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綠色金融作為推進綠色發展的路徑之一,是解決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的需要,也是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內在要求。本文通過運用外部性理論分析綠色金融的特殊性,總結國外實踐經驗,探討綠色金融的發展是否需要政府參與這一問題,并以此提出政府在綠色金融發展中應扮演好頂層的設計者、規則的制定者、實踐的推動者以及結果的驗證者的角色,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提供對策借鑒。
關鍵詞:綠色金融;金融機構;政府角色
一、綠色金融概念界定
綠色金融也被稱為環境金融、可持續性金融、氣候金融或者碳金融。對于綠色金融概念尚無一個被廣泛采納的定義。
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三種觀點:一是指金融業在在貸款政策、貸款對象、貸款條件、貸款種類與方式等層面上,重點扶持綠色產業發展,以此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二是指金融部門把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通過金融業務的運作來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從而促進環境資源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并以此來實現金融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金融營運戰略。三是指金融業在投融資活動中必須自始自終都體現“綠色”,金融機構無論是面向企業、團體的借貸行為還是面向個人的零售業務,都要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治理和對資源的節約使用。
二、發展綠色金融需要政府參與
(一)從外部性理論看綠色金融的特殊性
外部性(Externality)是指在缺乏任何相關交易的情況下,一方所承受的、由另一方所導致的后果。用效用函數表示為:UA= UA(X1, X2, X3, X4… … ;Y)。其中Xi(i= 1,2,3… … ,n)表示A的行為,Y表示除A以外的所有其他個體的行為。其經濟學含義是:一個人的效用除由其自身決定外,還受他人行為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不能由其自身控制的。換言之,一個人的福利不僅取決于自身的行為,而且還取決于其他人的行為。
不同于片面強調經濟利益,往往忽略環境成本的傳統金融而言,綠色金融,具備更強調人類社會的生存環境利益的這一特點。它將環境保護和對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為計量其活動成效的重要標準,并通過自身活動引導各經濟主體注重自然生態平衡。
綠色金融的這一特殊性使得其在實踐中會存在一個矛盾:綠色金融項目追求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行為會帶來正外部性,但這種正外部性往往沒有人能買單,且需要付出較高的成本,而商業銀行是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性機構,不可能主動去考慮貸款方的生產或服務是否具有生態效益。要解決這一矛盾,綠色金融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干預,需要有政府政策的強大支持和推動,來清理市場機制的障礙。
(二)國外經驗表明政府在綠色金融中可以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綠色金融的實踐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的“超級基金法案”,隨后,英國、日本、歐盟等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進行了多種嘗試和探索。總結國外綠色金融發展的相關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如下經驗:
1、政府的嚴格環保立法是綠色金融發展的前提條件
美國為支持綠色產業的發展,通過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如1979年通過的《能源稅法》、1980年通過的《環境補償法案》、2005年通過的《新能源法案》、2007年通過的《美國能源獨立與安全法》等。日本同樣注重對環境保護提供法律層面的支持。日本的《商業銀行法》指出商業銀行對貸款項目具有相應的審查義務,對項目產生的環境污染負有連帶責任;《綠色金融條例》對符合環保標準的金融機構提供稅收優惠政策;2003年,日本發布《環境報告書指導方針》,要求企業需要承擔環保責任,并公布相關環保措施。
2、政策性銀行發揮重要作用
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政策性銀行在支持綠色產業的發展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德國的復興銀行是德國的政策性銀行之一,德國聯邦政府占其80%的股份,各州政府占20%的股份。2012年,復興銀行為綠色產業項目提供融資共計79億歐元,占中小企業融資總額的34%。此外,風險投資也成為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的重要補充。綠色產業在發展初期,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征,為滿足發展初期的資金需求,一方面政府需要發揮帶頭引導作用,另一方面,要吸引社會風險資金的進入。
3、政府在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政府在綠色金融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如德國政府部門直接參與綠色信貸業務,其不僅是金融機構的合作對象,同時也是政府部門的執行機構和環境事業的融資部門。美國政府則充分協調政府、企業及金融機構的利益關系,通過健全的法律法規引導綠色金融的發展。
三、綠色金融發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從綠色金融具有正外部性和國外的實踐經驗來看,都說明綠色金融的發展需要政府參與。在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應扮演好頂層的設計者、規則的制定者、實踐的推動者和市場的維護者角色。
(一)頂層的設計者
綠色金融具備正外部性的特點,使得綠色金融的發展不可能依靠傳統的金融機構的自發行為去實現。政府應該作為頂層的設計者去帶動綠色金融的發展。
首先,政府需要重視綠色金融的發展理念,并且廣泛宣傳這一理念,才能讓綠色金融的實踐有輿論依據和立足之地。其次,政府應該建立綠色金融發展的范本和模式,規劃適合國情的綠色金融發展藍圖。只有在政府的規劃下,綠色金融的發展才能具備全局觀念,才能循序漸進地推行。
(二)規則的制定者
要實現頂層的設計,政府就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相關規則。首先,強化制度供給。環保立法是綠色金融發展的保障。其次,建立健全相關準入標準。政府應該出臺關于綠色產業認定標準的相關文件,細化綠色產業分類,使金融機構能更好識別綠色產業,并為綠色產業的相關的項目提供金融服務。同時,政府還應制定綠色GDP考評機制,指導綠色發展,建立健全金融監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三)實踐的推動者
在綠色金融的實踐中,政府也可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首先,要形成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外部環境。針對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項目,政府要通過給予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信用擔保等措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貸款額度。其次,要推動統一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建立。完善有助于推動綠色發展的債券、股權、基金、保險市場建設,加快建立高效的綠色低碳交易市場,滿足多元多層次的投融資需求,提高市場整體競爭力。
(四)市場的維護者
發達國家發展綠色金融時,雖然也有政府的干預行為,但同樣重視市場化機制,注重依靠市場的力量來發展綠色金融,如更多地依靠機構投資者通過行使股東投票權、對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公司不予投資等手段,對企業的“綠化”施加影響。政府應該在激勵金融機構等實踐綠色金融、引導市場意愿、創造良好政策環境方面下工夫,盡可能發揮市場作用,避免過多的直接干預,做綠色金融市場機制的維護者。
參考文獻:
[1]蔣先玲,張慶波.發達國家綠色金融理論與實踐綜述[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S1):323-326.
[2]杜莉,鄭立純. 我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效應評價——基于試點運行數據的分析[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4(01):173-182+199.
[3]劉霞,何鵬. 綠色金融在中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影響效應研究[J]. 工業技術經濟,2019,38(03):76-84.
作者簡介:
王敏(1996-),女,漢族,四川宜賓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金融與財貿經濟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金融專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