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美琪 劉前君 仝婷婷 郜天瑀 李明龍 李少康
近代以來,鄉村建設始終是與中國社會、中華文化現代化歷程相伴隨的一個歷史性課題,實現農民文化的現代化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十九大,黨中央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正是中國共產黨人探索農民文化現代化這一歷史性課題的繼續。回望歷史,他的這些思考和實踐對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
一 毛澤東視角下的農村文化?
毛澤東指出,“任何社會沒有文化就建設不起來”[1]。關于實現農民文化的現代化的必要性、緊迫性,毛澤東主要從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觀念兩方面進行思考:
第一,中國農民缺乏現代科學文化知識,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毛澤東指出,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將自身的文化建立在對農民群眾文化權利的剝削掠奪之上。
第二,中國農村的文化建設不僅僅是文化知識層面的問題,更是關乎農民價值觀念的根本性問題。
放到今天去看,雖然強調縮小城鄉差距,但并不意味著以城市文化去追求城鄉文化的“同質化”,而是讓農民文化在現代社會文化體系中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和地位。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不能拋開傳統,必須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更好地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必須在傳統禮俗和陳規陋習之間劃出明確界線,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匡正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二.當今農村文化現狀
首先,由于鄉村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育落后,文化普及水平低,還存在著很多帶有迷信、愚昧、庸俗的封建、落后文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封建迷信思想及活動。鄉村的人民群眾有不少人依舊存在封建迷信思想,有的人不僅生孩子、取名、搬家等會請人算算。更有甚者生病了不去醫院,反而到處求神拜佛。
2.重男輕女思想。重男輕女思想可謂是封建社會遺留下的一大惡瘤,在這個宣揚男女平等的社會中,本不應該存在。但據我了解,在鄉下農村,有的人家為了要一個兒子,已經有六七個女兒了還在生。還有一些婦女因為生不出男孩而被丈夫、公婆嫌棄的。可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性別并不是母親的基因決定的。
3.不重視教育。如今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有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成績,會額外補課。但在農村,有一部分孩子七八歲才入學,還有很多家長讓孩子輟學外出打工。這類事情的發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鄉村教育程度低,很多家長意識不到教育的重要性。
4.法律知識匱乏。在這個提倡人人懂法用法的社會,農村的很多人連最基本的法律知識都不了解,遇事不是毫無頭緒,就是暴力解決。
封建落后文化對鄉村的影響當然不止這些,它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落后文化與先進文化、和諧文化是對立沖突的,改造落后文化,形成先進的文化氛圍,是構建和諧文化的客觀要求。
在幾千年的農業發展中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我們如今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一大借鑒;在日常的生產勞作中,農民形成的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思想觀念和行為也是我們這些在城市中長大的人難以相比的;還有鄉村人民與人為善的人際觀念。在鄉村,甚至十里八村的人都認識,出行時見了面都會停下打招呼。但在城市,甚至鄰居間都互不相識……這些都是值得發揚和發展的鄉村文化的一部分。還有很多鄉村傳下來的手工業技術、民俗文化、傳統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是,在如今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大量的城市文化進入農村,不僅沖擊了鄉村文化中的封建落后文化,還使那些優秀的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鄉村文化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農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生產技術和手工技藝出現了生存危機。一些文化活動的傳統韻味越來越淡,鄉村文化獨特的地方性特質也越來越模糊。而且城鎮化進程加快,一些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主義以及一些低俗文化也隨之而來。
三.新時代應對措施
如今社會上仍然存在這么多落后文化,對于我們新時代的人又應該如何對待呢?人民是社會的主人,在中國這個大家庭中,農民有占絕大多數的比重,中國從古至今都不是一個只靠上層階級就能夠繁榮發展的國家,我們需要的是全國人民都處于前進的狀態!因此文化的發展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看似沒有什么傷害,它不似武器般鋒利,能夠瞬間摧毀一座城池;也不像經濟,可以瞬間富麗堂皇。但是文化它是一種信仰,沒有它什么都變得毫無意義。對于一個人來說,沒有精神支柱,那就是一具行尸走肉;同樣對于一個國家沒有屬于自己的信仰,那么即使他此時此刻在強大也無法獲取永恒的勝利,因為它沒有了前進的動力。
在今天這個面臨偉大復興的決勝時期,在政治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也必不可少。
在當代中國,黨和國家也極其重視文化建設,文化教育的落腳點不僅僅是在當代知識分子中,更加著力于更加廣大的農民群眾之中,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各方面精神,促進農村文化和經濟,政治,社會協調發展,經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出很多意見。
在面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國家還提出和很多具體的意見并且加以實施。農村從以前的與世隔絕到現在網絡遍布,從以前只知道莊稼農活到如今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農民不再只是為生存而生活,如今越來越少的農村人民存在類似于重男輕女的思想,很少在像我們祖輩父輩那一代只能讓家中的兒子讀書,而早早的將女兒出嫁這種腐朽的思想。現在農村也基本不會存在因為一點小事就拳腳相踢鬧出人命的無知事件。農村人民開始一步步解放思想,知法、懂法、守法。習近平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我們要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現在大家不為生存而生存,慢慢拾起屬于農村的特色,民間文化的發展吸引了更多年輕人想要了解和傳承它,不管是蘇繡、吳歌、評彈、川劇、等等具有豐富內涵的民族文化都在鄉村留了下來,這些都是因為國家和人民意識到文化的重要性。
四.當代大學生的選擇
對于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說,鄉村文化可能離我們也并不遙遠,我相信大多數同學還是來自于農村,即使不是,那你的祖輩父輩也可能是。因此我們更能夠感受到農村文化的發展給我們自身所帶來的變化。我們現在能夠遠離家鄉外出追求自己的人生,也是由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發展。然而我們也可以通過學習進一步向父母和親人證明“讀書無用論”是錯誤的。這樣通過理論和實踐的成功會更加有效的推動農村文明的進步。在我們看來不管是鄉村支教還是我們以后畢業后回到自己的家鄉工作,亦或是自己在外面世界中打出一片天后給予家鄉開發,都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農民自古以來就是我們最堅實的后盾,有了他們,我們前方的戰斗才能夠沒有后顧之憂,有了他們,毛澤東思想才得以落實。“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系,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3]。不論是抗戰時期總結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還是在新中國建設時期的農村合作社等等,都告訴我們農民群眾的重要性。在今天我們更應該把城市與農村牢牢地結合在一起,把城市的科學技術、經濟繁榮以及先進的思想理念傳到農村,讓他們也能夠與時俱進。同時,我們也需要他們用勤勞、樸實、節儉等傳統美德來進一步感染我們新一代年輕人。我們需要他們和我們一起保護好祖國傳承多年的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有義務把它們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關于陜甘寧邊區的教育問題》,《毛澤東文集》,第三卷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3] 《唯心歷史觀的破產》,《毛澤東選集》,第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