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航 張汝珂
[摘 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教育及管理面臨著諸多新的問題與新的考驗;管理者也常發出諸如“管理越來越難搞了,教師越來越不好管了”的慨嘆;但不管教育怎樣發展或變化,其核心與靈魂不會變,那就是管理者怎樣進一步做好陪伴與引領,如何將深一層管理提升到一種“文政治理”+“精準滴灌”的新狀態與高水平。文章結合歷經的三個細小事例,給出了回答與解析。
[關鍵詞] 問題;用心擁慧管理;“三個一”;迎刃而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教育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自然是學校管理面對的新課題新挑戰,同時也對學校管理者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新考驗;但無論教育怎樣發展或變化,其核心及靈魂不會改變,那就是管理者怎樣進一步做好引領與陪伴,管理該如何深一層提升到一種“文政治理”+“精準滴灌”的新狀態及高水平。
然而,當前學校管理卻面臨著許多需要深思、亟須解決的問題;管理者面對著不少需要優化提升的關鍵要素:
一方面,管理從來都沒有像現在一樣受到各方如此高的關注,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遇到這么多的困難困惑、尷尬及挑戰,甚至是批評與非議;我們管理者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經常感到些許的茫然、乏力和無奈,有時甚至是感到有點捉襟見肘。
管理者經常是“5+2”“白加黑”的工作,“辛苦指數”很高,但常常是忙不到深化改革、破解要點難點的關鍵處,也屢屢得不到教師的理解與呼應,還似乎越來越迷失了前進方向。
另一方面,教師渴望遇到一位好的領導能指導自己并快速發展學校,卻往往是搖頭私議。教師好像是在乎管理、跟從管理、處于管理之中,又似乎是不那么在意管理,有些還游離于管理之外,有的甚至只能是無奈地排斥管理、甚至是厭煩管理。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管理者通常覺得自己的管理很細很美,認為管理跟教師很近很實,教師卻感到好似很遠很虛,有點像“海市蜃樓”,好像“蜻蜓點水”,感覺“不解渴”;有時感覺還有點“板”,有些“硬”。我們在管理著,又猶如被管理綁架著;管理在帶來一些正能量的同時,仿佛也在銷蝕著人們更多的東西;管理好似正逐漸淪為“雞肋”。
“教師無感,干部不滿”。以上諸多新問題,是社會及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呈現的新現象,不可等閑視之,需要一步步攻克。事實上,從我多年做管理、當校長,現又從事基礎教育教學研究的歷程、做法與經驗來看,做好管理、解決問題,既難也不難,關鍵是“管理者要先懂得”“理人要先理心”,擁情用心做實類似于“三個一”的工作細節,并注重不斷創新優化,一切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
一、“一次陪伴”暖終生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住在學校集體宿舍。剛上班兩個月母親病逝,心情悲苦。
隨后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一天課余,校長叫上我就在學校附近的馬路邊散步。至于當時走了多長時間,踱步到了哪里,他和我聊了些什么,現在一概沒有印象;唯有那行走的路程及心靈的陪伴一直溫暖著我,并把我指向遠方。
管理的實質,就是面對一個個個體的生命。在一些無畏者,甚至是傲慢者腦里、眼中,常會不屑一顧,被輕易地跳過;而在巡禮般走過的人眼里、心里,卻是一種邀約的姿態挽留、陪伴;于是,一種宿命般的對話與成長,便在路邊悄悄生發,更在以后綿綿延長。
那段不長的路程、簡單的經歷,看似不經意,卻是對我“三觀”很大的一次“糾偏”與“填充”;沿路慢走,共情定心;小的行為,大的意境,越走越懂。
現在每次想起,我都頷首:嗯,這恰是我當時急需的靜伴與慰藉,也更是我需要的點化與開悟。真是應了那句名言:“此時無聲勝有聲”。
現實中不時聽到一些同行感嘆,文化管理很抽象、很難搞;但事實卻是這么的具體,實施起來也是這樣的簡單。求學間、工作后,我經歷過多位校長,但這位校長陪走的身影是我一生的教科書;我也寫過很多感懷的文章,但最想寫的卻是愛爾蘭詩人葉芝說過的這段話:很多人經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的生活,唯獨你,走進我的生命。
為此,我由衷地感慨:您呵護我一時,我記你一生。
二、“一語點破”頓醒悟
從1993年我任教導主任,1996年成為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到2006年做校長,這期間可以說我組織過、參加過無數次聽評課活動,但總覺得很多活動開展得有點“粗放”,自己與教師的點評常常“欠些火候”,大家也經常感覺“不過癮”,一次次行動好像都在“原地推磨”,自己與教師的成就感與獲得感似乎都不強,教師參與的熱情慢慢也降低了。
我就想,原因在哪呢?是不是應該從自己做起,引導教師慢慢研究、把準評課的技巧呢?有一次,我嘗試著從某一個角度來評課,沒想到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記得那次課后聽完教師的點評,我給予大家的評課及所組織活動以充分的肯定。接著從“教師提問”的角度出發重點談了自己的看法,包括“提問問題的設計是否合理、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否充分、學生思索討論時教師如何介入及點撥、提問時機是否恰當、提問時教師神態能否關照多數學生、提問次數是否適宜、期間教師語言語氣是否有變換且富啟發性、生生互動及衍生出來的學生發問是否充分而深刻、教師回應可否及時有效”等九方面的內容,尤其是就執教教師提問學生的方位及次數,我借圖表的形式配以展示,該教師一堂課只叫了中間兩列前排及中排的兩三個同學,分別是2次及4次,點到這里,其提問的忽略面及上述涉及的九個問題的應對情況就展現得一目了然,大家也就頓然醒悟了。在將教師的評課與反思引向高潮的同時,授課教師猛然知曉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大家霎時明白了如何把握評課方法:可以就整節課展開綜述與評說,更應該就某種理念或觀點、某些設計與做法進行摘述與點評;由此,大家的認識及技法再次提高,即評課交流,看似“無形”實有“循”。隨后,我選擇合適的機會,利用多媒體給全體教師做了《搞好聽評課需應把好4個維度、20個視角及90個觀評點》的培訓報告,教師一致感到“十分及時”且“非常解渴”,至此,教師的觀念及能力第三次得到綜合改變與提升。
從中我深深地意識到,學校發展不是不需要管理,教師成長更不是不喜歡管理,而是急需入心育情、練技提能的高端引領及精準指導。結合聽評課,管理者應做到眼內、心中、手里有溝壑,做到高屋建瓴、畫龍點睛。善于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狀況及不同的課程及課型,提出相應的評價要求,準備相應的點評方法,以達到以下目的:或研討,解決問題;或示范,推進發展;或發現,推廣典型;或建構,總結規律。評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干勁、新效果。
由是,管理者理應熟知教育理論、把握教育動態、知曉相關研究;應當事先了解一下講課教師、瀏覽一下授課內容、備持一些相關資料;理當掌握課堂狀況、綜觀聽課教師;應該洞悉點評現場、把控評價方法。點評時,問題或困惑的剖析與破解一語中的,建議或觀點的拋出及引申居高臨下,教法與學法的穿插和推介有根有據,理論或理念的引入跟延展恰到好處,頂層設計或要求的提出同落實合理清晰。
由上推及,管理者在平時的管理中,應呈現較高的思想性、情感性及技術性;應是“明白人”,承擔好活動的“教練”與“巡視”角色,發揮好二次或多次“設計師”的作用,對活動及管理進行多次整合、優化。
為此,我深深地感到:管理需要由往時的“大水漫灌”,變成營養液式的“精準滴灌”。
三、“一種梳理”清思緒
2012年,我調到教育局教研科研中心,負責全區干部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其中一項任務就是對每年招錄的新教師進行年度結業考核。其中一個主要環節就是,每位教師撰寫一份結業報告上交評議;根據不同學校及教師的情況、教師所處的地理位置,把有待考核的教師分成東、中、西三個片區,分時進行考核;每個片區借助電腦隨機抽取兩位講課教師及四位專業交流教師,分別進行課堂教學情況展示或工作狀況簡要匯報展示;然后由其他參與結業的教師逐一發表自己的看法,再請專家進行現場點評或做綜合成長指導報告。這樣做的目的,主要就是“由點帶面”,返回去再發揮“以面促點”的作用。
可是,通過幾次考核活動,我發現展示教師和其他參與教師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對活動重視程度不夠、對活動目的理解不深、參與積極性不高、應付了事等問題;展示教師交流時暴露出呈現內容設計不當、展現重點不明顯、文本格式不標準、不注重教師自我形象設計及非交流內容的匹配、遇到突發狀況不會隨機應對等方面的典型問題;出現了臺上臺下教師脫節、不能同行共振齊創,培后不知如何繼續延展提升等制約因素;結業活動有些“走馬觀花”的感覺,導致培訓后又出現了習慣性返回原來教育教學情景、重走老路的現象。
平時我們常說,意識不到問題是最大的問題,意識到困難不去主動克服困難或不會克服困難是最嚴重的問題。于是,我廣泛聽取同事及參加結業考核教師的意見,學習相關理論,編成了《從結業考核類似的研學活動中——我們應該進一步明確些什么》的PPT課件輔導報告,從“現場交流”“課堂展示”及“專業發展”“成長過程”四個方面,分別講清“現場應該進一步搞清的幾個問題”,引導青年教師一步步深刻領悟“參與一次次活動的意義”,就像從一個個自然的“海蚌”中摘取出來,變為一粒粒“珍珠”,再經加工串成串串“項鏈”飾品,進而進行精雕細琢生成“皇冠級”臻品,實現由“新手階段”到“骨干階段”再至“專長階段”自然的螺旋上升局面。老師們自然也就會慢慢進入到“參與一個活動——反思一項工作——小結一些經驗——把握一類方法——延展多種活動——應對各樣工作——開創多方局面”這樣的思維方式及共進模式之中。
從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出,長久的管理是講究人文、自然及隱秘的,而對一項項具體的工作又必須是清晰而外顯的,更是應該體現個性的。因此,一名教師能走多遠,關鍵要看它攜“何”而行;一名教師有多優秀,同時要看他有“誰”指點。由此,在事實“反轉”和結果“反差”的對比下,參訓教師真切地感受到了“何為真正的培訓與研學”。
對此,我有深刻的體會:管理就是引領教師找到個人與集體不斷前行的方向及方法,并不斷優化。
上述貫穿我個人人生不同階段的三個事例,雖是過去的瑣碎故事,有的也過去了很長時間,卻時常引發我的再思:
管理,既是那些嚴格規范的制度及經常的督促與檢查,更應是對教師一次次的人文引領。是一場走心的培訓與入情的點評;是一次善意的提醒、一回經典的指導;是一段參賽中的陪同、一些獲優后真誠的祝賀及到位的學用指引。
管理,既是著眼于學校及師生的長遠之措或關鍵之舉,更應是寓于日常及教師個體之中的溫情碎事。是日常碰見教師時一句主動熱情的問候、平時與同事一次隨意的嘮家常;是教師病后一次暖心的看望、遇到難處時一點真誠的幫扶、失意后一次寬心的陪伴;尤其應該是對教師一回回的寬容與等待、一次次的期待與召喚,甚至是那高高舉起又輕輕落下的管理的鞭子。這些都會慢慢促成教師對學校精神的皈依與教育靈魂的一份份依戀。
簡言之,管理就是在經營的過程中要善于強化優化理校三要素:心理相容促相擁,措施相向催相擊,功效相承助相進。如此,一次次的聚會,不但能做到人到,也能做到情在、心聚,其功效也會必致且慢慢趨臻,更能漸漸地積小成為大勝,助推更多“1+1>2”的效果生成升華。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