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鈞
摘 要:商業銀行的目的就是盈利,它的經營對象是多種金融負債和金融資產,它的實質就是金融機構,但這基礎之上存在信用創造功能。國家的經濟發展根本就是實體經濟,目前,我國的實體經濟在宏觀上面對增速降低、內需不足、供給側改革困難等等很多問題。本文將分析相關數據,指出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中所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建議,希望能對商業銀行與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商業銀行;實體經濟;新經濟形勢
國民經濟的命根子實際上就是實體經濟,同時它也能夠體現國家的綜合實力及競爭力。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想對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行建設,就要把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主攻方向設置成供給體系質量的提升,使我國的經濟質量優勢的得到明顯的升高。所以,研究在經濟新形勢下對實體經濟進行商業銀行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他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正面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對金融體制的深化改革、供給側改革的推動也是有積極幫助的,對商業銀行更好的對實體經濟進行服務與支持是有著正面積極的作用。
一、分析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復蘇、繁榮、衰退、蕭條是經濟周期的四個基本階段,這一顯著的周期性特點在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動中得到完全的體現。在繁榮階段,一般企業的經營情況較好,市場可能達到供不應求的情況,需要企業進行擴大再生產,商業銀行的信貸也會相應的隨之增加,提高了盈利能力;當進入衰退階段是,企業盈利降低,還貸能力下降,致使銀行增加許多不良資產,銀行會在這一階段使用保守的經營策略,將信貸的規模進行縮小,導致銀行減少盈利。當國家進行相關調控時,經濟從蕭條階段向復蘇階段轉變,市場的需求比較旺盛,使實體經濟向好的方向發展,企業又會重新開始向銀行尋求資金上的幫助,銀行的信貸規模又會擴大化。
在最近幾年,金融行業的發展迅猛,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相比,金融業的增加值增長遠高于它,從而使金融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漸漸上升,這說明了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來說金融業有著正面積極作用的。
二、在實體經濟中商業銀行服務所面臨的問題
(一)資金的“脫實向虛”問題嚴重
近些年由于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在環境及存在問題的影響下,我國的實體經濟在盈利方面稱下滑趨勢。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在經濟下行及國家實施貨幣政策的情況下進行縮減,企業的投資資金無法進行得到,進將實體經濟發展推向了惡化的態勢。
(二)金融服務對小微企業客戶的維護不完善
目前的普惠金融在實施方面取得了較小的成績,緩解了小微企業在不容易進行融資的問題,但在商業銀行中依然存在難進門、難貸款的現象。首先,商業銀行是屬于盈利性機構,追求利益是它的本質。而小微企業的形式正是與商業銀行所追求的相反,導致一部分小微企業客戶沒有正規的金融機構為它提供服務,或者是的島嶼其他企業一樣的支持力度。其次是在金融業中,它自身的缺陷較多。例如市場機制、體制不健全;金融機構治理結構的不健全。
(三)缺乏創新能力,風險防范能力弱
首先,商業銀行自身的風險防范能力較弱。雖然我國目前的金融領域系統性風險總的來說在控制范圍內,但商業銀行要加強對不良資產、債券違約、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累積的風險。其次,商業銀行缺乏創新能力。目前的商業銀行服務方式仍舊是比較傳統的,在當下互聯網經濟飛速發展,商業銀行也要隨之將其創新能力進行提高,將審核流程進行簡化,是企業能夠得到更通順的資金籌集渠道等。
三、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以發展國家經濟戰略為指導,將實體經濟的發展帶動起來
對國家的重大戰略任務,商業銀行應該實行主動對接,要對國家的各項產業政策進行認真了解并落到實處,將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行發揮,對供給側改革進行主動參與,將金融上的資金支持作用進行發揮,將我國的實體經濟發展進行帶動。商業銀行如果按照總量適度、科學投放的原則,那么就能夠在滿足實體經濟的合理信貸需求的用時,又能避免因信貸增長太快而造成的流動性過剩,造成的通貨膨脹的壓力。要施行統籌兼顧,在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同時,又能夠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進行推進。
(二)將金融體制改革進行深入,使利益驅動模式快速建立
首先,是要對金融體制進行深入改革,對資金的補充方式進行多方面的建立。一方面對在金融市場上所產生的價格機制進行改進,另一方面,要對金融機構的體系進行擴充,讓其發展成為競爭性質的金融服務體系,將商業金融、發展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的分工模式進行完善,發展成為互補的金融機構體系,發展包容性金融和多種小型和微型金融組織。
二是要對商業銀行與實體經濟建立快速的利益驅動模式。其一是要將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對實體經濟進行澆灌,將貸款規模進行擴大化,是商業銀行收益上升;其二是,實體經濟需要對商業銀行進行反哺,經濟形勢的走向好,也會讓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更好。
(三)對企業的需求進深入了解,將金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
一是要對實體經濟在實際上的需求進行深入了解,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產品;二是在對各類企業進行兼顧的同時,對金融資源施行有效合理的配置。目前,處在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環境下,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就要丟掉輕視民營企業,重視國企的舊式思維,要對在新產業中的市場的高敏感度、對市場方向把握比較準確的中小型民營企業進行重點觀察。做到在對客戶的需求進行滿足的前提下,解決好信用風險、操作風險以及合理的規避風險等,要對服務流程進行優化,將創新性進行提升,提供手續簡方便接易操作、處理流程建議便捷的新產品。
參考文獻:
[1]薛晴劉湘勤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J].人文雜志2017.03.
[2]張久波商業銀行盈利中的經濟周期戰略[J].金融視線,2016.07.
[3]梁曉明陸旭冉基于杜邦分析法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分析[J].金融視線,2016.06.
[4]何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研究[J].經濟金融,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