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尋 駱依葛 李玉潔
1.1研究意義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的經濟和國民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農業的發展集中在農村,以往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技術落后、產品質量差導致農產品產量不足,求過于供,農業的發展滯后。隨著農業相關政策,基礎農用設施設備技術和市場經濟體制制度的興起,我國的農業發展邁入了一個新臺階,農業經濟處于長足穩定發展的階段。然而,與高產多產的驕人成績隨之而來的是農村物流的不足,問題集中如下:對產品包裝、加工、儲存不重視,農村物流體系建設不完整,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物流基礎薄弱,冷鏈物流加工技術及物流設施設備匱乏,物流成本過高,導致我國的農村物流發展受限,產量增加收入不增的現象普遍存在。通過查閱文獻和實地走訪發現,農村物流發展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物流理論指導不足,缺乏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
1.2研究現狀
1.2.1國內研究現狀
在我國,農村物流的研究較晚,目前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從硬件設備還是軟件設施上來看,農村物流都沒有像日本美國這樣形成獨立的體系。但是近年來,國家和政府逐步認識到了發展農村物流的重要性,從2204年至2013年中央連續出臺了主題為“三農”的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快發展農村物流,重視農村物流,幫扶農村物流。
近些年來,我國農村物流發展開始吸納借鑒國外的優秀運營模式,提出了要構建農業物流園區模式;供應鏈管理下的農業物流運作模式;以生產者和以商貿為中心的垂直一體化農業物流系統模式;發展專業化的農業物流,建立信息拉動式的農業流通模式;基于信息網絡的農業SCOR模型,構建了農業物流供應鏈模式;電子商務平臺下第三方物流有效運作的農業物流模式等。
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損失很大,農村現有的物流條件遠不具備現代要求,這些都要求建立具有現代化意義的農村物流體系。我國農產品物流還處于效率低、消耗大的摸索階段,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落后、運輸渠道單一、農產品保鮮技術尚不成熟等問題都需要我們建立一套特有的營銷農產品全方位、多鏈條的物流體系,農村物流發展前景路漫漫其修遠。
1.3研究內容
本文以河南省農村物流作為研究對象,從農村物流概念界定和特征出發,論述河南省農村物流的發展現狀,為河南省農村物流未來發展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和措施。
第二章 相關理論
2.1農村物流概念界定
農村物流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界定,根據我國對物流定義的論述可以對農村物流做出類似的歸結概念定義:農村物流是以滿足終端消費者為追求目標,借助高效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從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儲存、包裝、運輸到終端銷售的所有物流活動的總和。在整個運作過程中實現農產品的保值增值,還可利用各地區的地域差異性提高該地區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實現農戶創收增收的經濟效益,整合區域的物流資源,提高農村整體經濟效益。農村物流具有季節性、多樣性、復雜性和分散性的特點。
2.2.河南省農村物流行業發展現狀
①物流整體行業發展勢頭強勁為農村物流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截止到2017年,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7063.2億元,增長7.4%,比全國平均增幅低1.8個百分點,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5.7%,比上年降低0.7個百分點,單位GDP所消耗社會物流費用進入連續回落階段。
從物流各環節的費用情況看,運輸費用和管理費用增幅較上年有所提升,保管費用減緩。2017年,社會物流運輸費用4462.5億元,增長7.4%,比上年上升0.7個百分點,約占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的63.2%;管理費用673.3億元,增長9.4%,比上年上升1.8個百分點;保管費用1927.4億元,增長7.2%,比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
②產業結構優化,物流需求增長
從結構上看,產業結構改革步伐加快,新興產業繼續保持強勁增長趨勢,消費類物流貢獻持續提升,工業生產類物流需求結構加快調整。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高速增長,物流總額達333億元,增長42.9%,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工業品物流總額達到91968億元,增長9.5%,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汽車及零部件、智能手機、節能環保設備等高技術工業品物流需求增長較快;農產品物流總額、再生資源物流總額分別增長4.6%、17.3%,同比分別提高0.2和3.1個百分點;進口貨物物流需求加速回暖,物流總額2061億元,增幅由去年的負增長(-1.9%)轉為正增長(6.7%);外省流入物品總額達9949.08億元,增長10.3%,比上年減緩0.3個百分點。
③道路建設逐步完善,推進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發展
物流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投資拉動作用持續增強。物流相關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投資對于拉動物流業發展作用進一步增強。2017年完成2487.54億元,比上年增長27.9%,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5.7%,增速高于第三產業投資12.2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固定資產投資17.5個百分點。其中,航空運輸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迅猛,完成投資44.84億元,同比增長61.7%;道路運輸業、倉儲業分別完成投資1470.29億元、731.2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6.0%和6.8%,比上年分別上升43.5個百分點和5.1個百分點。道路建設的逐步完善,減少了農產品的在途運輸時間,縮短了從源頭到消費者手中的送達時間,給農產品增值和提高競爭力奠定了時間基礎。
第三章 河南省農村物流發展策略
結論及建議
結合本文,在微觀層面上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1.建好農村公路,公路是致富之路,建好農村公路能夠迅速實現農產品流向百姓餐桌的快速響應,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把農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護好、運營好。在健全農村公路規劃、建設、管理、養護機制的同時,做好物流包裝、倉儲、運輸車輛、冷鏈等配套基礎設備配置,科學規劃建設一批農村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物流園區,加強城鄉物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2.建立農村物流培訓站點,幫助提升農村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農村地區傳統散落居住、零碎化耕種的特性使得農村物流服務對象和服務需求呈現出分散性、周期性、動態性、多樣性、小規模等特點,給農村物流組織管理帶來了困難。一是對農戶進行集中物流技術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農產品保值增值,根據農產品不同的特性將其分類,采用不同的包裝進而選擇不同的運輸方式,從田間地頭到產品流通,盡量減少農產品的損耗和實現規模經濟效益。二是加強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物流信息化技術在農村物流中的應用,及時采集、整理、分析農村物流有關信息,實現農產品供需雙方的有效對接和物流供應鏈快速匹配,應對農村物流規模性不足、分散化、農產品供需匹配失衡等問題,降低農村物流成本。二是加強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供應鏈智能化技術在農村物流中的應用,發展具有協同效應的農村物流供應鏈公共平臺,實現農產品信息數據的正向追蹤和逆向溯源,為農產品的生產、檢測、周轉、銷售、品控、管理等提供智力支持。
3.農產品進行規模化生產,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健全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這一點可以借鑒日本的農業生產模式。同時招商引資,加大對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設備建設的投資額,成立農村物流產業園區和物流信息系統,將以往多而散的農戶經營方式進行集約化管理,由政府或合作社統一集中農戶的農產品,進行統一的產品包裝和深加工,按農產品儲藏條件進行分門別類的冷藏或常溫儲存,統一管理,實現規模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莊瑞軒,王曉梅.河南省推進農村電商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金融經濟,2018(22):25-27.
[2]付浩然.城鎮化背景下河南省農產品物流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12):128-129.
[3]滕光富.電子商務背景下的河南省農村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研究[J].西部皮革,2018,40(02):81-82.
[4]齊藝偉,元穎,張多蓮,李茜羽,楊雪寒.農村電商發展現狀調查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知識經濟,2018(03):81+84.
[5]陳浩東,端木令風.基于灰色理論的河南省物流需求預測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8,40(08):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