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楠


[摘要] 目的 分析個性化健康宣教改善療養院糖尿病患者負性情緒的療效,以提升療養院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水平,提升糖尿病控制效果。 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入住該療養院的52例糖尿病患者實施常規健康宣教及醫護措施,設置該段時間的糖尿病患者為對照組。選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入住該療養院的60例糖尿病患者行個性化健康宣教及醫護措施,將此階段糖尿病患者設置為觀察組。兩組患者均從入住開始觀察隨訪15 d。比較兩組患者入住時、15 d后血糖控制情況、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焦慮情緒(SAS)和抑郁情緒(SDS)評分。 結果 兩組患者入組時SDS評分、SAS評分、對血糖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住療養院15 d后兩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均較入住時明顯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相關知識認知評分較入住時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入住療養院期間血糖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個性化健康宣教可有效提升療養院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水平,以理性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及醫護措施,從而降低患者負性情緒,提升血糖控制效果,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 療養院糖尿病患者;個性化健康宣教;血糖控制
[中圖分類號] R47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10(a)-0121-02
入住該療養院者以中老年人群為主,大多具有不同種類的慢性疾病,大多在體質、情緒狀態方面存在不同的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我國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轉變,患者心理情緒對疾病的影響逐漸受到臨床的重視,在很多疾病的療效評定中,心理情緒狀態成為重要的評價指標[1]。醫療模式的轉變及民眾對就醫體驗的日益苛求,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成為考核醫院醫療質量的重要指標[2]。在臨床很多患者存在一定的負性情緒,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患者對自身病情相關知識缺乏科學認知,而出現緊張、恐懼、焦慮甚至抑郁等負性情緒。如何提升療養院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使其以科學的態度面對疾病,成為臨床的重要課題。該研究于2017年2月—2019年2月對療養院的60例糖尿病患者實施個性化健康宣教,觀察其對患者的負性情緒的改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7年1月對入住的52例糖尿病患者設為對照組,2017年2月—2019年2月對入住該院的60例糖尿病患者設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均為初診2型糖尿病;②無其他嚴重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等疾病;③患者了解參加此次研究利弊,并愿意配合研究所需各項工作;④預估入住療養院時間≥15 d;⑤認知功能正常,能理解并執行醫囑、護囑,簽署知情同意書,征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健康宣教及醫護措施。由主治醫師和責任護士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發放糖尿病相關知識小冊子,全面介紹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危險因素、治療現狀、預后情況、日常生活注意事項、飲食注意事項、用藥注意事項等內容。醫生和護士從各自角度采用口述的方式向患者講解藥物治療相關知識及血糖監測方法、數據登記,同時向患者交待遵醫尊護治療對病情發展的重要性。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相關問題。觀察組行個性化健康宣教及醫護措施。醫生和責任護士對每位患者個體情況進行詳細了解,針對患者的文化背景、職業背景、性格、言談舉止、情緒狀態等信息,制定適合患者接受的健康宣教方式,同時征求患者的意見,喜歡什么樣的方式學習新知識如聽講、看書、看紀錄片、模型展示流程等,微調宣教方式,健康宣教內容同對照組。每項知識宣教完成后根據患者掌握情況予以適當的串聯和復習,確保患者能有效理解宣教內容。兩組患者均于入住療養院開始觀察隨訪15 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入住時、15 d后血糖控制情況、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焦慮情緒(SAS)和抑郁情緒(SDS)評分。血糖控制情況評定:每位患者由主治醫師制定血糖控制范圍,患者每日在固定時間測定血糖并做好登記,護士每日收集血糖檢測結果,所測血糖在醫生規定的控制范圍內則判定為血糖控制。對糖尿病相關知識認知水平測試:患者入住時,15 d后,采用該醫院自制糖尿病認知水平測試問卷,對患者進行測試,供給100分,均為選擇題,內容涉及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治療目標、運動注意事項、飲食注意事項、血糖檢測等方面。得分<60分為認知不合格,60~80分為認知良好,>80分為認知優秀。
1.4? 統計方法
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數據用(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入住療養院時及3個月后對糖尿病相關知識認知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入組時對血糖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住療養院15 d后糖尿病相關知識認知評分較入住時上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入住療養院時及15 d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入組時SDS評分、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住療養院15 d后兩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均較入住時明顯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入住療養院期間血糖控制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入住療養院期間血糖控制率為(88.26±6.54)%,明顯高于對照組(72.58±3.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617,P<0.05)。
3? 討論
糖尿病俗稱“富貴病”,目前尚無根治方法。其終末期為多種并發癥導致器官衰竭而死亡。目前臨床對于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是:通過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適量運動及藥物控制血糖在一定范圍內,延緩或者減輕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時間或程度,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若糖尿病患者能嚴格遵醫尊護治療和生活,使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將會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3]。但現實是多糖尿病患者由于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及用藥方面難以堅持既定的方案,而使病情出現變化而出現相應的并發癥,降低患者生存質量。臨床顯示,患者的情緒狀態是患者難以嚴格遵醫尊護的主要原因之一[4]。患者出現負性情緒源于對糖尿病疾病本身及治療方案、生活習慣等缺乏科學認知,導致患者過分恐懼、緊張病情而出現焦慮、抑郁情緒。這些負性情緒同時也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加強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宣教效果,使其科學認知糖尿病,理解糖尿病患者需要養成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理解藥物治療的作用和規律,才能使患者以輕松自信的心態面對疾病,配合醫護人員治療疾病。療養院糖尿病患者作為特殊的患者群體,其年齡大,在理解和接受新事物方面具處于弱勢,對自身病情的恐懼情緒更為嚴重,成為影響治療療效的重要原因[5]。
該方案對療養院糖尿病患者實施個性化健康宣教,根據每位患者的個體情況,選擇其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健康宣教,旨在提升其在理解的基礎上正確認知糖尿病,減輕其進展、恐懼、焦慮、抑郁情況,從而使患者放松心情,自信、自覺遵醫尊護,提升血糖控制效果。
綜上所述,個性化健康宣教可有效提升療養院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水平,以理性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及醫護措施,從而降低患者負性情緒,提升血糖控制效果,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思琛,張正平,胡麗莖,等.2型糖尿病職場工作者的自我效能與情緒困擾的相關性[J].護理研究,2019(7):1240-1243.
[2]? 褚曉娟,崔海麗.基于情緒釋放法的護理干預應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對負性情緒、自我效能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9(9):1091-1093.
[3]? 章玉玲,陳志雄,程麗紅,等.糖尿病前期病人焦慮患病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全科護理,2019(9):1110-1112.
[4]? 付曉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療養院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價值[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8,9(17):81-82.
[5]? 吳旭,張美英.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焦慮抑郁狀況研究[J].醫學信息,2019(8):78-80.
(收稿日期:201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