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紳
摘 要:《電影雜志》從1947年10月創刊到1949年4月終刊,共出版38期,期間正值戰后中國電影“創作繁榮階段”和“轉折階段”。《電影雜志》作為民國電影的“斷代史”,完整地記錄了這三年的影壇影事影人,是一份寶貴的歷史資料,展現出了民國電影的獨特形態。
關鍵詞:《電影雜志》;民國高峰期電影;戰后新電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結束,中國社會進入戰后時期。這一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對中國最直接的影響便是新的電影格局形成。這些新格局的形成,影響規定了不同形態、不同導向電影的產生與發展,從而形成了這一時期中國電影豐富多彩的整體形態。
從產業結構上來講,由于戰爭影響與戰后政府力量的介入,此前占有絕對優勢的民營電影企業,開始逐漸被國民黨官營電影企業取代,先后成立了中央電影攝影場(中電)、中國電影制片廠(中制)、中國農業教育制片公司(農教)和中華教育電影制片廠(中教)。隨著戰后電影政策的不斷完善,從1947年開始,民營電影企業開始迅速發展,除已經建立的電影企業以外,先后成立了昆侖影業公司、文華影片公司、大同電影企業公司等近20家。它們與官營電影企業之間“此消彼長,相互依存,形成了一條緊密勾連的鏈條”,[1]形成了這一時期官營電影公司與民營電影公司兩分天下的格局。
戰后上海成為中國電影無可替代的“第一城”,在聚集了官營電影體系中實力最雄厚的中電一廠、二廠的同時,又擁有昆侖影業公司、文華影片公司、國泰影業公司等大小近20家戰后最為重要的民營企業,成為民國高峰期電影的中心生產基地。《電影雜志》即誕生于此時的上海。
1 民國高峰期電影與戰后新電影
1946年4月,隸屬于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在完成對上海、北平等地敵偽電影機構接收的基礎上,依據國民黨“黨營事業企業化”的方針,于上海成立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設立了總管理處和董事會。張道藩、羅學濂、李惟果、方治、潘公展、杜桐蓀擔任董事委員會委員,張道藩任董事長,羅學濂任總經理,總管理處下設三個制片廠,“中電”一廠、二廠設在上海,三廠設在北平,原中央攝影場所屬的發行單位——中央電影服務處也并入公司,改為業務部。[2]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令上海成為民國高峰期電影創制的重鎮。《電影雜志》自1947年10月1日創刊至1949年4月16日終刊,正值此時間段的《電影雜志》也成了民國高峰期電影發展的重要載體。
盧蒔白作為有國民政府背景的雜志總編輯,自然也將官營電影的宣傳工作放到首位,在38期的《電影雜志》中主要介紹了50部國產電影,其中正統電影27部(“中電”26部,“中制”1部),占比在一半以上,大規模宣傳電影共87次,其中正統電影59次,占到了2/3。
民國高峰期電影最顯著的成就,就是戰后新電影的出現。所謂新電影,是以昆侖影業公司和文華影片公司出品為主的一批電影作品,體現藝術創新與社會責任感,有著明顯的美學指稱。
2 “昆侖”與《一江春水向東流》
昆侖影業公司1946年由夏云瑚、蔡叔厚、任宗德等人創辦于上海。原聯華影藝社攝制的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和《八年離亂》(《一江春水向東流》上集)也由昆侖發行。改組后的昆侖公司,繼續發揚了30年代左翼電影的傳統,成為戰后進步電影的重要生產基地。[3]
《電影雜志》在1947年10月16日發行的第二期中,即刊登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影訊,并輔以標題“‘滬光‘麗都‘美琪三大戲院雙十節起首輪獻映”,足見影評人對其期待之高,在文中稱《一江春水向東流》為“震撼影壇的文藝巨制”“光芒萬丈的文藝電影”“千萬人為之感動!千萬人為之興奮!千萬人為之哀傷!千萬人為之垂淚!”。而在隨后的1947年11月1日發行的第三期雜志中,也刊登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后集)》的影訊,并輔以標題“‘麗都‘南京‘美琪‘滬光四大戲院今天首輪獻映”,稱該片“佳評美譽,萬人推崇,前后兩集,各具千秋”“是一陣強烈的風暴!是一曲人間的哀歌!是一首抗戰的長詩!是一部民生的血史!”。不僅放映的影院數量增多了,而且評價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可見《一江春水向東流》在當時的火爆程度。
《電影雜志》更是將《一江春水向東流》以“連環電影圖畫”的形式,分為兩期進行刊載:
《電影雜志》第二期1947年10月16日出版
《一江春水向東流》前集“八年離亂”聯華昆侖出品
素芬(白楊飾)是上海某紗廠的女工,和廠辦的夜校教員張忠良相戀。忠良伴著母親(吳茵飾)住在上海,他的父親(高工上飾)和弟弟忠民(高正飾)留在家鄉。這是七七事變前一年的雙十節,廠中舉行慶祝的那天。
(1)經理的小姨王麗珍(舒繡文飾)表演歌舞
(2)忠良為東北義軍呼吁,博得熱烈的擁護與捐助
(3)月兒圓,人兒雙!忠良與素芬結合了!
(4)婚后生子,滬戰爆發,國軍撤離淞滬前夕,忠良把老母幼兒托付素芬,隨軍出發。
(5)素芬奉姑返鄉后,張父因敵人征糧求減而被殺
(6)牧童傳訊,忠民漏夜率眾殲敵,奪回父尸,掩護老母及素芬母子返滬
(7)素芬在上海靠洗衣度日,又在難童收容所服務
(8)她像慈母一樣照顧著每一個難童
(9)忠良于九死一生中到重慶,證件失落,生計將絕,王麗珍予以熱烈的接待
(10)她給他介紹工作,她使他迷戀和傾倒
(11)又是月圓之夜,他又投入了她的懷抱
(12)同一月亮下,照著那等著天亮等著丈夫的素芬
《電影雜志》第三期1947年11月1日出版
《一江春水向東流》后集“天亮前后”昆侖公司出品
(1)素芬逼于生計,扶孤攜子冒險販米,天寒地凍中被日寇驅入水渠
(2)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日本投降,消息傳來,舉國騰歡
(3)龐浩公和張忠良,為著業務來滬,忠良在紙醉金迷中,抵滬和麗珍的表姐何文艷勾搭上了
(4)素芬因生活日益艱困,逼不得已去做文艷家的女傭
(5)雙十節前一天,麗珍到滬。與忠良都住在文艷家,使忠良不眠顧此失彼
(6)勝利后首次雙十節,文艷家開了個盛大的慶祝會
(7)龐浩公要忠良和麗珍表演“探舞”,素芬聽到忠良的名字
(8)她看清楚了確是她的丈夫!在惶駭中,失手把杯盤摔下
(9)大家知道素芬是忠良的妻子,四座嘩然
(10)麗珍用自殺威脅素芬,忠良與素芬離婚
(11)跑到江邊只有抗兒緊跟著她,她支使開抗兒留下遺書
(12)只見“一江春水向東流”,愁不盡,恨無休……
1948年1月1日出版的第七期《電影雜志》中刊載了對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觀影隨筆:
《一江春水向東流》精湛的表演和嚴肅的處理確實能提高低落的趣味,生活描寫的真實也確能復蘇麻木的情感。但它沒有給觀眾以前途的肯定的指示,只是暴露而止步,故僅使生活的苦悶得到發泄,而未能解脫;生活的空虛得到調劑,并未充實。所以它,就表演和處理評,可譽為一九四七的里程碑,但就劇本評,則頗多商榷之處。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一部在敘事跨度上貫通了戰前、戰時與戰后三個時期并引起巨大轟動效應的銀幕史詩,首映時創下了“連續放映三個多月,觀眾多達七十余萬人次的空前紀錄”。[4]在大跨度的時空結構中,《一江春水向東流》以一個家庭折射出歷經八年抗戰,中國普通家庭和人民的命運。[5]
3 結語
《電影雜志》完整地記錄了1947—1949年這三年里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對研究高峰期電影特別是戰后新電影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的欄目板塊,也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的電影攝制過程、影人生活與電影評價趨勢。戰后新電影豐富了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的表現形式,以細膩的人物刻畫與生活描寫,展現出了歷史的側面,表達了深刻的內核。
參考文獻:
[1] 虞吉.中國電影史[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83.
[2] 上海電影志:第三節 官辦機構[DB/OL]. 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09/node15170/node15172/node63929/userobject1ai11462.html,2002
[3] 上海電影志:第二節 民營機構[DB/OL]. 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509/node15170/node15172/node63929/userobject1ai11459.html,2002.
[4] 陸弘石,舒曉鳴.中國電影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95.
[5] 虞吉.影像傳奇敘事視野里的謝晉電影[J].藝術百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