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磊
摘 要:為進一步探索體育課能力支持感和三重效能對大學生課外鍛煉產生影響的心理路徑,本文針對前人研究不足,構建了三重效能跨情境遷移修正模型。筆者選取306名大學生進行量表測量和模型檢驗。結果表明,學生體育課能力支持感預測了其三重效能的發展;體育課三重效能可跨情境預測課外鍛煉相關效能的發展;課外鍛煉的任務效能和調度效能通過行為控制感對課外鍛煉行為產生間接影響;調度效能直接預測了鍛煉行為。
關鍵詞:能力支持感;三重效能;任務效能;調度效能;跨情境遷移;鍛煉行為
一、問題的提出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中指出,強化學校體育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健康中國和人力資源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缺乏鍛煉是造成我國大學生體質不良的主要原因。研究發現,67.2%的大學生,無法做到每周90分鐘中等以上強度的鍛煉,42.6%的大學生,無法做到每周鍛煉3次,遠遠低于國內外的推薦鍛煉標準。在我國,有關部門提出要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給出的成人鍛煉標準是每周5次,每次30分鐘的中高強度鍛煉。因此,促進大學生身體鍛煉勢在必行。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參與者
研究參與者來自河南平頂山學院大一和大二學生,筆者使用網絡問卷對306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有效問卷291份(平均年齡19.78,SD=1.05;男83人,女208人,大一110人,大二181人)。他們每周上一次體育課,時間1.5個小時,每學期上18周。
(二)測量工具及語言等值性處理
1.能力支持感量表
本研究使用學習氛圍問卷(Learning Climate Questionnaire,簡稱LCQ)的PE修改版本,來評估被試感知到的體育教師對他們能力需求滿足的支持程度,共4個條目,采用7級評分。經檢驗,保留全部條目,其內部一致性系數為α=0.873。
2.PE三重效能信念量表
學生的PE自我效能、他人效能和推論效能信念,使用由Jackson和Whipp等人開發的三重效能量表進行評估。每個方面包含9個條目,采用7級評分,經檢驗,刪除了載荷過高或存在共線性條目。每一個變量打包后的條目均為3條,內部一致性系數α分別為PE他人效能=0.933,PE關系推論效能=0.920,PE自我效能=0.922。
3.休閑鍛煉的三種自我效能量表
學生對自己休閑時間鍛煉的任務效能、應對效能和調度效能的評價,使用的是Rodgers及其同事開發的一種修正版本來衡量的,每個方面包含3個條目,采用7級評分。經檢驗,保留所有條目,其內部一致性系數α分別為LTPE應對效能=0.881,LTPE調度效能=0.924,LTPE任務效能=0.956。
4.行為控制感量表
本研究使用行為控制感量表的修改版進行測量,共3個條目,采用7級評分。經檢驗,保留所有條目,其內部一致性系數α=0.907。
5.鍛煉行為測量表
本研究使用Godin和Shephard的休閑時間鍛煉問卷的修改版進行測量。具體來說,我們要求了解學生上個學期平均每周鍛煉次數、每次持續的時間,以及大、中、小強度所占的比例。并對強度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和舉例,如中等的(即,使你流汗,讓你的心跳快,但不是疲憊的鍛煉)和大強度(即使你汗水很多,使你的心跳非常快的鍛煉)。本研究選擇排除小強度鍛煉活動,因為研究關注的是中等以上強度的鍛煉參與度。
(三)統計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結構方程模型(SEM)構建法對假設進行檢驗。調查所得數據全部用SPSS軟件錄入,并運用Spss 23.0對數據進行簡單的描述性統計分析,最后使用AMOS 23.0對擬建模型進行檢驗。
三、結果與分析
(一)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結果顯示,所有變量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其中,PE自我效能與PE關系推論效能之間,以及PE他人效能與PE關系推論效能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70),有導致共線性的可能,這或許是由于體育課三重效能3個子變量之間本身就可能存在較高的相關性,特別是PE推論效能與PE自我效能的測量條目措辭非常接近,并且是在同一時間點進行測量造成的。所以,有研究建議最好分離這三個變量的測試時間點。
(二)修正模型的檢驗
本研究使用已建立模型擬合標準,即擬合優度指數、比較擬合指數(CFI)、Tucker-Lewis指數(TLI)和近似均方根誤差(RMSEA)等評估模型擬合水平,并使用CFI/TLI>.90和RMSEA<.08作為緊密擬合的標準。根據這些標準,本研究擬建模型擬合良好,修正模型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
(三)修正模型驗證結果
從模型驗證結果來看,模型最終解釋了46%的課外鍛煉行為控制感方差和34%的課外鍛煉行為方差。學生的能力支持感顯著預測了PE他人效能和PE推論效能,并間接預測了PE自我效能,這一結果支持了研究假設1;另外,PE自我效能跨情境顯著預測了課外鍛煉任務效能、調度效能和應對效能的發展,支持了研究假設2,也再次支持了效能感知具有跨情境遷移的可能性。然而,對于假設3,結果發現只有調度效能直接顯著預測了課外鍛煉行為,任務效能和應對效能路徑都不顯著,所以,研究結果只是部分支持了假設3。研究結果還顯示,只有調度效能和任務效能通過行為控制感的中介作用間接預測了課外鍛煉行為,而應對效能的間接預測效應不顯著,這一結果部分支持了假設4,也說明了行為控制感具有的中介作用。這些結果清晰地展示了體育課能力支持感和三重效能對課外鍛煉行為發揮影響的具體路徑。
(四)課外鍛煉效能感知跨情境遷移的相對貢獻
為更清晰展示每條路徑跨情境遷移對課外鍛煉行為發揮影響的相對效應,筆者列出了模型效能感知跨情境遷移標準化路徑系數的分解結果,并統計了每一條路徑的相對貢獻(重合部分未加計算)。通過任務效能路徑的遷移對課外鍛煉行為的影響力最大,占三者總和的54.66%,并且任務效能還可以對調度效能和應對效能產生促進作用,由此可見,任務效能可能在遷移過程中起到了較為基礎的地位;其次是通過調度效能路徑的遷移對課外鍛煉行為的影響,占了44.92%;應對效能路徑的貢獻最低,僅占了0.42%。
四、討論
(一)能力支持感顯著預測了體育課三重效能
關于能力支持感作用的發現表明,在體育課堂上,當學生體驗到自己能力得到有效增長時,可能會逐漸增加他們對教師能力的信任感。并且,表現出較好的能力支持的教師所具有的贊賞、個性化關注和支持性反饋,可以被學生感知為教師對他們的能力高度確信的標志。根據本研究結果,這些關系效能的增強將導致后續一系列相關效能感知的積極變化,并最終增加學生課外鍛煉的行為控制感和鍛煉行為。這意味著最佳的體育教師教學行為可能是促進學生課外鍛煉行為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體育課三重效能跨情境遷移效應得到驗證
與先前研究一致,在PE情境中,學生的他人效能和推論效能對自我效能信念產生直接影響。在高校PE背景下,體育教師擁有專門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權威,推論效能推理可能主要作為一種診斷信息的形式,會影響到學生對自己能力的評價,而學生對教師能力的高度認可,可以作為榜樣力量或替代經驗,成為自我效能的重要來源。
在三重效能跨情境遷移方面,作為三重效能的核心PE自我效能跨情境預測了另外課外鍛煉三種類型效能感知,這一結果支持了效能感知跨情境遷移可能性,并支持了將效能遷移劃分為三條分路徑的可行性。
研究還發現,在這三條跨情境遷移的路徑中,任務效能的遷移對調度效能和應對效能存在著顯著的預測作用,可能對整體效能感知的遷移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這可能與體育課程特點有關,體育課程要學習許多技能,能否掌握這些技能,對學生后續參與課外鍛煉的信心建立影響非常大。
(三)休閑情境效能感知對鍛煉行為存在著直、間接影響
課外鍛煉任務效能和調度效能,通過行為控制感對鍛煉行為產生了間接的預測效應,另外,調度效能對課外鍛煉行為存在一個直接預測效應。這與Jackson和Dimmock的觀點是一致的,即能否成功采用和維持期望行為的關鍵因素,不僅包括對執行活動能力(即任務自我效能)的信心,還包括對自我調節能力的信心(即自我調節效能,包括調度效能、應對效能等)。遺憾的是,本研究未發現應對效能對行為的影響,這可能反映了學生進行鍛煉的障礙對其影響并不是很大,因為大學生有大量的空閑時間和精力,也可能反映了調度效能在調節效能中起到了更核心的作用。
五、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擴展了前人研究,支持了大學生在體育課上的能力支持感知和三重效能對課外鍛煉各效能信念、行為控制感和課外鍛煉行為的預測作用。表明了體育課和體育教師對大學生課外鍛煉具有積極的影響,并展示了這種影響得以發揮的可能路徑。
參考文獻:
[1]范廣軍.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及促進策略:基于中外大學生體質健康差異的比較[J].中州學刊,2014(3):75-77.
[2]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J].青少年體育,2016(5).
[3]郭建軍,楊樺.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