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天武,賈麗剛,林智桂,張驥超,劉家員
(1.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柳州 545007;2.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上海 201900;3.澳汰爾工程軟件(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0436)
廣義的小偏置被定義為20%~40%之間的重疊[1],近年來由于小偏置事故頻發且死亡率居高不下,人們逐漸認識到正面小偏置碰撞試驗的重要性,很多國家將小偏置碰撞試驗引入汽車被動安全開發中。
2012年,25%小偏置碰撞試驗首次被美國安全保險協會(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IIHS)引入到實驗法規,但是在最初試驗評估的幾款車型表現都較差。2014年,MUELLER等[2]曾對小偏置進行過深入研究,從設計的角度指出不同結構對小偏置試驗的影響。2015年,SAUNDERS等[3]研究了不同重疊面積的試驗方法,并得出不同類型車輛的研究報告,為后續的車輛開發提供了寶貴經驗。
從IIHS公布的測試車輛中收集240余款進行研究,結合某款SUV 25%小偏置測試的碰撞策略仿真研究,目標是既能順利通過法規又能符合輕量化和低成本的要求。對摸底試驗車進行對標仿真分析,找出不符合小偏置試驗的因素,針對其不足從碰撞策略上進行改進,對比不同的策略方案設計,將吸能+掠過策略作為最終的策略方案。
摸底試驗車網格數量約為230萬(只對車體結構進行評估,不帶假人),整車質量為1 914 kg,運用Altair的RADIOSS求解器作為仿真分析工具,分析有限元邊界條件基于IIHS法規的測試內容。
仿真的邊界條件設置如下:小重疊障礙碰撞測試是(25±1)%的重疊,初始速度設置為64.4 km/h。測試車輛與剛性屏障發生碰撞, 壁障的右邊緣重疊于車輛左邊中心線(25±1)%的車輛寬度[4],如圖1所示。

圖1 IIHS碰撞測試
仿真和試驗的A柱變形圖及B柱下端加速度曲線對比分別如圖2、圖3所示。變形圖顯示A柱的折彎位置一致;加速度曲線一致性較高,驗證了模型的準確度。

圖2 A柱變形對比

圖3 仿真與試驗B柱下端加速度-時間曲線
對摸底試驗車進行分析發現,碰撞后的門環彎折、門檻梁破損較嚴重,評價等級為Poor,需要對車體傳力進行改進。對于縱梁的傳力,一種方式是通過保險杠橫梁經過吸能盒傳到縱梁,但是此種方式要求保險杠橫梁足夠長,這會影響到造型和行人保護的小腿保護,改動量較大;另一種方法是通過ShotGun前部與縱梁搭接處將力傳到縱梁上,此方案要求ShotGun前部搭接要足夠強。ShotGun傳力是小偏置碰撞的主要傳力路徑,并且不同策略的界定也是根據ShotGun的形式決定。
根據IIHS公布的測試車研究得到3種碰撞策略:吸能策略、掠過策略、吸能+掠過策略。同時,分析摸底車碰撞得出的不足之處和原因,同樣設置3種碰撞策略,最后將3種仿真結果進行對比。
根據SAE J 224標準研究的汽車分區結構[5],將汽車碰撞區域分為四大區域、9個小部分。其中前5個小部分為等效吸能區;第6部分為前風擋過渡區;第7、第8部分構成前乘員艙區;第9部分為后乘員艙區(分界線是前門鎖扣),如圖4所示。

圖4 測試車輛的碰撞區域分類
區域一是等效區,從防撞梁到ShotGun前端段;區域二是前風擋過渡區,從ShotGun后端到前風擋段;區域三是安全區,乘員生存空間段。碰撞時各部分的能量變化是:
(1)

吸能方案相對容易改進,主要是加強各個吸能區域結構,因此很多主機廠只注重加強乘員艙,而忽略吸能的作用[5]。吸能策略的可行性較高,但在碰撞時容易產生很大的車身加速度,對于乘員的傷害會很大,必須配合較好的約束系統才能得到較高得分。由于小偏置碰撞時傳力主要經過ShotGun、門檻以及門環等部分,而門環是乘員艙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保證乘員艙的完整性,不能將門環作為吸能的主體,這也是小偏置測試中結構設計的難點。對于此次方案改進來說,很多改動受到限制,并且還要考慮到加工難度、成本等問題,因此主要從白車身和車門的局部進行改進。
考慮到ShotGun既要吸能又要有較好的剛度,將其厚度略微加大、材料不變;門環依然采用搭接焊,但是將材料提升的同時門環厚度加大,采用B1500HS材料,并在A柱內加入厚度為1.5 mm的加強板,提升門環的剛度。在門檻前端增加一Y向支撐板,這是因為在仿真結果中車輪在碰撞后期擠進門檻,造成側向侵入量過大,影響門檻處得分。
方案一相對于摸底車模型調整22塊結構件,整體質量增加25.2 kg。此方案在輕量化方面處于弱勢,其優勢是不需要單獨設計導向結構,主要是厚度和材料屬性的變化,改進實施性較好,如圖5所示。

圖5 方案一優化后的車身
在方案一的基礎上重新設計ShotGun的結構,采用帶有一定弧度的ShotGun,最大圓弧半徑為670 mm,單獨的導向結構可以使車輛在碰撞時掠過壁障,且這種策略的優勢是碰撞造成的乘客艙侵入量很小。IIHS公布的測試結果中,采用此種碰撞策略的測試車輛結構評分都是Good等級。
將白車身ShotGun的結構重新設計,發動機艙內部的部分結構件配合更改,例如將蓄電池進行90°旋轉;整個門環分為4段并采用先進的無縫激光拼焊工藝,提高焊接精度和門環的強度。方案二相對于摸底車模型調整20塊結構件,整體質量增加18.7 kg,如圖6所示。

圖6 方案二優化后的車身
對方案一和方案二進行整合,將其定義為掠過+吸能碰撞策略。由于ShotGun設計具有一定的導向和吸能作用,可吸收大部分能量,同時對乘員艙(門環)進行加強可抵抗沖擊力。合理地設計導向作用,在碰撞后期會產生滑移的作用。重新設計ShotGun的結構形式,如圖7所示。

圖7 方案三優化后的車身
同時將周圍緊密配合的鈑金件改進設計,例如減震塔、內封板等。門環采用不同厚度的激光無縫焊接技術保證車身的剛度,同時在A柱內增加加強板,且在A柱下門檻處增加兩個加強件。碰撞時兩個加強件可以抵住A柱內加強板的沖擊,使整個門檻梁得到加強,保證碰撞時A柱和門檻的完整性。方案三相對于摸底車模型調整了28塊結構件(包括原基礎改動部件),整體質量增加12.3 kg。
同時,優化副車架的碰撞力傳遞路徑,改進設計理念是在有限的重疊面上分散碰撞的沖擊力,不同結構的傳遞路線如圖8所示。

圖8 優化后的副車架
(1)圖9(a)為摸底車門框變形,圖9(b)為方案一門框變形,門框抵擋較強的沖擊,乘客艙保持較完整,但門檻前端處出現明顯的彎折,側向的侵入量較大,且上A柱上半部出現彎折。根據IIHS對小偏置測試的要求,輸出乘員艙侵入量的數值,如表1所示。上車體結構和下車體結構可以得到Good的評分,但是在上鉸鏈的測量點處得分僅為Accept,說明對乘員有一定的安全威脅。優化策略與預期目標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此方案比摸底車結果好,仍然有進一步的優化空間[6]。

圖9 門框變形
(2)對于方案二,掠過方案較好的避開了壁障的阻礙,從仿真結果看,可以輕松得到Good的評分。如圖9(c)所示,乘員艙幾乎不變形,只有A柱下端產生較小的彎折,此方案可以有效保證乘員艙完整性。碰撞中產生加速度較小,乘員傷害進一步減小。但此種碰撞策略在實際車輛事故中存在較大隱患,產生二次事故的概率較大。
(3)對于方案三,掠過+吸能的策略是方案一和二的結合體。將前兩種方案改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從表1數值看出,評分可以得到Good的安全等級。如圖9(d)所示,在小偏置碰撞試驗中,ShotGun潰縮變形起到吸能作用,當壁障達到乘員艙區域時,門框完全可以抵擋住剩余的沖擊力,可看出整個門環變形很小,且碰撞后車輛產生一定的轉角而停止,有效防止了二次碰撞傷害[7-8]。

表1 3種方案的侵入量對比
由于此次是基于該款車型的小偏置碰撞優化,所以要保證盡可能少地改動車身結構,降低造車成本。各個方案的質量變化對比,如表2所示。

表2 3種方案質量增加量 kg
同時,對碰撞中的加速度進行評估,輸出白車身左側B柱下端加速度曲線, 如圖10所示。對比加速度曲線,方案一的加速度達到80g,嚴重超出經驗值;而方案二、三的加速度比較緩和且小于40g,是比較正常的碰撞狀態。

圖10 3種方案的加速度對比
從節約成本的角度出發,改款車要求降低更改費用,而且要考慮與其他零件的匹配問題。盡管掠過方式對于小偏置測試結果會更好,但與前端的大燈、發動機艙部件以及其他附件產生嚴重的干涉,要重新設計和改進更多的零件,導致成本升高。該款SUV車輛在改款時選用方案三作為改進策略,此方案優勢是改進的輕量化設計程度最高,且零件容易改制,其車輛結構評價達到Good等級。
隨著國內C-IASI(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法規試驗要求的不斷完善,小偏置碰撞測試將逐漸受到各大汽車廠家的重點關注。通過仿真測試研究,得到車輛結構評價從最初Poor等級提高到Good等級的最佳方案。
針對3種碰撞策略模型,運用Altair的RADIOSS求解器做不同方案的仿真分析。對于3種優化的碰撞策略,從耐撞有效性、改款適應性和輕量化的角度進行對比研究得出:(1)掠過策略在小偏置碰撞測試中最有效,但實施性較難且存在二次碰撞的風險。(2)掠過+吸能策略有效性次之,實施性適中。(3)吸能策略有效性相對較差,但實施性好。(4)車輛改款設計要綜合考慮其有效性和成本的問題,因此掠過+吸能的改進方案更占優勢,并且碰撞后的車身結構評價等級達到Good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