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編織語言藝術形態和美學價值的研究,闡述編織語言在現代環境營造中的融合與創新、在設計過程中的應用與拓展,為環境空間注入新的內容。同時,編織藝術的活化與轉型對傳統手工藝的發展與傳統文化的傳承有深遠影響。
關鍵詞:編織;環境營造;傳統手工藝
1 編織的起源與發展
編織是我國民間的一項傳統手工技藝,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所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大約在十萬年以前的舊時器時代,人們利用骨針將葛藤皮和野麻皮按照經緯交錯的網狀形制進行編織,制成網兜,用于狩獵活動,這種編織物的構成方法就是人類社會最原始的織物組織形式。隨著生產水平的進步和人們生活實踐的經驗積累,人們的編織技法愈發成熟,用料愈發講究,出現了更為規整、均勻、緊密的結構和創作形式。編織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2 編織語言在當代設計創作中的轉型
基于當下環境空間對設計的重視,編織藝術得到了新的發展路徑。現代環境空間突破了傳統服從和服務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物質要求,開始越來越注重滿足人們的精神供給,傳統編織藝術有了更好的發展空間。在當代設計中,通過對編織組織形式的結構精煉和層次堆疊,形成其特有的肌理效果和新的表現形式;多角度、多元化地融入環境營造的藝術設計中,能夠以現代工業及科學技術的方式將傳統歷史文化的風韻傳遞出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2.1 在建筑中的表達
編織在建筑建構中的應用可溯源到原始人巢居的棚屋,人類通過對鳥類筑巢形式的模仿,探索出在棚屋搭建過程中對材料的利用和穿插、鏈接等組織方式,自此產生的編織意識,是編織建筑的演變發展的開端。如今,在眾多建筑空間處理手法中,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與編織相關的表達形式,建筑對編織語言的讀寫體現在建筑由內到外、從整體到局部等方方面面。
19世紀德國著名建筑學家森佩爾提出了著名的“建筑四要素”理論,其中“圍合”要素所對應的就是編織工藝。他認為建筑墻體最原始的覆蓋層和保護物是以編織物的形式出現的,建筑是受編織技術的啟發發展而來的,編織則是墻的原型。在他的觀點中,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并非內部結構,而是其表面的覆蓋層,建筑表面覆蓋層與建筑形式有著同等的地位,對建筑的風格有著重要的影響。
建筑表面覆蓋層的編織表現形式有3種,分別是傳統編織、擬編織和飾面編織。傳統編織是較為普遍的表現形式,主要出現在竹藤構式的建筑中,在經緯網的基底上,通過相互交疊、錯落,以形成網狀的編織肌理。而擬編織則是對傳統編織的模擬和延續,而又有著區別于傳統編織疊加交錯的編織技法,擬編織是通過焊接、鋼接等現代工業技術,將材料組合成預期的編織肌理。飾面編織非傳統意義上的編織,這里的編織更適合理解為一種形式的定義,是對傳統編織和擬編織在現代工藝的基礎上進行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飾面編織區別于傳統線性編織,也無編織結點,而是通過表面圖案的堆砌、重復和疊加形成的非線性裝飾性表皮,用新型操作手法達到傳統編織的視覺感受。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西班牙展館的設計中,展館外墻覆蓋物就巧妙使用了藤條編織的形式進行表現,在傳統編織的基礎上,通過現代建筑結構設計的思路進行再創作。展館主體為鋼結構,外立面是由天然藤條編織而成的藤塊,藤塊用鋼絲斜向固定在建筑外層框架上,向羽毛一樣排列,形成波浪式的裝飾幕墻。藤編飾面的建筑表皮為展館奠定了主題基調,在藤編材料帶來韌性之美的同時,室外光線透過藤條間隙照射進展館內,給觀者帶來別樣的體驗。
2.2 對景觀風格的影響
現代景觀形式已經走出了過往的單一性和局限性,在綜合化和系統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追求美學的塑造。在景觀設計中,形式材料質感上的差異會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覺體驗和心理觸感,編織特有的手法技藝和建構特點,可以增加景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環境營造中提高表現水平,展現豐富的形態語言。編織形式多樣,取材廣泛,風格各異,對景觀整體風格具有重要影響。
現代編織的多樣性和靈活性能夠適應不同的景觀設計風格,在人與環境之間起到視覺過渡的作用,用編織自身特有的質樸的材料質感和傳統手工藝背后的文化底蘊,引發觀者對自然的向往和傳統民藝情懷的抒發。這能夠改善景觀形式的主色調,消減大理石、玻璃、金屬等硬質材料所帶來的冷漠感與生硬感,使溫和的人文情懷和豐富的藝術感觸與景觀空間完美融合。
2.3 對室內環境氛圍的烘托
現代室內設計中,在滿足居住功能的基礎上,人們更加注重突出個性化功能和審美功能,產生更高層面上的精神文化需求,這就要求從室內空間的環境氛圍上探究,而編織藝術恰好可以達到這一需求。
運用編織工藝通過一定的組織、圍合等設計,可以對室內空間界面進行色彩、形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對空間環境的整體風格起著很好的調節與改善的作用。同時,編織藝術品作為裝飾物對室內環境起著襯托和點綴的作用,無論從審美功還是實用功能的角度出發,不同編織形式在不同的室內空間中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氛圍,影響室內空間的人文格調和藝術氣息。
編織語言在室內空間設計的運用中,必須與相應的空間整體協調起來,其色彩、形態等方面的不同表現會使室內環境整體的基調與氛圍發生相應的改變。比如,在選擇室內裝飾的編織制品時,其大小與空間環境大小比例不契合,就會導致整個空間環境的重心失衡。而在冷暖色的運用上,不同的搭配也會使空間產生不一樣的感觀,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編織藝術對室內環境氛圍的烘托作用。
早在原始社會,人類就已經在居住的洞穴中懸掛裝飾性的編織圖騰,到后期的教堂、展廳、會議室中的背景墻飾,包括現在的家庭住宅中的陳設裝置,編織藝術始終與室內空間設計有著不解之緣,為室內空間環境帶來不一樣的藝術氛圍。
3 傳統手法與當代設計的交融
3.1 傳統文化的溯源與活化
傳統手工藝術作為一種活性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鮮活的文化根脈,在現代科技不斷進步、人們審美意識不斷提升的今天,正煥發新的活力。一個國家和民族若想形成集時代特色與文化底蘊于一體的特有設計氛圍,就勢必要從傳統文化精髓中不斷汲取營養,創造出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共同具有、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相互成就的新的設計風格。以此促使我們在開放接納的同時,在外來文化與新時代思維的沖擊下,迸發出新的靈感。
3.2 與數字設計的結合應用
數字技術的興起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為設計領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舞臺。數字設計作為結合了自然、社會和人文科學的綜合性藝術,是藝術與科學交融的載體,對傳統藝術的影響頗為突出。傳統藝術形式的復雜性給設計工作、大眾理解和傳播帶來了障礙,而數字技術的高速運算可以在保證水準的前提下快捷地提供高效設計,精準地傳達設計思想和理念,能夠更加直觀地將傳統文化的形象透過新的數字化平臺展現在人們眼前。同時,數字設計區別于傳統文化在傳播中的阻力和局限,極大地提高了時效與影響維度,為傳統藝術與當代設計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有著重大的推進作用。
結合藝術與技術的優點,數字設計引領我們在當下從觀察思考到實踐創新,從傳統民藝到現代設計,從具體現實到數字虛擬,在傳的載體與承的媒介之間,在信息交互之中,為傳統文化筑就了一個新的駐扎地。
4 結語
編織藝術利用現代高科技技術和新型的纖維材料,作為裝飾語言介入現代環境設計與營造,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地融入環境空間中,在視覺與觸覺、形式與內容等方面,不斷給觀者以全新的審美體驗,增加和豐富了環境設計的內容和表達形式。在當代設計中對編織藝術的結合與運用,豐富了編織藝術的發展與技術的創新,為其融入了時代發展所要求的特質,有利于傳統手工編織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對我國優秀傳統手工藝的復興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董菁.淺談手工編織藝術的文化價值取向[J].藝術品鑒,2017(05):416-417.
[2] 王連海.中國手工藝:編織與扎制[M].大象出版社,2008.
[3] 屈明嬌.編織藝術形態語言在室內空間設計中的轉化與應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
[4] 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徐希雅(1999—),女,山東臨沂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