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皓 劉帥
摘 要: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開端,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大規模傳播,并且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準備和理論基礎。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之際,本文試圖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中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再次分析五四運動,并探究其對當代中國的廣大青年、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主政治建設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當代意義
2019年是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五四運動爆發后,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隨之來到中國,在廣大的知識分子和社會各個階層的廣泛參與下,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思想再次審視五四運動,對于我們重新認識五四運動和理解其中的時代價值是有重要意義的。
一、五四運動中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
(一)五四運動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五四運動的爆發前,我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緊急局面,外有帝國主義列強趁機肆意瓜分我國領土。內有北洋軍閥政府的黑暗統治使各派系的內部矛盾日益加劇,民不聊生。但是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促使廣大青年和知識分子的思想得到解放。當時的青年知識分子,面對此時的國情,根據實際情況,率先擔起救亡圖存的重任。思想上,他們吸收了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先進的文化,同時把理論聯系到實際中去,在行動上他們高呼“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并開始組織學生運動,通過一系列的愛國就亡運動,迫使北洋政府懲治賣國賊,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五四運動爆發后,各種社會力量紛紛投身到革命當中,率先奮起的是廣大青年學生、知識分子。隨后,商人、工人、農民也紛紛加入革命隊伍中來。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和工人罷工,通過各階級的努力實踐和不斷探索,才把五四愛國運動推向了高潮,各階級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給了北洋統治政府強大的政治壓力,迫使他們妥協退讓,最終使五四運動獲得勝利。
五四運動影響地域范圍非常廣,從北京到二十多個省份,再到一百多個地區,參與階級也十分廣泛,率先從廣大青年學生當中爆發,并很快波及到其他階級,使五四運動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力量。在革命運動過程中,其相互聯系的整體性和開放性,無不滲透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思想,并最終為五四運動走向成功奠定了先決條件。并且,以五四運動為開端,中國當時的革命性質發生了變化,這種由舊民主主義革命發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不斷前進的和上升的,新民主主義作為具有創造力的新事物,它從根本上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二)五四運動中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五四運動是一場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政治革命運動。在當時,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提高了廣大人民的覺悟,當中青年學生主要起了先鋒作用,工人階級則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李大釗、陳獨秀等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起了領導作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中指出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創造歷史過程中起決定作用,五四運動成功離不開堅持了群眾觀念,群眾路線。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在當時擁有了廣泛的工人階級基礎,這也就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條件。
五四運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五四運動的整個過程中貫穿“愛國主義”、“民主與科學”等先進思想,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正是在這些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指引下,才使革命運動走向正確的方向。石學峰認為,五四運動中顯著的是創新精神,對舊的傳統觀念持一種揚棄的態度,同時創造一種新的文明來拯救當時的中國。面對馬克思主義剛剛傳入中國的情況,人們是否能繼續發揚先進的思想,對于后人是不能確定的命題,在革命先烈的愛國精神和先進思想的指引下,才得以使我們的社會在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下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發展。
二、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當代意義
(一)提升新時代中國青年的責任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要擔當時代責任、要勇于砥礪奮斗”,作為青年的我們要勇于承擔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在不斷奮斗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新時代仍進一步強調廣大青年責任感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青年是社會的中間力量,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五四運動正是在青年學生當中發起的,并在青年學生的帶領下,一步步走向革命高潮。另一方面,廣大青年易于接受先進的知識和思想,隨著教育知識的不斷更新和完善,廣大青年學生擁有最先進的知識涵養。一百年前有率先接受馬克思主義新思想的青年學生,今有勇于創新的新時代科技人才。總之,青年是時代的潮頭,時代的先鋒,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要珍惜這個時代,負擔時代使命,讓人生價值在實現中國夢的奮進中實現。
(二)弘揚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首要內涵就是維護祖國的完整統一。有史以來,我國一直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是在近代以后,我們卻飽受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一百年前,面對帝國主義的強取豪奪,當時的舊中國束手無策,在這樣的緊急關頭,先進的知識青年,承擔了拯救中國危機的使命,高呼“外爭國權”的口號,堅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勇于同帝國主義抗爭。五四運動對我們的深遠影響就在于,它不僅僅是將愛國精神進一步根植于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心中,更是維護祖國領土完整和主權統一的必然選擇。
(三)推動新時代民主政治的踐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這為發展新時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和途徑。其中,也明確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主要矛盾的轉變,是因時而變、因勢而變,是不斷根據人民群眾的廣大利益而發生變化的。回顧歷史,在五四運動勝利后,當時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同樣發生了變化,在基于當時社會和人民大眾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堅持以廣大人民為中心,把矛頭指向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從此我們步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由此看來,在對五四運動這段歷史的學習中,要不斷總結其對當今社會的價值,要重視它對我們當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作用。
從五四運動的發展歷程看,其中蘊含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思想。五四運動的成功與當時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的科學指導是密不可分的,也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密切相連。在中國近代史上,五四運動可謂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其深遠的影響無不在折射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光輝,而五四運動歷史經驗對現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仍有重要的學習價值,紀念五四運動對我國當代青年責任感的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弘揚和民主政治的建設有重要意義,而其衍生出來的“五四精神”歷經百年傳承而歷久彌新,這對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棟:《五四運動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研究》,《赤峰學院學報 (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8):60-61。
[2]石學峰:《“五四”精神的內在本質和現代傳承》,《重慶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3]劉欣,韓云花:《五四精神的傳承及當代價值》,《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年3月,第38卷第3期。
[4]《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9年4月30日。
作者簡介:
溫皓,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
劉帥,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