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淑芬 林曉燕

[摘要] 目的 探究糖尿病專科護理小組在非內分泌專科開展高血糖護理的效果。方法 研究對象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2例糖尿病患者,給予糖尿病專科護理小組進行高血糖護理,對護理前后的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護理后患者血糖水平(包括FPG、2 hPBG、HbAlc)顯著優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患者對疾病認知程度的評分為(93.4±5.3)分,護理前患者對疾病認知程度的評分為(71.8±2.4)分,護理前后疾病認知程度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患者護理滿意率為97.8%,其中非常滿意54例,比較滿意36例,不滿意2例。 結論 在非內分泌專科中設立糖尿病專科護理小組開展高血糖護理干預,能夠對血糖水平進行合理控制,提高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護理效果較好,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糖尿病;專科護理小組;非內分泌專科;高血糖;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10(a)-0145-03
糖尿病屬于常見疾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通常會表現為代謝功能紊亂,近年來該病的發生率逐漸上升,影響到患者健康與日常生活情況。如果治療不夠及時有效,會延長病程,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1]。部分非內分泌專科的護士對糖尿病的專業護理不夠了解,技能不過關,缺乏專業的護理培訓,對患者的護理需求難以滿足,影響到護理質量與患者預后效果。因此,需要建立糖尿病專科護理小組,針對非內分泌專科糖尿病患者開展高血糖護理,以便提高護理效果,康復進程會顯著加快[2]。因此,在該研究中,以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2例患者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糖尿病9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與女性患者分別為51例、41例,年齡跨度為43~81歲,平均為(63.4±3.6)歲。病程為1~10年,平均為(4.7±0.4)歲。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精神意識障礙者、不配合者、嚴重臟器損傷者。
1.2? 方法
在非內分泌專科中給予糖尿病專科護理小組進行高血糖護理,具體如下。
①建立糖尿病專科護理小組小組成員需要具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均工作5年以上。小組成員包括糖尿病專科護理人員、專業醫師與營養師等。能夠對糖尿病的護理技能與知識熟練掌握,加強糖尿病專業護理技能培訓,確保小組成員考核合格后上崗。并對相關護理工作文獻進行整理與歸納,記錄公正客觀的資料,確保小組成員對這些知識熟練掌握。
②用藥護理在用藥方面加強正確指導,能夠根據醫囑來執行,告知藥物名稱、注意事項、服用劑量與次數等,不得私自增加或減少藥量。詳細向患者詢問胰島素注射部位是否出血、疼痛與紅腫現象,并告知應對措施。如果胰島素出現變色情況,需要查看密封是否完整,應立即停止使用。并指導患者血糖監測方法,對血糖密切監測。
③飲食護理需要由專業的營養師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個性化的飲食方案,確保患者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血糖進行合理控制,多食用蛋白質、維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對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的攝入進行嚴格控制。并規律作息,戒煙戒酒。
④運動指導每天堅持鍛煉身體,不熬夜,提升身體素質。可以根據患者的喜好制定出合理的運動鍛煉方案。例如開展太極、體操、散步、廣場舞等鍛煉,對患者體重進行合理控制。需要告知患者持之以恒,堅持鍛煉,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⑤建立病例檔案,落實護理工作全面了解患者的臨床資料,給予風險評估,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來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以便縮短康復進程。另外,及時了解護理結果,并對其回顧分析與總結,并對護理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陷進行分析,以便給予相應措施處理。及時發現護理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不斷進行改進與完善,從而落實好高血糖護理內容。明確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夠將其順利完成。對護理人員給予專業化技能培訓,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護理水平。而聯絡護士應及時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與水平,能夠將其更好的應用在臨床護理中。對護理工作不斷的完善,明確自身工作內容,對護理效果進行考核。
⑥健康教育加強糖尿病知識的健康宣教,通過宣傳手冊的發放、知識講座、視頻等方式向家屬與患者介紹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及時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進行預防,了解相關注意事項,以便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提高治療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水平變化情況進行了解,包括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lc)、餐后2 h血糖(2 hPBG)。并自制糖尿病健康知識問卷調查,對患者疾病認知程度進行評分內容包括飲食、運動、用藥、血糖監測、胰島素注射、并發癥預防等方面,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對疾病認知程度越高。并采用問卷調查量表評分護理滿意情況,分類為不滿意、比較滿意與非常滿意情況。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前后血糖水平對比
護理后患者血糖水平(包括FPG、2 hPBG、HbAlc)顯著優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護理前后疾病認知評分對比
護理后患者對疾病認知程度的評分為(93.4±5.3)分,護理前患者對疾病認知程度的評分為(71.8±2.4)分,護理前后疾病認知程度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879,P=0.012)。
2.3? 護理滿意率分析
護理后患者護理滿意率為97.8%,其中非常滿意54例,比較滿意36例,不滿意2例。
3? 討論
糖尿病屬于一種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代謝功能出現異常引起的,該病的發生率在不斷增加,其可能與飲食結構、人口老齡化有關。該病的病程較長,容易引起各種并發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健康會造成較大影響。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現高血糖癥狀,會危及生命安全,影響到預后效果。為了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需要給予合理的護理干預。而糖尿病專科護理小組管理模式,能夠為患者提供優質、全面且系統的護理服務,能夠取得滿意的護理效果,對血糖水平進行合理控制[3]。
糖尿病專科護理小組管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質量持續改進管理方式,對患者而言,這種護理方案在臨床上的應用,效果比較滿意,符合患者的護理需求。在了解患者病情的情況下,制定出針對性的護理計劃,能夠預防高血糖的發生。同時,可以對糖尿病護理相關規范進行不斷完善。小組成員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糖尿病專業知識與護理技能,通過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崗,能夠促使護士的工作效率顯著上升,順利開展護理工作。在對護士進行培訓的時候,加強健康教育,能夠提升其健康知識宣傳的重要性,顯著提高護理效率,盡早預防安全隱患。進行健康教育后,可以讓患者更加深入的了解糖尿病相關知識,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可以拉近與患者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促使護理工作更好的實施。讓患者及時掌握藥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能夠促使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提升患者自我保護意識[4]。
由于大多數患者對糖尿病知識不夠了解,存在焦躁、憂慮等不良心理,治療依從性較差,通常不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從而導致護理工作難以順利開展,會影響到護理效果的充分發揮。因此,在糖尿病專科護理小組管理模式中,健康教育實施后效果比較明顯,可以加強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顯著提升,有效的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且小組成員通過培訓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可以更好的將護理工作落實到位。在高血糖護理中,需要由專業的營養師對患者營養進行評估,以便制定出個性化的飲食方案,及時補充營養,對血糖進行合理控制。對高血糖而言,飲食治療是基本干預手段,小組成員中必需要配備專業營養師,對患者的飲食進行合理干預,以便提高護理效果,合理控制患者血糖[5]。
在該次研究中,對92例患者分析中得出,實施糖尿病專科小組高血糖護理后,患者血糖水平得到合理控制,患者對疾病認知程度顯著上升,且護理滿意率較高。表明糖尿病專科小組開展的護理方案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非內分泌專科中設立糖尿病專科護理小組開展高血糖護理干預,能夠對血糖水平進行合理控制,提高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護理效果較好,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蔡英華,萬霞,姚孝娟,等.糖尿病聯絡護士在非內分泌科高血糖患者血糖管理中的作用[J].現代臨床護理,2016,15(8):422-425.
[2]? 岳曉燕,岳小鵬,苗樂杰,等.探討糖尿病學組在非內分泌科糖尿病護理中的運用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6):169-170.
[3]? 李銀花.組建糖尿病護理小組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專科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23):166-168.
[4]? 魏艷華,張海玲.總結醫院規范化管理糖尿病護理小組提高專科護理質量的體會[J].臨床醫 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 4(11):2109.
[5]? 唐婉璋,陳艷霞,孫治華.糖尿病管理中心模式在非內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應用探討[J].數理 醫藥學雜志,2016,29(18):1240-1242.
(收稿日期: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