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子 圖:受訪者提供
每次見到鐘瑞軍,都會不自覺地被他的熱烈和激情所感染。接下來再談起家國情懷、對藝術的追求與初心都更顯得順理成章。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一路走來都忠實地跟隨自己內心的意愿,很少被周圍的聲音左右自己的判斷與堅守。這份信念從幼年起便已初露端倪,無論是求學歷程,還是后來的工作、生活,家中長輩的意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潮流都不是他做決定的首要因素,內心的聲音才是他一直所追逐的方向。
這正是一個藝術家難得的赤子之心。
作為一名“70后”藝術家,鐘瑞軍的家學淵源是他與其他藝術家的不同之處。他出生于廣東紫金縣的一個嶺南小鎮,祖父是當地鄉村小學校長,自小受祖父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就有著濃厚興趣,為日后的“詩書畫印”一體打下了最初的地基。如今工作室的名稱“締榮軒”就來源于祖父的名諱,他認為自己在書法與詩詞的功底與祖父當年的影響密不可分。以致在小學六年級時,面對家門口的筆架山,他就寫下了“文峰矗聳入云天,手捧繁星豈覺艱”的詩句,讓語文老師都刮目相看,為之一震。小小年紀便有這樣的借景抒情,其胸懷與氣魄已可見一斑。
說到書畫啟蒙,鐘瑞軍開玩笑地說:“我的美術是英語老師教的。”原來在中學時期他得遇一位熱愛國畫的英語老師陳瑞雄,以《芥子園》畫譜將其引入傳統繪畫之門,從臨摹梅蘭竹菊入手,在高中的全校書畫比賽中就獲得了國畫第一名。兩人至今保持著亦師亦友的情誼。之后,鐘瑞軍考入暨南大學文學院,文學修養成為他不同于許多純藝術學院畢業藝術家的獨特之處。
2004年,鐘瑞軍又結識了時任廣州市書畫研究院院長、著名花鳥畫家周國城先生。“第一眼見到周國城老師的作品時,我就知道這是我一直以來尋找的藝術感覺。”從此之后,鐘瑞軍拜師周國城,并開始了規范化的藝術訓練,逐漸形成了“詩書畫印”兼修的學習理念。
2014年初,在周國城先生的推薦下,鐘瑞軍參加了中央美術院著名教授張立辰先生舉辦的中國大寫意高級研習班,三年的北京進修讓他對大寫意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張立辰早年師從潘天壽先生,是當代杰出的大寫意花鳥藝術家。“張立辰先生對我最大的啟發在于他提出的筆墨結構理論。”鐘瑞軍說,跟隨張立辰學習的三年,我認真梳理了傳統中國畫的歷史,深入學習和領悟傳統筆墨精神,以筆墨“結構”一花一葉、一蟲一鳥,明白大寫意“始知真放本精微”的道理,既要求有“庖丁解牛”般的精準,又追求筆墨意味釋放得淋漓盡致,同時必須加強一筆一墨的文化含量。
采訪間隙,鐘瑞軍信步踱到一幅未落款的畫作前,感受一番后自言自語:“不錯,氣很足!”這也許代表了他對作品一種獨有的評判標準。
在他看來,中國畫的創作雖然來源于生活,但一定要離生活很遠,高于生活很多,在似與不似之間,要將所描繪的本體特有的神韻與精神內涵表達出來。而這種表達無論從造型、筆墨表現,都與真實形象相去甚遠,就像齊白石筆下的蝦,所呈現美感和精氣神,特別是其神韻,比真實的蝦高得太多太多,這正是藝術家的價值所在。
李苦禪先生說過,畫家之手就如同上帝之手一樣,不是在表現真實,而是在表現物象基礎上重新創造一個藝術物象出來。鐘瑞軍也認為,先要把眼睛看到的本體事物在腦中將其“神”化;然后在心里進行再創作又是一度“神”化;最后把它在紙面呈現出來,再加上詩詞的意境,又是更進一步的“神”化。最終呈現出的作品其實是幾度神化后的結果,絕不是現實中所顯現的那種真實。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眼中之“竹”、腦中之“竹”、心中之“竹”到筆下之“竹”。
這其中,中國畫因為有了詩詞的加入,才讓整個作品體現出不同凡響的意境來。例如元代王冕的《墨梅圖》,畫作尺幅并不大,但因上面題寫的一首詩,“我家洗硯池邊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讓整幅畫有了進一步提升的境界,才成為一代名作留傳下來。這也是鐘瑞軍一直倡導中國畫要“詩書畫印”兼修的原因所在,在他看來,“只有‘詩書畫印’一體,才能極大地提升中國畫的表現力和審美高度”。

《梅香雪里分外清》 68cm×50cm

《秋艷 》 68cm×46cm
在鐘瑞軍的作品中,不難看到他尤為重視以書入畫,以及在筆墨造型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意,即意境、意象。最終到達將自身心性,用傳統技法進行自由的表達,這也是他所追求與向往的境界。因為“中國畫最講究‘技道合一’。陸儼少曾說,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綜合修煉才能功到自然成。國畫的藝術創作對畫家本人的人品和學問都有很高的要求,這是中國畫發展的一個成熟經驗和內在要求,是中國畫漸進發展的結果,也是中國畫的鮮明性所在”。
他的作品也同樣蘊含著一種文化涵養的沉淀和提升,體現的正是畫家對自身精神世界的完善和傳達。
如今,在文化自信的大環境下,我們比任何歷史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何將中國畫的傳統文化性和民族思想性進行傳承和創新,也是鐘瑞軍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他認為藝術在“好”的基礎上,“個性和創新”是藝術生命,也是贏得觀眾欣賞、藝術尊重的第一條件。也只有這樣,在美術的世界格局里,方有中國畫的一席之地!
“但傳統國畫無論如何發展,有三樣東西不能丟棄:一是意象寫形的觀念;二是筆墨情趣;三是畫家本身的文化修養。這是中國畫鮮明性的體現,一定要保持,也是對傳統國畫家最基本的要求。”
走入當代是要把當代的人文精神融入到藝術創作中去;要把民族的家國情懷融入到作品之中。“當一個畫家拿起毛筆的時候,不僅要有自信,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還要有敬畏,對幾千年來文化傳承的敬畏。”
在鐘瑞軍看來,對很多青年藝術家來說,現在創新的概念已經變成一種包袱,事實上,另辟蹊徑的創新是經不起推敲的,只有行在傳統正道、法度之內的創新才是真正的創新。作為中國人,語言、文字、文化、藝術等本就繼承自古人,不同的只是時代特征。中國畫首先要有傳承,才能有創新、前行可言。所謂“傳承中的創新才是真正的創新,在創新中去傳承才是真正的傳承”。
一直以來,鐘瑞軍非常重視廣東省青年美協主席這個身份,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廣東省青年美協一共入展52件作品,是歷屆全國美展中數量最多、質量最好的一次。他覺得與年輕藝術家們一起去完成對藝術的追求,這個過程非常快樂,也很有成就感。一方面自己會成長很多,另一方面年輕人思維很活躍,可以在他們身上得到很多藝術靈感。在擔任這個職務的過程中,也讓他有機會接觸到很多其他畫種,油畫、水彩、漆畫……這對他個人審美及藝術全面性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
目前廣東省青年美協一共有17個藝委會,各藝委會主任都是在各自領域有相當良好專業能力的青年才俊,同時又有擔當精神,分別推動各個美術領域的青年藝術家們進行創作與交流。其中的藝術公益委員還會經常組織青年藝術家們去承擔助教、扶貧等社會責任,通過藝術服務于社會、回饋社會;同時也可以讓青年人擴展自己的視野與人生經驗,這些都可以在他們的藝術創作中得以觀照。“最近我們正在籌備成立一個特殊青年藝術委員會,加強對殘障青年的關注與服務。”鐘瑞軍認為這是社會日益文明和進步的結果。“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這方面已經做得很多,我們才剛剛起步,也是一個嘗試,相信一定會對殘障青年藝術創作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對于社會擔當、藝術教化方面的工作,鐘瑞軍一向是不遑多讓、勇于爭先。在他身上,總能感受到一種“達則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和文人情結。這使得他的作品不僅僅是個人情緒的表達,時代的烙印也深刻其中。就像他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一個充滿激情的性情中人,深入接觸下來,才能感受到他對藝術、對家國、對中國文化那份深沉的愛與擔當。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面前,鐘瑞軍說他永遠都是一個學生,學習永遠在路上;做人永遠在路上;藝術追求永遠在路上……相信在路上的他,未來值得我們期待的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