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唐琳 蘭興 簡雪婷 陳琴
摘 要: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科學的體制化是在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而我國在中長期發展規劃設定中提出了要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深化科研體制改革,構建良好科研生態。那么我國傳統的科研體制存在什么弊端,科學管理體制需要在哪些方面進一步加強和優化,政府如何更加有效地對科技創新進行管理和引導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與重視,以進一步尋求解決之道。
關鍵詞:科研體制;深化改革;科研管理
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旗幟鮮明地提到“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構建良好科研生態”,并提出了堅持刀刃向內,深化科研領域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建立信任為前提、誠信為底線的科研管理機制,正確發揮評價引導作用等決策。我國科研管理體制化的進程實際上是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科研機構建立之后,體制機制初步建立與逐步完善的過程。中國古代科技取得了矚目的成就,而近現代,中國的科學發展未能保持領先的地位。為什么中華文明孕育不出近代科學?這是值得人們反思和追尋的。
一、傳統科研體制存在的弊端
(一)集中型體制約束科研自主性
我國的科研體制是在學習前蘇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集中型科研管理體制。該體制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集中力量解決重大科技課題,在惡劣國際環境下將有限的資源向戰略目標領域集中。實踐證明集中型科技體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快速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但是在集中型科研體制框架下,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缺乏自主性與積極性,不利于發揮科技體制自身潛力,科研行政化趨勢明顯,這些使得科技工作與經濟建設脫節,技術難以實現擴散與多元化的轉移,科研機構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因此,我國的科研體制體現出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的弊端,提出的原創性理論少,與發達國家在創新突破和基礎性理論性研究方面差距較大。這也是在近代科學中為什么中國無法保持領先的重要原因。
(二)強制性制度變遷抑制創新性
我國科研體制的建立是基于以權力為中心的政治經濟秩序下的安排,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科技體制衍化發展路徑可以看出,我國科研體制的變遷基本上是在中央領導下有秩序、有步驟的進行的,從運作方式上來看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強制性制度變遷以時間短、速度快為特點,運用政府的權威性進行貫徹和運轉。但是強制性制度變遷不是來源于基層的現實需要和實際需求,而是根據政府的意愿。因此制度和實際情況會有一些不吻合,導致實施制度時效率低,積極性減弱,抑制了創新性。另一方面,強制性制度變遷來源供給單一,權利本位改變了科研內驅力,容易讓個別學術不端、心思不正的人鉆空子,為了拿到經費耍“伎倆”,真正需要經費的好課題和好項目卻得不到扶持。
(三)科層制度體系使科研僵化
科層制度體系使科研僵化,這一格局帶來的后果不僅是科研機構的碎片化建設和重復性浪費,同時因為不良的官僚主義風氣,科研實用性傾向的功利化,科研機構的自我膨脹化,一定程度上帶有嚴格隸屬關系的行政化、低效率、等級壁壘的特征,不利于學術與科研機構的自主性。同時,各部門也容易形成部門保護主義,缺乏互動交流,使信息與資源不能共享,難以形成科研合力,不能達到科研整體化,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學體制化作用的發揮。例如,近日所提到的反對“科研圈子文化”,即缺乏道德底線的“科研圈子”。
二、政府對科技創新的管理和引導
(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中央頒布的《意見》中提出政府部門要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樹立宏觀思維,倡導專業精神,減少對科研活動的微觀管理和直接干預,切實把工作重點轉到制定政策、創造環境、為科研人員和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上。政府作為科研管理制度的“掌舵人”,其主要職能應該立足于宏觀控制和提供公平,打造激勵機制的政策環境;轉變政府職能,嚴重打壓官僚主義、“權力大過天”等不良風氣,減少對科研的直接干預,以保障科研自主性;減少政府對市場進行干預,把市場的事推向市場來決定,減少對市場主體過多的行政審批等行為,降低市場主體的市場運行的行政成本,促進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新能力。
(二)政府應大力堅持“放管服”政策,正確引導科技創新
國家對于科研的主導容易導致管理的剛性有余,柔性不足。管理手段的行政權力逾越了學術權力,不利于發揮研究型大學學術管理的作用,對于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方向創造性空間和環境預留不夠。因此,政府應大力堅持近日頒布的“放管服”政策,中央政府下放行政權,減少沒有法律依據和法律授權的行政權,理清多個部門重復管理的行政權;要創新和加強監管職能,利用新技術、新體制加強監管體制創新;改革科技項目申請制度,優化科研項目評審管理機制,讓最合適的單位和人員承擔科研任務;實行科研機構中長期績效評價制度,加大對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穩定支持力度,反對盲目追求機構和學科排名,正確引導和評價科技創新。
(三)提供良好創新環境,構筑科研創新網絡
政府在提供寬松且有益于創新的環境方面責無旁貸。譬如,在專利制度保護下,愛迪生等發明家將實驗室發展成為不斷開發新產品的大企業。相反,倘若沒有專利制度等保護科學家的知識產權,那么到最后只會出現無人愿意為科學獻身的境況。同時,政府應大力倡導科技企業增強自主創新意識,科技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只追逐經濟利益而忽視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不斷提高自主創新意識,突破安于現狀的觀念,努力做成積極進取、勇于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開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創新型企業。要實現科研的可持續創新,政府就有必要提供良好的科研創新環境,構建國家保障下的科研創新的健康網絡。
三、加強優化科學管理體制的建議
(一)優化整合人才計劃,構筑科研創新平臺
國家要優化整合人才計劃,支持中西部地區穩定人才隊伍,發達地區不得片面通過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特別是從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挖人才。加強宣傳,營造尊重人才、尊崇創新的輿論氛圍。實現創新人才、資金、物質、信息的自由交換和通暢配置。構筑科研創新平臺,實現更多的資源共享,增強不同科研單元之間的互動,消除信息障礙壁壘。促進跨地區跨專業領域的合作,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創新要素要在動態變化中實現對創新系統的自適應,而系統內部要保持相對動態平衡,使優勢進一步集中和放大,從而更加優化科學管理體制,加快建設國家級、多方面、系統的、跨領域的研究性領域。
(二)增強科研管理制度的彈性,完善科研管理設計
國內學者饒毅認為,中國的科技管理仍然處于“人治”階段,反映在不是由明確和客觀的規則在專業領域內發揮恰當的作用,而是人際關系在發揮重要甚至主導的作用。因此可見必須增強我國科研管理制度的彈性,移除科學工具性的影響,促進科學自主性,完善自我監督體制;加強對科學的認識,減弱管理的機械化;大力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正確發放科研經費,杜絕少量研究者為了獲得更多的科研經費投機取巧,不去選不善張揚、不加包裝的課題,抱著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心理;完善科研管理設計,確定多元主體,構建協作機制,完善支持制度、投入機制實現多元化。
(三)重構科學創新價值,構建良好科學生態
隨著科技的發展,近代社會科技的功利化與行政化也日益嚴重。我國應該逐步摒棄和消除科技的功利化,減少和杜絕管理人員擠占有限的優質資源,以行政權力干擾科研方向的情形,警惕以管理的名義妨礙科研進步。科研管理體制的當務之急是去除科研中的行政化,提高管理效率,重樹學術尊嚴,為科技創新人員提供一個相對寬松和包容的環境,對執著研究的科研人員給予更多鼓勵,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也是實驗了1600多次才發明出電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激勵成員之間分工合作。追求科學應當允許失敗、強調積累,強調科學的自主性,構建良好科學生態。管理的效用在于圍繞總體目標作出準確及時的決策,同時保持科研的自由和獨立,堅決不能用權力來打壓科學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因此,促進科學自主性的提高,也能促進科研管理制度的優化。
(四)在法治化軌道上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
在科研管理上運用“法治”,解放科研機構和研究人員自主權,首先要保障科研人員的基本權利,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軟實力、硬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保護科研人員就是保護創新、促進創新,法律應該明確權利的邊界及其對應的義務,特別是針對于實踐中較為突出的違法使用科研經費的行為類型、法律責任認定、責任承擔方式都缺少明確統一的規定。只有立法才能讓科研人員安心踏踏實實搞研究,才能解決紅頭文件不能作為法律適用依據,改善科研人員的創新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實的局面。
其次,法律應該明確規定科研管理部門的權限。科研管理涉及眾多部門和領域,因此在科研管理權限的配置上,我國要注重提升科研管理效力,重視權力配置的“正確性”。樹立公正誠信的科研風氣,重視科研項目、科技獎勵、人才項目等的評審,以法律的形式明確科技違法行為的類型、責任和查處機制,將“法治”落實到科研管理上來。
參考文獻
[1]周夢玲.我國科研管理體制機制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5.
[2]劉慶生.如何看待“科研圈子文化”[N].中國科學報,2019-07-0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