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昆
摘 要:山東大學威海校區黨工委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各項要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扎根齊魯、厚植威海,全面發揮黨對學校的領導核心作用,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推進校地合作,以黨的建設引領特色發展、內涵發展、科學發展,把黨的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最大優勢。
關鍵詞:黨的建設;事業;優勢
一、強抓政治建設,確保正確辦學方向
一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學校黨工委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切實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通過校院兩級理論中心組帶頭學、基層黨支部集中學、師生黨員自主學等形式,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校區領導示范帶頭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指導學生成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青年研究學習社”,切實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實效性。
二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系列講話和山東大學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明確辦學方向。校區黨工委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系列講話,特別是視察山東期間重要講話精神,與貫徹落實山東大學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結合起來。按照山東大學黨委提出的“服務山東戰略就是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山東發展就是服務國家發展,扎根齊魯大地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辦學理念,校區確立了扎根齊魯、厚植威海的辦學共識,通過一系列舉措助力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為實現鄉村振興、建設海洋強省、軍民融合發展、建設現代化幸福威海貢獻山大力量。
二、強抓組織建設,增強向心力凝聚力
黨的全面領導、學校的全部工作要靠堅強組織體系去實現。校區黨工委準確把握和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深入實施“對標爭先”建設計劃,扎實推進高校黨建工作重點任務。
一是明確發展目標,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校區黨工委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始終做到“四個過硬”。著力加強頂層設計和科學謀劃,先后制定了“一二三”發展規劃、《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推進“雙一流”建設行動方案》等,將主要精力聚焦在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上,聚焦在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上,確保校區堅持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
二是落實主體責任,發揮基層黨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引導學院黨委牢固樹立“抓好黨建是最大政績”的理念,切實做到“五個到位”。實行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交叉任職,黨員院長擔任黨委副書記,黨員副院長均進入黨委領導班子,在每個學院設置專職組織員崗位,配齊建強黨務工作隊伍。印發《教學院(部)黨政聯席會議事規則》,引導學院健全完善黨委會議和黨政聯席會議制度,提高議事決策水平,發揮學院黨委在干部隊伍、教師隊伍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三是加強組織建設,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黨工委牢固樹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著力增強基層黨支部的組織力,做到“七個有力”。不斷優化黨支部設置,舉辦黨支部書記培訓班,推動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在課題組、學生社團設立黨組織,充分發揮黨支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讓黨的旗幟更鮮亮、黨的聲音更響亮。
四是強化黨員意識,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校區組織開展黨員掛牌亮身份、機關示范窗口創建等活動,開展學習廖俊波、黃大年、鄭德榮等同志先進事跡主題黨日、采訪報道校區優秀黨員等活動,鼓勵廣大黨員學習先進典型、爭當黨員先鋒,涌現出了如全軍學習典型、新時代優秀基層黨代表李曉鈺,知名青年經濟學家管清友等一大批優秀校友。
三、強抓隊伍建設,激發干事創業活力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黨工委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不斷強化“四個服務”,突出思想引領,完善“三全育人”機制,激發廣大教職員工干事創業活力,致力于培養一流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是突出政治標準,打造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校區出臺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等文件,實施輔導員“331”培訓計劃,建設信念堅定、素質優良的輔導員隊伍。按照“優化、輪崗、交流、年輕化”的原則,完成中層領導干部調整補充工作,提升了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繼續深入推進中層單位領導班子任期目標責任制,嚴格落實院班子“一崗雙責”和“院為主體”工作要求,把學院改革發展的責任落到實處。強化干部教育培養,組織開展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輪訓,提升干部能力素質。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堅持激勵與約束并重,從嚴監督管理干部。
二是推進人才強校,著力建設高水平人才隊伍。校區黨工委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堅持黨管人才,建立集聚人才的體制機制,將思想引領融入服務引導之中,大力營造尊重人才、愛護人才、服務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生態環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真正讓更多的高端杰出人才在威海匯聚。僅去年,校區就引育“長江學者”“萬人計劃”、省“杰青”等高層次人才9人;教師獲得了趙九章優秀中青年科學獎、第九屆“全國輔導員年度人物”等國家級表彰和獎勵。積極參與校企地人才工程,獲批泰山產業領軍人才2人、齊魯使者1人,市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6人,9名專家學者加入威海人才協會產業博士聯誼會。
三是堅持立德樹人,培養一流合格人才。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政會議精神,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全面推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政課教學實踐改革,形成了“5模塊10環節”的“4+4+2”教學模式。突出第二課堂文化育人功能,創辦了“稷下講壇”“行知講堂”“大使講壇”等品牌活動,使思政工作更有溫度、更有營養、更接地氣、更具活力,致力于把山大學子培養成有思想、有情懷、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校區先后獲評山東省高校“青年之聲”國學教育示范基地、山東省優秀“孔子學堂”、“山東省紅旗團委”等榮譽稱號,“大使講壇”獲評山東省十大“校園優秀文化活動”。去年,學生在各類創新創業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69項、省級獎500余項,首次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一等獎。涌現出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山東省五四青年獎章”“山東省大學生自強之星”、山東省“齊魯最美青年”等一大批先進典型。
四、強抓校地合作,共同搶抓發展機遇
校區黨工委搶抓機遇、積極作為,2017年11月與威海市人民政府簽署了《深入推進校地合作共建協議》,12月出臺了《服務威海市新舊動能轉換行動方案》,全方位參與威海的建設和發展。
一是注重黨建引領,推動校地合作。扎實做好校區黨組織聯系社區黨組織工作,分別與田和、竹島、夏莊等建立共建關系,同時積極承擔威海市黨建創新課題研究,探索黨建引領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的有效途徑;選派第一書記到石家泊村掛職,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選拔優秀專家學者加入環翠區“博士智囊團”和榮成市“科技鎮長團”,構建“共建共享、互利互贏”的新型校地關系。
二是推進協同創新,服務城市發展。與國家航天局、國家天文臺、文登區共建“空間碎片監測標準示范站”;與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臨港區共建“先進制造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新西蘭彩虹鮑”雜交繁育技術、“微生態海水循環系統”面向社會推廣、效果良好,先進薄膜研發中心實現產業化應用、為企業創造效益近千萬元。先后完成威海市旅游業發展規劃、體育產業發展規劃、農村改革試點研究、房地產競爭力年度報告等多項智庫成果,有20余項咨政報告獲省部級以上采用。
三是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城市影響。充分發揮校區特色學科優勢,建設具有威海特色的高端智庫,東北亞研究中心等3個研究機構入選省部級智庫平臺;與威海市聯合舉辦“中華復興論壇”“中韓FTA地方合作研討會”“山東論壇”等重大學術活動,突出了威海特色、亮出了威海名片,有力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和美譽度。
五、結語
奮進新時代,砥礪新征程。校區黨工委將在山東大學黨委和威海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時代黨建工作的新任務、新要求上來,提高認識、凝聚力量,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黨建在校區改革發展中的最大優勢,扎實寫好山大“奮進之筆”,繼續為實現現代化幸福威海建設新跨越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廣鋒.論加強高校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三個著力點[J].新西部,2017(21).
[2]王世倫.加強黨的建設 促進民辦高校健康發展[J].四川黨的建設,2017(11).
[3]廖深基.論加強高校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能力建設的著力點[J].思想教育研究,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