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巧芳
摘 要:“自我”這一概念受到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以及哲學等學科領域學者的歡迎,批量研究呈現在公眾面前。另外,從后現代心理學視角看“自我”,它認為應該從社會建構主義出發,將自我視為語言的創造物,將其理解為關系性的、多元的、變化的。在此,不得不引出重要他人這一概念,因其與關系自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以闡述關系自我與重要他人的核心觀點,將其應用于情侶關系的解讀中,以此將理論與現實問題相結合,從客體關系視角探究其淵源。
關鍵詞:關系自我;重要他人;客體關系;情侶
一、關系自我
(一)關系自我的概念
Andersen等人指出,“自我”是個相當龐大且復雜的概念,它就像人們的記憶一樣,是無法被一次性全部提取的。那個每時每刻指導著人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是一個個不連貫、不一致的關系自我,而不是一個人們想象中那樣完整、統一的自我[1][2]。而在現代主流心理學中,自我被認為是個體的核心,以一種實體存在,是唯一的、統一的,具有連續性。后現代心理學駁斥了這一觀點,認為自我是關系的產物,是語言的創造物,具有多元性、變化性和關系性,正如Gergen把自我(self)看作是“我們自身具有的應對多種關系的能力”[3]。
由此,關系自我被當作是集合體,即面對不同的人或者應對不同的事情時,會表現出不一致的特征。這正反映了在一段關系中,別人對自我產生的影響,進而在其他類似情境或者類似他人的關系中,自我受累積經驗的影響會被激活。因此,一段關系在潛意識層面的主要影響下建立,與不同的他人形成一種無意識的連接。不同的人對自我產生的影響不同,進而形成不同性質的關系自我。
關系自我在不同情境下會被喚起。喚起人們不同關系的關系自我的,可能是情境線索(contextual cues),如熟悉的氛圍、環境等;還可能是人際線索(interpersonal cues),如對面的人的樣子、說話的語氣、身上的味道、手上的小動作等讓你產生了似曾相識的感覺,想到了你認識的某一個重要的人。在這樣的時刻,人們特定的關系自我就被激活了。
(二)關系自我“喚起”的相關研究
自我的產生依賴于話語環境中同他人的相互關系,自我是關系自我,這種自我的關系對理解自身、解決自身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4]。學者指出,在人們的關系自我中,總有一個或是少數幾個是尤為深刻的。他們更加容易、也更加頻繁地被喚起的,甚至即使是在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那一個或是幾個最深刻的關系自我,處于一種被形容為“時刻待機”的狀態[5][6]。不同的關系的自我被喚起的難易程度和頻率視情況而定。另外,Gaertner L等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探討了個人自我、關系自我與集體自我在等級制度中的相對位置,得出個體自我在頂端,隨之關系自我,最后集體自我的三層結構動機層次,進而說明人類自我的一種基本模式[7]。
二、重要他人
(一)重要他人的概念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表示,自人們出生在這個世界上,開始與他人建立聯系,便注定不會在這個世界上獨處。從呱呱墜地,與母親建立情感連接,形成不同類型的依戀模式,這對嬰兒之后的成長和發展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通俗來說,對自我產生影響的其他客體都可以被稱為“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那么,針對嬰兒來說,接觸的母親便是自己第一個重要他人。母嬰關系是嬰兒成長和發育的背景環境,最初的關系會對人格結構發揮持續的影響[8]。
如此,在人的整個成長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特點的人,都會對自己產生一定的影響,如經常提到的啟蒙老師、最要好的朋友、曾經的戀人等。盡管關系自我被激活的程度不同,但其在無意識影響下會越走越遠。當再次面對類似重要他人的時候,與重要他人相聯系的一系列特征便隨之而來,即關系自我被激活。
(二)重要他人的相關研究
重要他人應用在IF-THEN人格模型中,表示如果你和一個與重要的人相似的人在一起,那么你就會在這個人面前表現出在重要的人表現的特征[9]。當然,將其作為關系中非常重要的變量,必有它的價值。例如,從人際關系的視角,探討社交恐懼癥,研究與重要他人和陌生人之間的人際互動的差異,從而探討認知—行為的過程和自我相關信息的關系本質[10]。并且在心理咨詢中,移情也與重要他人有著緊密的關系,闡釋了來訪者過去的經歷(遇到的重要他人)對自己認識、了解咨詢師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11]。
三、關系自我與重要他人在情侶關系中的解讀
(一)自我與客體關系
在這里有必要區分一下自我與自體這兩個概念。自體指的是個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總體人格,包括原始的自我概念、內在客體、通過情感綁在一起的客體和自我的某些部分[8],而自我則是指平時感知到的那個穩定的“我”,人們所認同的那部分的關系自我,但它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不然,自我因不同的重要他人的關系中所呈現不一樣的自我,豈不是在生活中自我始終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態,大部分人又怎么會處于一種一致、明確、穩定的狀態中呢?
客體指人格中內在的各個部分所組成的系統,它們在自體內相互聯系,分為內在客體和外在客體。外在客體是指關系中的重要他人,即本文中所探討的重點,而內在客體指的是心理結構的一部分,是形成于對早年生活中重要照顧者的體驗,是自體中的一部分。
(二)關系自我與“他/她”
關系自我在主體與重要他人的互動中形成,主體會有意無意地調整自己的樣子,同時看到這個重要他人眼中自己的樣子,慢慢將其整合和內化為關系自我。正如上文所說,關系自我喚起的程度和頻率是不同的,主要取決于重要他人對主體的影響。那么,主體想要塑造一個什么樣的自己,便取決于主體要與什么樣的外在客體建立聯結,使外在客體變成重要他人,并允許其在人格中發揮一定程度的作用。
關于他、她,主體不可能不去接觸,因其在一個無可逃避的關系社會中。主體通過選擇關系來塑造自己,而選擇什么樣的關系,是由主體來決定的。在這種關系中,重要他人起著至關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情侶關系解讀
首先,提出幾個比較普遍的問題:為什么情侶(交往3個月以上)分手之后,會選擇再找類似于前任的另外一個ta?假如一個男孩子喜歡一個女孩子,會做一些女孩子喜歡的事情呢?如果情侶分手后再復合,分手的幾率相對更大一些呢?
循著這一思路,結合本文的主題,將其中隱含的內容加以闡述。作為那個ta,成為關系自我中的重要他人之后,就塑造了一種特殊的關系與自我。若因某些不愉快分手之后,再遇到類似ta的他人,那么關系自我便會激活,一些愉快的記憶會浮現出來,便傾向于尋找ta的影子,而此時自我的形象在某種程度上得到類ta的認可,一段新的關系便就此塑造。再之,為塑造維持一段關系,主體便會先塑造自己,這個形象建立在對方喜歡的基礎上,因此男孩子會選擇走進女孩子的生活,去了解認識她,做她喜歡做的事情,做她喜歡的人的那種類型。最后,復合的情侶雖然擁有在一起的些許快樂,但與此同時也擁有些許痛苦的記憶,而這些記憶都會被隨時喚醒,進而影響兩人之間的關系。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軌跡便會像以前一樣發展,分手就成為了可能。當然,這沒有絕對,因為主體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自我也會發生變化,會反省自身,塑造更好的自己。
四、應用與拓展
(一)人際關系的映射
客體是人格的一部分。根據客體關系理論來說,嬰兒天生具有自己潛在的人格,并已準備好與其將在環境中找到的外在客體發生關系。客體關系理論,通俗來說,與人際關系理論相通,只是礙于歷史的發展與理論強調的技術部分,一直保留著客體關系理論這一術語。
拓展來說,關系在東方文化中已經成為普遍的一詞。無論受文化的影響,還是時代的趨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終究是復雜多變。母嬰關系、情侶關系、朋友關系、血緣關系、親戚關系、師生關系、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等,無不藏匿著關系自我的身影,而與此同時,重要他人也正發揮著它獨特的作用。
(二)建立關系紐帶的建議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知識用于實踐之中是研究的價值。在此,筆者提出幾點建立融洽關系的建議。第一,要有誠心。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誠實作為主要關注的特質之一,可見其重要程度。另外,如若人際關系中出現什么問題,誠心在,關系自我會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塑造自我,保持穩定、平和的關系。第二,要消除溝通障礙。良好的溝通是一切的開始,也是障礙消除最有效的方法。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后現代心理學認為自我是主題與他人的關系中通過語言建構而成的,而溝通最有效的工具也是語言。第三,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隨著相互關系的深入和發展,自我表露的主客體會越來越多地向對方展現自我,直到一個適當的水平為止。另外,一個人的表露會引發對方的自我表露[12]。第四,要懂得對一段關系付出努力與回報。根據吸引的回報理論(reward theory of attraction),一方得到的回報大于付出時,更愿意繼續維持關系[13]。
參考文獻:
[1]Niedenthal P M,Beike D R.Interrelated and isolated self-concept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Inc.1997,1(2):106-128.
[2]Mischel W,Shoda Y.A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reconceptualizing situations,dispositions,dynamics,and invariance in personality structure.[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2):246-268.
[3]Gergen K J.The saturated self: Dilemmas of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lif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3,180(4):147-159.
[4]姜飛月,王艷萍.從實體自我到關系自我:后現代心理學視野下的自我觀[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80-84.
[5]Bargh J A.The cognitive monster:The case against the controllability of automatic stereotype effects[J].1999:361-382.
[6]Higgins E T,King G A,Mavin G H.Individual construct accessibility and subjective impressions and recall[J].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1982,43(1):35-47.
[7]Gaertner L,Sedikides C,Luke M.A motivational hierarchy within:Primacy of the individual self,relational self,or collective self?[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48(5):997-1013.
[8]吉爾·薩夫,大衛·薩夫.客體關系入門[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9]Andersen S M,Thorpe J S.An IF-THEN theory of personality:Significant others and the relational self[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9,43(2):163-170.
[10]Alden L E,Taylor C T.Interpersonal processes in social phobia[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4,24(7):857-882.
[11]Andersen S M,Przybylinski E.Experiments on Transference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J].Psychotherapy,2012,49(3):370-383.
[12]Miller L C,Kenny D A.Reciprocity of self-disclosure at the individual and dyadic levels:A social relations analysi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86,50(4):319-713.
[13]Kelley H H.Attribution theory in social psychology[C].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