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個專業和職業都有其價值觀,當我們進入某個場域后,不得不受其價值觀的影響。專業價值觀或是強化和鞏固內心相符合的部分,或是挑戰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當真正對這個專業或職業產生了認同感和歸屬,就會接受原本與自己價值觀相沖突的部分,個人價值觀將因此發生變化,變得符合專業價值觀的要求,進一步增加專業認同感。
關鍵詞:專業價值觀;個人價值觀;形塑
專業價值觀是一般價值觀在專業領域中的特定表達,指個體關于專業行為及在專業實踐中獲得的某種結果的價值判斷,是一種直接影響行為的內在思維邏輯。社會工作價值觀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撐社會工作者進行專業實踐的哲學信念,以人道主義為基礎,充分體現了熱愛人類、服務人類、促進公平、維護正義和改善人與社會環境關系的理想追求,激勵和指導著社會工作者的具體工作。個人價值觀指的是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個人在社會中是以一個“角色叢”的方式存在的,所以也就處于各種場域的價值觀之中。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價值觀相遇之后該如何“生存”,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想弄明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得弄清楚“誰先于誰”的問題。以社會工作專業為例,個人價值觀是在接觸到社會工作價值觀之前形成的,所以當接觸到專業價值觀時必會受到其影響,這種影響既有正向的加強,也有負向的改變。
一、鞏固和加強個人價值觀
雖然古代中國與西方社會的交集不是很多,但流傳下來的價值觀還是驚人的相似。我們受教于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形成也多得益于此。雖然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在接觸到社會工作之前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并未收到專業價值觀的影響,但個人價值觀與社會工作值觀仍有很多相似之處。
如果一個學生深受中國尊老愛幼、孝老敬親文化的影響,那他自然就會對老年人產生一種親切感。當其看見有需要幫助的老年人時主動上前幫助的機率就會更高,當其看到一些老年人迫于生計而在街頭乞討時也會充滿憐憫之心,上前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當其接觸到老年人社會工作和兒童社會工作時,專業價值觀就會在其心中產生強烈共鳴,高度認同這些價值觀,認為這些弱勢群體就應該受到特殊待遇,提供無私幫助,為他們營造一個輕松、舒適、安全和幸福的環境讓他們成長和安享晚年。專業價值觀對人價值觀起到了鞏固和加強的作用,讓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感受到自己之前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在接下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會更多的遵守和實踐。
二、挑戰和改造個人價值觀
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充斥著西方的人文主義色彩和宗教價值觀的影響,這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所宣揚的價值觀之間仍有相當大的差距。西方價值觀宣揚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有尊嚴和某些權利,即使是罪犯的某些權利也不能被剝奪。這與我國傳統價值觀中宣揚的懲惡揚善、罪有應得等價值觀大相徑庭。
在我們的價值觀中惡人和罪人不應該有特權,他們面臨的將是法律的制裁,甚至是生命的代價。但接觸了司法社會工作后,社會工作專業同學的價值觀受到了沖擊和挑戰。司法社會工作是指司法社會工作者綜合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方法,為社區矯正對象、安置幫教對象及邊緣青少年等弱勢群體提供心理疏導、職業技能培訓、就業安置等社會工作服務,以提升其自我機能、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最終達到預防犯罪、穩定社會秩序的專業服務過程。
雖然他們犯了罪,但仍要考慮他們的價值、尊嚴,幫助他們改過自新,幫助其家人繼續生活下去等等。仔細想來也有道理,這不是正好符合自己宗教信仰所宣稱的價值觀。這些只有古圣先賢才能擁有的胸襟,在當今社會成為了主流,成為某些專業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讓接受專業學習的同學價值觀發生變化,不再固守內心的“小愛”,而是敞開心胸,練就更多的接納,成就一份“大愛”。
三、小結
專業價值觀對個人價值觀的影響是很強烈的。在接觸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習和幫助之后,專業價值觀就會對我們產生深遠影響。當專業價值觀與個人價值觀相符時,專業價值觀就會對個人價值觀起到強化和促進的作用,使個人產生正當性和優越感,個人價值觀也會助長專業價值觀,使專業實踐完成地更順利、高效;當專業價值觀與個人價值觀出現沖突時,首先是個人價值觀的動搖,其次是專業價值觀受到猜疑。在實務過程中個人將會陷入了兩難選擇的境地,在學習和實務工作中對專業價值觀的踐行也會有所折扣。但長期學習和踐行本專業,就會受到該專業價值觀的熏陶,逐漸改變原有的個人價值觀,接受專業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趙芳.社會工作倫理:理論與實務[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3]文軍. 個體主義還是整體主義:社會工作核心價值觀及其反思[J]. 社會科學, 2008(5).
[4]李芳, 何雪松. 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本土化[J]. 中國社會工作, 2017(25):12-13.
[5]黃曉莎, 孫永軍. 社會工作價值觀的改進:一種中國文化的視角[J]. 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 2010(2):8-11.
作者簡介:
趙素林,1992年6月,男,漢族,西北大學哲學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