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亮
摘 要: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深入,人工智能得到迅猛的發展,物聯網、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智慧城市等一系列和人工智能有關的新事物不斷涌現,這些東西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人類的安全造成威脅。與此同時,關于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否擁有民事主體地位也在學界引起爭論。本文將根據民事主體制度的發展歷史,學界目前對人工智能機器人主體地位的主流觀點來探討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否具有民事主體地位。
關鍵詞:人工智能機器人;民事主體;法律擬制
1 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否成為民事主體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技術科學。[1]對于人工智能的劃分,根據大多專業人士的觀點,有強弱人工智能之分。其中,弱人工智能不具備自主意識,為人們所控制,從事單一機械的工作,從事加工的智能機器人是典型的代表;強人工智能具備自我意識,能夠進行自我的進化升級,其能夠獨立于人類作出行為。
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出現不僅僅提高了我們生產的效率,同時它也提高了我們生活的質量。但智能革命也將給我們帶來諸多麻煩,也許我們正面臨著一個社會問題叢生和安全隱患不斷的“最壞時代”。[2]人工智能機器人給人類造成危害的案件在不斷增加。
人工智能機器人所帶來的影響使我們不得不對其進行深入的思考。其中,首要的問題就是人工智能機器人的主體地位,這不僅僅是法律上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答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2 人工智能機器人主體地位的主流觀點
2.1 客體說
客體說即否定了人工智能機器人的主體地位,將其視為權利客體。提出及支持該觀點的學者的理由大體有以下幾點:首先,人工智能機器人有強弱之分,因為弱人工智能只能處理單一的機械的工作,將其判定為權利客體是毫無爭議的,對于具備了自我意識的強人工智能機器人,就世界目前的發展狀況而言尚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故目前將人工智能機器人視為權利客體是合理的;其次,即便強人工智能機器人真的出現了,其歸根到底仍然是由人類所創造的,人類創造它們的原因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這就像原始時期的人類發明工具一樣,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生存,在這里,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地位和工具的地位是一樣的;最后,無論人工智能機器人如何進化,人類絕不會允許它們進化出征服的意識,絕不會讓他們能夠威脅到人類,它們也不會像人類一樣具有權利訴求,故強人工智能機器人應當被視為權利客體。
2.2 主體說
與客體說相背,主體說即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夠成為民事主體,享有相應的權利并承擔相應的義務。
學者們大體有以下的理由來支撐主體說:首先,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必將不斷得到革新,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大量應用必將引發許多新的社會問題和法律問題,故賦予其民事主體地位有利于問題的解決,例如,無人駕駛汽車侵權的問題,因為現今的法律尚不承認人工智能機器人的主體地位,所以被侵權人只能向生產或銷售該汽車的廠商索賠,但是侵權責任中的規則原則為過錯原則和無過錯原則,而對于過錯責任原則,廠商若可以證明自己不存在過錯則被侵權人無法得到救濟,但若人工智能機器人具有民事主體的地位,它就要對被侵權人承擔責任,這樣被侵權人的損失也就得到了救濟;其次,就像如今人們對手機產生的依賴一樣,人工智能機器人相較于手機其內容更加的豐富,智能化程度更高,人類對其產生的依賴性也將更加的巨大,長期的依賴會使人們對人工智能機器人產生特殊的情感,故賦予人工智能機器人民事主體地位符合人們的心理期望;最后,現今科學家基于倫理、社會等諸方面的考慮,對人工智能的研發顯得躊躇不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如果能夠從法律上規定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擁有民事主體地位,那么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必將向前大大推進。
2.3 法律擬制說
法律擬制說即法律將人工智能機器人擬制為民事主體,賦予其法律人格。法律擬制說借鑒的法律規定法人享有民事主體的地位。學者們認為,關于民事主體的制度是不斷發展的,法人也并非一開始就具有民事主體地位,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需要,才將其規定為民事主體,以此來解決現實中的許多問題。而現今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歷程與法人的發展歷程有著十分相似的地方。人工智能機器人作為當今世界最炙手可熱的一項技術,其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也勢必會帶來許多的問題,這在前文中就提到過,出現問題就需要解決,而法律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像法律將法人規定為民事主體一樣,將人工智能機器人也擬制為民事主體,有利于這些問題的解決。
綜上所述,學者們提出的客體說、主體說及法律擬制說都有其各自的理由,這些觀點的提出為人工智能機器人產生的問題提供了解決的思路,但是就目前的狀況而言,無論是哪種觀點都無法做到盡善盡美,都存在著問題。客體說的主要問題是將人工智能機器人判定為權利客體,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由人工智能機器人產生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主體說及法律擬制說雖然對于解決人工智能機器人產生的問題有著顯著的成效,但是其賦予了人工智能機器人民事主體地位,這將給倫理、國家及社會帶來的沖擊及引發的心理問題是不可預測的,故學界目前對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否具有民事主體地位尚未達成一致的見解。
3 人工智能機器人可為特殊的民事主體
3.1 經濟基礎
當今社會是一個智能的社會,智慧家居、智慧城市等提法不斷涌現,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等的廣泛使用無不在向我們昭示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商業巨頭們也敏銳地嗅到了商機,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在不斷增加,人工智能產業必將成為支柱型產業,對于經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也深深意識到了這一點,對于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表示了支持。因此,賦予人工智能機器人民事主體地位是趨勢使然,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然而,就目前經濟發展的狀況而言,可以賦予人工智能機器人民事主體地位,但是應當將其規定為特殊的民事主體,因為人工智能機器人無論多么的智能,其歸根到底還是機器人,人類必須對其享有絕對的控制權,避免其對人類產生危害,故將其認定為特殊的民事主體更為合適。
3.2 社會基礎
賦予人工智能機器人特殊民事主體地位存在著堅實的社會基礎。正所謂,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針對孤寡老人以及兒童,科學家們造出了陪伴智能機器人,對于一些單身人士,也有相應伴侶機器人的存在,長期的生活,使他們之間的關系早就超越了人與機器的關系,他們已經各自融入對方的生活。因此,賦予人工智能機器人特殊的民事主體地位是有著社會基礎,能夠得到人們支持的。
3.3 法律基礎
法律雖追求穩定性但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其也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賦予人工智能機器人特殊的民事主體地位有著法律的基礎。將人工智能機器人歸類為特殊的民事主體,一方面,很好地區分了自然人、法人與人工智能機器人;另一方面,現在就賦予人工智能機器人與自然人別無二致的民事主體地位顯得過于激進了,畢竟人工智能產業尚處于起步的階段,因此,有必要隨著其發展不斷地對其進行調整,而賦予其特殊民事主體地位無疑是對其當下發展明智的認識。
總而言之,在未來的社會中,人工智能產業必將成為社會的支柱型產業,人工智能機器人也會對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至于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否達到去年大熱的美劇《西部世界》中機器人的高度,尚不得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即便能夠達到也還需很長的時間,畢竟電視劇中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其具備的自主意識可以說和人類處于同一水平。反觀如今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他們還處于蹣跚學步的階段,對于其產生的問題,在法律上賦予其特殊民事主體地位有著很好的解決效果,但我們也要放眼于未來,人工智能這塊的法律規制,要具有前瞻性,更好地引導這一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溫正.精通MATLAB智能算法[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 吳漢東.人工智能時代的制度安排與法律規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35(0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