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強 李賢武
摘 要:股東除名制度是解決股東之間、個別股東與公司間產生矛盾的有效方法與途徑。我國在《公司法司法解釋(三)》中的第十七條對其作出了相應的規定,但僅依靠司法解釋的規定已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本文論述了當前我國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除名制度研究,剖析其現今存在的最大問題在于立法上的不完善及其除名事由范圍的不明確性,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機制。
關鍵詞: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除名事由
一、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的現狀分析
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在《公司法解釋(三)》中對其具體規定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全部出資義務,經公司催告繳納或者返還,其在合理期間內仍未繳納或者返還出資,公司以股東會決議解除該股東的股東資格,該股東請求確認該解除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苯忉寳l例中指出,當存有未履行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全部出資情形之時,可對其行使股東除名。但在具體適用過程中,若僅出資一部分,則不適用此規定。且被除名制度的適用必須經過催告,該股東在合理的催告期內仍不履行義務,方才適用該規定。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公司法的司法解釋中規定股東除名制度,這也是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行使股東除名制度的開端。但我國在公司法的設置上仍缺少對除名制度的具體規定,導致許多案件的處理結果難以統一。
二、公司股東除名制度設立的必要性
對于當前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設立的必要性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對其進行加以分析。
從理論角度分析,公司契約理論發端于新制度經濟學創始人科斯的經典著作《企業的性質》??扑乖跁修饤壛诉^去的古典經濟學派學者只注重企業外部關系和環境的論點,將目光主要放在探究企業的內部關系中。和傳統的契約理論比較可以發現,公司契約理論是一種新的突破和發展,它將契約的內涵不斷擴大,使之更加豐滿。
契約不僅僅代表法律所規范的明示契約,同時還包含了一些傳統觀念中默認的契約,這種理論的實質是將所有的經濟交易看成一種契約關系。在此基礎上,公司被視為一系列契約的聯合體,人們也多了一種視角來探究公司和其內部成員的關系,即用契約的視角來分析公司和股東之間的關系、股東和股東之間的關系。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主要涉及的是公司與被除名的股東的關系。由此可知,有限責任公司具有強烈的人性色彩,股東們彼此通過一系列的契約組成一個以共同贏利為目的的整體,股東和公司之間是通過契約相連接的,而契約的雙方都要受到限制,任何違背契約本身的行為都是不被認可的。股東如果不履行出資義務或抽逃出資,則被視為是違反股東與公司之間契約的表現,契約的違反代表了股東與公司的良好信任合作基礎受到了威脅。所以,股東被除名可以被認為是公司契約理論的外延。
從實踐角度分析,完善股東除名制度具有以下必要性。其一,為了維護公司和股東的共同利益。公司利益與股東個人利益是結合的共同體,當違反法定義務的股東的危害行為影響到了其他股東的利益時,也會間接影響公司的整體利益,此時需要股東除名制度來保護其他股東和公司的利益。當個別股東存有不忠心態,企圖通過惡意行為侵害公司和其他股東利益時,應及時采取股東除名制度將其開除公司,以恢復公司的穩定,從而解決公司股東之間的矛盾糾紛和公司的困境,保證公司的完整性,維護其他股東的權利不受侵害。因此,如果在公司章程中詳細規定出股東除名制度,這樣會對惡意股東有威懾作用,惡意股東會害怕失去公司股東的身份和資格,從而規范自己的不當行為,履行自己應盡的法定義務,最終也保護了忠實股東的合法利益。
其二,完善股東退出機制。股東的退出機制主要包括股東股權轉讓、異議股東股權回購、司法解散等。作為銜接與補充其他股東退出機制的有效途徑,當出現股東對公司和其他股東做出惡意行為并且侵害了其利益的情況下,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將惡意股東除名,剝奪他的股東資格與身份,強制惡意股東退出有限責任公司,這樣既對惡意股東進行了有效的懲罰,也防止了其再次的侵害行為,從而保障了公司的穩定,維持了公司的正常運轉。因此,我國公司法應引進除名制度,解決司法實踐中遇到的矛盾沖突,彌補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漏洞,加強各種退出機制之間的銜接,完善股東的退出機制。
三、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存在的問題
我國新《公司法》修訂后,將資本實繳登記制度改為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這一規定在降低公司設立門檻、鼓勵創業和鼓勵自我治理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更多的股權爭議,其中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是公司的運營資金很難到位,這就很容易引起股東之間的矛盾,進而引發除名糾紛。而在其除名糾紛中又存在立法層面上的立法缺失問題、股東除名事由的范圍問題等。
在立法上,我國股東除名制度僅在《公司法司法解釋(三)》中有規定,并且規定的比較籠統,使其在具體的實踐應用中,很難明確法律效力問題。在司法實踐處理具體案件的程序中,往往會因它缺乏上位法的具體規定,使其在權威性上也有所降低,導致司法公信力的不足。
當前,我國《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十八條只規定了兩種法定的除名事由,即未履行出資義務或抽逃全部出資,規定適用的事由范圍太過狹窄。從《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七條至二十條的規定可以看出,在法律用詞方面,我國已經嚴格區分了未全面履行義務和未履行義務,抽逃全部出資和抽逃出資的類型和性質。根據司法解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的適用事由僅限于未履行全部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全部出資兩種情形。根據除名事由被嚴格限制在以上兩種極端情形下,如果股東只履行極小部分的出資義務或者抽逃大部分出資,或者出現其他嚴重損害公司利益阻礙公司發展的情形,也可以排除股東除名制度的適用,這無疑會給某些離心股東鉆法律空子的機會。
除此之外,司法解釋中的規定僅僅是“若股東不履行出資義務,經公司催告在合理期間仍未繳納或返還,公司有權對其進行除名”。對于法律的嚴謹性來說,這個合理期間的說法顯得尤為模糊。合理期間到底是多久?是當事人自主商定還是向法律求援?在司法解釋中都沒有明確的交代。這在當下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很容易引發爭議,導致無法裁判、無從裁判的困境,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引發許多不必要的爭端,降低訴訟的效率。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中并沒有關于除名表決的具體規定。司法解釋中僅僅規定了需要通過股東會議表決形成除名決議,但并沒有確定究竟需要多少表決權才能達成有效的除名決議,更沒有說明應該采取資本決還是人數決來決定表決權的多寡。而股東大會所做的決議恰恰是股東除名制度的現實依據,如果連除名決議的規定都含糊不清,無疑會降低除名制度和司法的公信力。
四、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的完善
在立法中明確股東除名制度的地位,是其立法完善的前提條件。我國股東除名制度僅在司法解釋中有所提及,其本身并不符合司法解釋的定位,并且司法解釋中規定的除名事由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求。所以,我國應加快股東除名制度的立法工作,在《公司法》中構建該制度,對適用的具體事宜在司法解釋中進一步明確,使得實踐中的股東除名有法可依,滿足我國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同時也應完善股東除名事由范圍,公司在設定除名事由時,必須要取得股東的一致同意。雖然無法預料到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特殊情形,但如果出現一系列問題之后對除名事由進行任意的修改和增設,很可能引發更大的問題。例如,某些大股東認為某些小股東影響到了其個人利益,可以利用其表決權優勢,將小股東除名,排除在公司之外,小股東的合法權益將受到損害,因此公司章程約定的股東除名事由違背了基本的誠實信用原則應當是無效的。另外,修改章程約定的除名事由是一個利益衡量和平衡的過程,如此才能保證其公平公正性。
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完善路徑主要應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明確權利主體的歸屬和行使,任何制度的行使都離不開對應的主體,只有明確了權利主體,制度才能有效實施并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二是滿足股東除名的實質要件,因為股東除名實質上是對股東身份資格的一種強制性剝奪,所以公司要行使除名權必須符合一定實質要件,包括除名事由、主觀要件以及符合比例原則。
五、結語
股東除名制度是現代公司法中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豆痉ㄋ痉ń忉專ㄈ肥状螐姆蛇m用的視角規范了股東除名制度,然而司法解釋絕非立法,無法從源頭取代公司法的規范功能,因此,加快股東除名制度的完善和立法步伐乃是現代公司法發展進步的關鍵。我國在構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時,不能一味的崇洋媚外,在借鑒國外相關制度成功經驗的同時亦要扎根于我國的現實土壤,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商事生活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佳琳.論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除名制度[J].企業合規論叢,2018(1).
[2]苑文靜.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8.
[3]張春玲.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J].法制博覽,2018(4).
[4]龔曉娜.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