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愛鳳?楊勝興
【摘要】本文以“六書”理論為基礎,在分析小學一年級學生思維特點的同時對部編小學一年級教材寫字表上的300個生字進行了分類,并圍繞漢字教學進行了列舉性釋例。
【關鍵詞】六書;部編教材;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漢字是學校教學的重點,先秦將“六書”納為必學內容;2000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大綱 明確要求低年級學生能夠認識常用漢字1800個左右,其中1200個左右會寫;2017年部編教材將識字教學放在拼音教學之前,進一步凸顯漢字學習的重要性。
一、兒童思維與漢字
一年級兒童思維主要表現為“借助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進行思維。他們的思維可以擺脫對動作的依賴,但是還不能脫離具體的形象進行思維”。
漢字源起于圖畫,它是一種具象事物的反映。因此,在小學教學中使用“六書”理論(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六種造字法),無論是從教材的改革層面還是兒童思維意識的特點來看,都具有切實可行的操作性。
二、一年級語文生字的“六書”分類
我們以《說文解字》為依據并適當參考季旭升的《說文新? ?證》的解釋,對《說文解字》上沒有的字,我們在分析其構形構意的基礎上進行分類。
一年級上冊寫字表生字分類:
象形字:口 目 耳 手 日 田 禾 火 蟲 云 山 人 大 月 子 女 水牛 鳥 刀 木 心 雨 衣 又 馬 了 兒 西 來 不 果 土 力 后 巴 自 己 的竹 牙 幾 石 出 回 工 中 天 立 白 用 只。
指事字:一 二 三 四 五 八 十 上 下 本 尺。
會意字:林 好 有 明 里 東 是 開 小 早 正 我 長 比 半 從 同多 見 對 長 才 去。
形聲字:把 媽 頭可 少 書 在 個 們 問 你 全 和 學。
一年級下冊寫字表生字分類:
象形:飛 氣 生 萬 水 主 以 京 門 廣 單 樂 行 午 米 豆 高 網夕 足 之 玉 首 角 魚 朵 文 已 舌 瓜 干 羊 象。
指事:入 王 方 左 右 太 也 音 千 古 身 無 元 百 非 七。
會意:冬 什 雙 沒 走 北 各 這 因 為 哥 床 前 光 色 看 笑 再分 興 間 香 相 義 采 尖 臺 美 直 加 次 找 平 共 坐 要 連 別 奇。
形聲:春 風 雪 花 姓 么 國 青 清 晴 情 請 寫 紅 時 動 吃 江住 會 過 種 樣 伙 伴 陽 校 金 秋 他 河 說 地 聽 居 招 呼 快 玩 很當 講 許 思 低 故 鄉 外 爸 晚 節 葉 真 那 著 到 成 迷 造 運 池 歡涼 細 李 語 打 拍 跑 聲 體 習 近 遠 樹 愛 亮 機 放 呀 邊 呢 嗎 吧辦 讓 包 種 洗 經 還 點 塊 常 往 進 空 病 醫 星 嚇 怕 跟 家 都 捉爬 姐 您 草 房 條。
三、六書在教學中的應用釋例
(一)象形類
《說文解字·敘》:“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即描摹物體的形狀,根據形體曲折回還。如:
口,甲骨文作“”,小篆作“”,象口之形。《說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口”字教學時,可以畫以“口”形以教學,而不是告訴學生“口”字,像框之形。
禾,甲骨文作“”,小篆作“”,象禾作物接穗之貌。《說文解字·禾部》:“禾,嘉谷也。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從木,從省。象其穗。”許慎將“禾”看作合體象形字,解釋有誤。季旭升則認為“甲骨文象小米的穗下垂。”
“禾”字教學時,可以畫以“禾”形以教學,并解釋說明“禾”的詞義。
自,甲骨文作“”,小篆作“”,象鼻子之形。《說文解字·自部》:“自,鼻也。象鼻形。”可見,“自”本義為鼻子的意思,而后引申為自指,即指自己的意思。究其為何由“鼻子”的意思轉變為指自己,應與人自指時習慣指著自己的鼻子這一行為動作有關,如徐灝《說文解字注箋》云:“人之自謂, 或指其鼻, 故有自己之稱。”
“自”字教學時,可以畫鼻形以教學,在釋義時則可以結合自指時習慣指著自己的鼻子這一行為加以釋義。
魚,甲骨文作“”,象魚形。小篆作“”。《說文解字·魚部》:“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而后,因書寫原因“”寫作“魚”,而后又變為“魚”。
“魚”字教學時,可以畫“魚”形以釋魚義。
(二)指事類
《說文解字·敘》:“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即“在象物字或象實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號以示意、”例如:
上,甲骨文作“”,以指事符號一短橫指出接線(長橫)之上。篆書作“丄”,《說文解字·丄部》:“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本,金文作“”,以指事符合黑點加在象形字“木”的下部,指明它是樹根。篆書作“”,《說文解字·木部》:“本,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
音,古文字作“”,在言(甲骨文作)的“口”部內加以指事符號,表示人口發出的聲音。篆書作“”,《說文解字·言部》:“音,聲也。從言含一。”《說文解字》將“音”看成是會意字,而季旭升釋為“引申分化增體指事字”。
上、本、音等指事字的教學時可以利用諸字的構形構理,加以解釋字形字義。
(三)會意字
《說文解字·敘》:“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即比聯起事理有關的字素,構成文字;摻合字素的意義,可以得知新字的字義的字。如:
林,甲骨文作“”,由兩個象形字“木”會意而成。篆書作“”,《說文解字·木部》:“平土有叢木曰林。從二木。”
“林”字教學時,可以用會意的構理方式解釋“林”指成片的樹木。
有,甲骨文作“”,由又、肉會意,即手中持肉,會擁有之意。篆書作“”,《說文解字·有部》:“有,不宜有也。從月又聲。”許慎分析為形聲字,而季旭升則將其劃歸為會意字。
“有”字教學時可以利用會意的構理,解釋“有”為擁有之意。
從,甲骨文作“”,由二“人”會意跟從之意。篆書作“”,《說文解字·從部》:“從,相聽也。從二人。”季旭升根據構形則解釋為“從,從二人,會一人跟從另一人之意”,即“相從也。”根據“從”由二“人”會意,季旭升所釋可信。
“從”字教學時,可以從“從”由二“人”會意,以解釋“跟從”之意。
(四)形聲字
《說文解字·敘》:“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即按照事物的性質和叫法,挑選可相比譬的聲符和義符組成文字。如:
清,篆書作“”,《說文解字·水部》:“清,朖也。澂水之皃。從水青聲。”段注:“朖者、明也。澂而后明。故云澂水之皃。”
“清”字教學中,可以根據“清”從水青聲來解釋“清”的字義,并根據形符意義的不同來區別形近字“情、請、晴”等字。
近,篆書作“”,《說文解字·辵部》:“近,附也。從辵斤聲。”辵,今寫作“辶”。
“近”字教學中,可以根據“近”從辵斤聲來解釋“近”為“附近”之意。
“爸”,后起字,本字形不見于古文字。從父巴聲,意為稱呼父親。
“爸”字教學中,可以根據“爸”從父巴聲來解釋“爸”。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季旭升.說文新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章婷婷.“六書”理論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4]胡德輝,葉奕乾.小學兒童心理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3.
[5]求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6]季旭升.說文解字新證(上)[M].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