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下,各行各業都受到技術浪潮的沖擊,教育行業也不例外。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民辦高校教育改革中,作為新興專業必修順應技術變革大勢,在教學理念、實踐課程、人才培養、就業導向等方面結合社會需求,有效地采取措施,進行教學研究與改革。
關鍵詞:數字時代;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策略
民辦高校面對新興專業的崛起,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急需探索優質的改革創新路徑,厚基礎、重應用、強技術,注重培養適應行業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是“互聯網+”時代下的必然需求。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改革措施,使專業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從而培養出更符合社會需求的數字媒體專業人才。
1 當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市場變化和人才需求,我校立足于民辦高校的辦學理念及思路,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研究,進行了課程研究與改革。在實際課程教學中,由于本專業性質決定了軟件技術更新快、技術性強等特點,要求數碼設備配置高、更新周期短。高校教學環境對于設備的需求局限于傳統教學,此外,還存在教學內容落后、設備陳舊、技術能力不強、實用性差等問題。
第一,學生學習的知識偏重于理論,忽視專業技能和實踐課程的練習。[1]第二,教師對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視度不夠,教師采取閉門造句的教學模式,學生技能實踐操作時間少,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差。進入社會之后,由于動手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體現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知識及技能。第三,缺乏整體教學評價,教學的相關內容不完善,造成了評價學生成績的標準單一,學生創新能力不足。在教學資源的使用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思路上、學時安排上不能及時融入行業變化,導致學生就業后出現不能及時對接崗位的問題,不能順應飛速發展的時代需求,未入行便面臨著淘汰。
2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改革的迫切性
能綜合運用藝術理論及媒體技術,熟練掌握數字設備、各種數字媒體制作軟件的使用,教學模式的完善和教學思路的更新,培養出與市場零接軌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當下民辦高校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課題。
以學生審美的提高及設計應用能力的培養為出發點,在數字應用方面將計算機技術與專業理論知識相結合為培養目標。一部分學生缺乏藝術審美能力,造型基礎弱,素質文化底子薄,創新創意缺乏,不能適應數字媒體從業人員的核心技能需求。因此,進行基礎理論的教學和技能的培訓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新興產業市場的需求,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都面臨著這一壓力,在人才培養上進行全面的有側重性的培養,必須要進行進一步的加強。[2]
綜合性過強、課程設置大而空的現象,使得高等院校在新興產業不斷興起的現實背景下,缺少精準設置課程的能力。藝術性專業課程的設置,需要進行媒體創意、圖形設計等相關課程的數字化加深,技能綜合性強的學生才能面對市場和社會的挑戰。然而,由于市場需求和當前課程體系設置的匹配性不足,大而全的課程體系使得很多課程不能提供給學生真正有用的知識技能,難以適應當前媒體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
在傳統的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單向的知識傳導使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的一方,不能考慮到學生的接受進度和差異性。教師開展專業教學的同時,缺少創新思維的激發,不能做到學用結合,課程體系及實施方案的落實缺少高素質教師的支持。
3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改革策略
作為創意產業前沿的數字媒體,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必須與產業和市場相結合,提供的人才能在現代生活服務和經濟建設服務等方面發揮所長,順應時代和技術的發展潮流,進行相應的就業方向和職業規劃的指導,給予畢業生實習生實際項目實訓、校外實習基地等支持是卓有成效的方法。
3.1 實行產學研三位一體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改革
專業課程可以采用倒推法,圍繞著市場就業及崗位需求,有側重地倒推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基礎必修課和專業課平臺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研究開發和技術服務能力為目標,基礎課增設了傳播學基礎、劇本創作;專業課開設了圖像處理(PS)、圖形制作(AI)、二維動畫制作、數字音頻與錄音、非線性編輯等專業技術軟件課。此外,還有視聽語言、數字攝影與攝像的理論指導和設備操作課,保障本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達標,為大三、大四學年的工作室制打好基礎。設置數字動畫藝術與數字影像藝術方向的課程,此模塊最能體現專業課程特色,數字動畫藝術開設了三維動畫與角色表演、數字游戲UI交互設計等;數字影像藝術方向開設了網絡與移動商業視頻設計等。專項實踐課中開設的特色創新課程有靜態影像創意制作應用實踐、數字動畫編創實踐、視頻創意制作實踐、競賽專題設計實踐、專業考察實踐、工作室項目實踐,在實踐課程上,注重將課堂實踐和實習實踐相結合,采用企業見習的方式,在企業中搭建見習平臺,學校根據社會用工的需求變化調整培養方案,企業有目的、有計劃地將學生進行培養,實現企業用人的培養目標,力達雙贏。
教師通過演示、操作等方式進行教學,學生通過課堂實訓實踐,充分掌握原理和技巧。利用工作室制度,師生參與項目設計和技術設計全程。通過項目的完成,鼓勵學生思維的創新,推動技術的提升。課程設計上要進行三個結合,即學科理論和實際應用、學科內容和培養目標、知識點講解和授課方式,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結合教學效果,不斷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例如,在進行計算機基礎理論講解的時候,可以補充智能手機操作內容,還可以在特長課程上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點,進行JAVA拓展類的媒體設計以及游戲開發拓展類的課程設置。[3]
3.2 運用新技術增強教學效果
教學模式上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微課翻轉課堂等新穎的多方互動模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應用MOC和SPOC信息化教學模式,進行核心課程的設計。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優化學習和教學體驗,打破時空限制,增強課堂的有效性,向更多的學生提供課程,資源利用實現更大化。翻轉課堂將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點進行提前的布設,學生可以提前預習內容,通過交流討論,將疑惑和思考帶到課堂上。教師的重心放在引導學生如何進行思考上,例如進行版式設計的時候,學生可以提前預習理論內容,并且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教學活動的延伸。而微課以短視頻的形式將內容進行分解傳輸,例如視頻制作軟件AE課程可以創建動態圖形和講解達到視覺效果的操作方式,通過微課學生可以反復觀看,深入理解教學內容,通過直播和視頻連線的方式,教師可以進行線下的師生溝通,另外通過直播和視頻連線,還可以將廣告和營銷一線的專家引入線上,進行經驗的傳授,縮小課堂與市場之間的距離。
3.3 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形式上,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課內外的結合,科學有效地設計教學環節,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授,分組教學就是差異化視角的一種形式,小組制針對不同能力及特長的學生,通過分組教學的方式,適合學生的差異性,體驗式教學以互動的形式讓學生觸摸到不同的環境,組織學生以學習調研和參觀的方式,了解市場需求,提高認知水平,在研究和探究的過程中,提升學習能力,也可以通過競賽活動,如PPT設計大賽、校園微視頻制作大賽、計算機設計大賽、大廣賽等,讓學生在參加比賽的過程中接受更多的監督和指導。同時,針對數字媒體理論知識與實際的結合,在應用上加大力度,切實促進學生數字媒體教學技能水平的提升。
4 結語
當前,轉變教學觀念是根本,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本身擁有其獨特的時代性,在民辦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通過精心策劃、市場檢驗,按照現代企業的需求和時代發展的潮流,結合最新技術進行創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是實現民辦高校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迎稼.基于產教融合視角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項目化教學改革[J].人文之友,2019(17):67.
[2] 逯夏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究[J].藝術科技,2019,32(10):74.
[3] 單鵬,喬慶源.以學生為中心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改革[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10):62-65.
作者簡介:李瑞(1985—),山東聊城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影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