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潔
摘 要:我國經濟結構中存在的問題由來已久,涉及面廣,錯綜復雜,表現在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所有制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多個方面。本文對如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穩定增長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產業結構;居民收入差距
經濟結構涉及經濟和社會發展一系列重大關系問題。結構不合理,各方面關系不協調,就難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難以增強發展后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就不可能有效地推進。只有把經濟結構問題解決好,才能擴大國內需求,增加有效供給,才能切實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進行戰略性的經濟發展結構調整,對于我國未來宏觀經濟的發展具備十分重大的意義,將促進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更平穩、更健康、更長久,未來如能實現經濟增長結構的順利調整的話,那么,中國要實現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復蘇的愿望是值得期待的。
一、經濟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內外經濟結構扭曲和資源配置低效是潛在危機根源,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凸顯的內外失衡,就是和國內經濟結構的失衡聯系在一起的。國內經濟結構失衡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
產業結構演化的一般趨勢是:勞動力、資本在三次產業間的分布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按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順序逐步轉移。我國產業結構的發展與世界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有明顯差距。究其根本,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改革開放多年來,制造業部門經歷了相對成功的價格所有制等市場化的改革,激勵機制在不斷的完善,盈利能力和對資源的吸引力在增強。第二,對外貿易和國外直接投資的快速發展,使得制造業部門更快的獲得市場、技術和管理經驗,也增強了它的吸引力。第三,我們對于外向型經濟實施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包括匯率低估、稅收優惠、貸款傾斜、低地價、低的勞工保護等等,再加上現在咱們的流轉稅稅制,實際上使得服務部門比制造業承擔了更多的科員負擔,使得現在的制造業對于經濟資源的吸引力,也比服務業要更強。第四,現在很多現代化的服務部門,尤其是醫療、教育、環境、金融、通信、交通等等部門市場化的改革嚴重滯后,而行政性的壟斷現象相當嚴重。外面的資本和勞動也面臨著很高的進入成本,這樣就扭曲了這個資源配置,造成了結構扭曲,這才是根本的問題。
(二)城鄉、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
目前我國城鄉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異致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過大。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呈現出擴大的趨勢。城鎮居民和鄉村農民的收入差距,比率和絕對額都在擴大。究其根本,主要是:第一,制度缺陷造成的灰色收入干擾了國民收入的正常分配。第二,國有單位分配秩序混亂、壟斷行業不合理高收入的現象仍然存在。第三,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的國有資產流失。第四,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我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突出表現在東南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改革開放的程度和經濟結構的差異,從全國范圍來說,東南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持續擴大,人員、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更多地流向東南沿海地區,西部地區的經濟總量在全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這種地區經濟發展差距過大的局面,也嚴重地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舉措探討
(一)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首先,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產業地位、增長速度及帶動作用。這是新的時期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必然要求。服務業的特點是供給與消費同時發生,發展的過程也是拉動需求的過程,有利于在加快發展中不斷創造出新的需求。未來幾年,要利用工業部門受危機影響較大,國內民間投資趨向產業轉移,國際資本尋找新的投資機會,我國推進農村城鎮化又為服務業發展拓寬空間等有利條件,進一步深化服務業部門的改革開放,清理不利于服務業發展的各種政策法規,鼓勵引導國內民間資本和國際跨國公司進入非禁止類服務業領域。而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和國際國內形勢都要求以大改革、大開放來促進服務業的大發展。 其次,工業向高尖端發展。目前我國出口的產品仍然是以資本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品為主。為此,企業要加大研發投入,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政府在政策上形成導向,鼓勵和支持高尖端技術企業的發展,對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進行有效的遏制。 再次,推進農村城鎮化。農村城鎮化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釋放新的發展動力和活力的一個重要依托。我國城鎮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推進城鎮化具有較好基礎和較大空間。要積極探索以增加非農就業為主導、兼顧節省土地、規模經濟、輻射效應的城鎮化模式,鼓勵引導各地從實際出發選擇符合中國國情、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不論以發展小城鎮為主、中等城市為主,還是以發展各類城市群為主,都要以有效轉移農村勞動力、擴大城鎮就業崗位、協調城鄉社會保障為基礎、為導向。
(二)改善社會二次分配結構,擴大內需
中國之前一直是以投資推動內需。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將成為一個中期現象,在這幾年里世界經濟將進入一個緩慢復蘇和低速增長的時期,并對我國的需求格局和經濟增長產生較大影響。要推動我國經濟較快回升,盡可能延長高增長階段的時間,需要在未來3~5年間,把當前擴內需、促增長的短期政策適當擴展為可持續的中期政策,在千方百計穩定出口的基礎上,多方面尋找拓展內需的渠道,為長遠發展打下更好基礎。首先,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是調節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當前,要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使所有符合條件的城市居民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有條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其次,增加農民的收入來刺激農村市場的消費。農村市場的大發展,雖然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而易見,但由于歷史、自然和農村固有的規律,決定了農村市場消費潛力的釋放決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經過多方努力,多管齊下,才能使其逐見成效。第一,加大對農村的政策扶持和財力轉移支持力度。第二,從根本上增加收入、提高購買力水平。三是要繼續下大力氣,減輕農民負擔,讓農民有更多的可支配剩余支出,為開拓農村市場奠定基礎。第三,大力改善和優化農村消費環境。第四,加快調整產品結構步伐,適應農村消費新變化。
三、結語
綜上,中國經濟結構是不合理的,經濟的增長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現在要把經濟增長轉變為更多的依賴于擴大消費。通過經濟結構戰略性的調整,解決民生問題,為中國經濟中長期的發展打開一個新的增長空間,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杰.對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一些思考[J].鄭州大學學報,2016(1):62-67.
[2]余斌.穩定經濟增長和物價 促進經濟結構調整---2012年經濟發展展望[J].中國發展觀察,201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