的部分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通過國家先后頒布的兩個語文課程標準,最終確立了誦讀法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誦讀法重新得到了教學工作者的重視。特級教師韓軍在其發表的“新語文教育觀”中提出,誦讀就是語文教育的根基。在誦讀中,掌握一定的技巧能夠使誦讀更具有感染力。所以,高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誦讀技巧,在文言文誦讀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體驗文言文的精髓。
一、讀準字音
閱讀文言文,首先需要解決語音問題。在文言文中,常出現讀錯的地方是異讀字。有三種異讀字:一是破音異讀,這種異讀字其實就是讀出來的時候,音調發生了變化,如“沛公欲王關中”,就存在這種情況,“王”并不是一般的二聲字,而應該讀作動詞的四聲字“wàng”。二是古音異讀,人名、地名、官名、姓名屬于古代專有名詞,其讀音相對固定,如《阿房宮賦》中“阿房”是秦國的宮殿,讀作“ē páng”。三是通假異讀,如《勸學》“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中“生”通“性”,也與“性”讀音相同。
讀準字音可謂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也是感受文言文的起始。我們教師在文言文教學時務必要夯實字音基礎,關注學生對字音的認讀,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文言文誦讀習慣,形成文言文誦讀的技巧。
二、讀清句讀
句讀即準確地進行停頓。文言文多為單音詞,現代漢語中的一個復音詞在古代往往只需要一個單音詞,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現代漢語中“眼睛”一詞在文言中用單字“目”即可表示。古文中某些雙音節詞語是兩個詞,所以,誦讀時需謹慎對待。如“可以”一詞,在《指南錄后序》“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一句中是兩個詞,“可”解釋為“可以”,“以”解釋為“用來”。
讀清句讀方可感受古人語言的節奏,領悟文言文的語感。試想,如果學生連最基本的古人語言交流的語感都不知悉,又怎能深度領會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理解文言文。
三、讀出重音和語調
重音在朗讀中的直接作用就是強調。如“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其中“特立”一詞凸顯出西山景色獨特,所以誦讀時需重讀。
語調,即聲音的高低和節奏的快慢。語調又與句子所表達的內容和思想情感密切相關,統一于整篇文章的旋律。如《赤壁賦》,“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語調平緩;到“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時,調高語調,表達作者的浩蕩之情;到“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時,抒發內心愉悅的暢游之情,語調升高;到“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時,再稍降低;到“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時,語調再降,似哽咽凝滯。
四、讀通思路
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文言文行文思路的梳理并不容易。學生要想提高閱讀能力,生成文言文語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誦讀。無論篇章長短,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作者精心謀篇布局、遣詞造句而寫成的,都值得學生品味揣摩,學生可以從誦讀的停頓和語調中探尋文章內容和作者行文的匠心。
《陳情表》一文的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首段的“臣以險釁,夙遭閔兇”引領中心,對祖孫二人彼此依靠的情境展開敘述,在誦讀的過程中要表達出凄切的感情;第二段表明朝廷對自己優禮有加,本應“侍東宮”,不幸“劉病日篤”,讀的時候要讀出“臣之進退,實在狼狽”的矛盾糾結;第三段引述了晉朝“以孝治天下”這一治國綱領,對其“亡國賤俘,至微至陋”的悲苦處境和自己為官經歷、人生價值以及政治理想進行陳述,以期打消晉武帝的猜疑,讀的時候要感情懇切;第四段明確提出“愿乞終養”,表示要先盡孝后盡忠,以期感動晉武帝,達到“陳情”的目的,讀的時候要讀出其中的明確和肯定。
五、讀出語氣
語言文字是承載作者思想感情的載體,讀出聲來總是帶有語氣的,句式結構不同,語氣必然存在一定差異,或者可能與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情感大相徑庭。除此之外,誦讀語氣會受到文章藝術手法、語體色彩的影響。誦讀能夠將紙上的語音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語氣,豐富多樣的語氣將濃厚的情意傳達出來,直接呈現在讀者的眼前。
如屈原的《漁父》,它著力刻畫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一個以死明志,另一個以隱守志,其實是借對話、辯論一吐心中之塊壘。讀“何故至于斯”時,須表現屈原與漁父偶遇的驚訝和關切之情;讀“眾人皆醉我獨醒”一句時,語調應該是激昂向上的,呈現不羈的傲然;讀“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時,語氣抑揚頓挫,表現心中之激憤。
誦讀更重要的是著眼于句式、詞語、表現手法等,領會文章隱藏的情感,這樣才能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文字背后的意蘊。葉圣陶老先生認為誦讀需要的是“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因此,唯有深刻融入文言文的情境,理解作者的內在,誦讀才可蘊含豐富的情感,才能感染讀者,將讀者帶入語篇的情境之中。
六、讀出個性和美感
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心靈有如人臉溢彩萬千,世界因為人的個性而顯得豐富多彩。”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感知和誦讀的能力各不相同,有著各不相同的經驗體會。美讀是誦讀的最高境界,更是誦讀領會文本的關鍵。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是美讀的基礎,通過對多種誦讀技巧的綜合運用,呈現出抑揚頓挫、頗具韻味氣勢的誦讀效果。湖北名師余映潮說:“美的語文課必須是包括朗誦的課。”對文言文的誦讀,需要契合文本內涵,讀出古人的內心,讓學生通過文言文與古人對話,感受古人的內心。這樣唯有在誦讀中讀出個性,體悟美感,學生才能借助文字與古人對白,從而真正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文言文誦讀的目的不僅在于提高高中生的應試能力,更在于激勵他們汲取文言經典作品中豐富的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和價值,激發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崇和熱愛,成為有擔當、負責任的中華文化傳承者。文化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喚起高中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迫在眉睫。
總之,閱讀經典文言文,可以了解文言知識、提升語言理解能力、感受語言的演變,還可以體會、理解古代的人文精神。文言誦讀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文化知識,體悟傳統文化精神。要想真正吸引學生步入文言文的世界,我們教師要充分發揮文言誦讀的獨特作用,不斷指導學生掌握相應的誦讀技巧。這樣,學生才會在誦讀中不斷體驗文言文的特有魅力,讓文言文的內在感染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彰顯。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金湖中學(2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