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娜
產教融合是一種學校與產業深度合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形成的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2017年12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要求推動學科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促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這為高等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提供了政策指導,而產教融合的進一步深化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產教融合方式的多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1.美國“合作教育”培養模式。1906年,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務處處長將教學學期分為理論學期和工作學期,形成了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又將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帶回課堂,既提升技能,又可以獲得報酬,充分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這種合作教育培養模式經過不同類型學校的發展,逐漸產生出多樣化的合作培養模式,如社區學院和專科學院模式:依舊采用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培養計劃一般為2.5年或3年。本科四年制合作教育模式:將學生的實習時間安排至假期或業余時間并逐年累計,從而確保學生在提高實踐經驗的同時能夠按時畢業。五年制本科合作教育模式:將實踐技能培養時間集中安排在本科理論培養結束之后,畢業時間要延長一年。研究生合作教育培養模式:與本科生合作教育培養模式類似,只是實踐能力的培養內容更加強調探索性和研究性工作,更側重學生的學術水平培養。
2.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德國產教融合培養模式常常被譽為產教融合的典范,其中“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最具代表性。“雙元制”體現在雙重教育主體、雙重受教者身份和雙重學習場所。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的成功推行不僅是依靠學校和企業,政府對產教融合模式的推行發揮了關鍵作用。為了確保學校和產業融合的深度和持久度,德國政府在2005年頒布《職業教育法》,將產教融合納入法律規定。此外,德國從政府,到各州、基層成立了自上而下的促進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企業和學校之間的合作,促進產教融合的良性運行。
3.英國“工學交替”培養模式。英國“工學交替”培養模式又稱為“三明治”培養模式,是一種按照“理論—實踐—理論”的培養順序,將教學與工業設計、研究、實驗等實踐環節融為一體的培養模式。常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1+2+1”“1+3+1”的模式,即學生先參加企業崗位工作1年,之后在校學習2或3年,最后再回到企業工作實踐1年;另一種是“2+1+1”模式,即學生在校學習2年理論知識后去企業實踐1年,使理論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實踐結束后帶著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再次回到學校補充學習1年。學生通過這種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既獲得了扎實的理論知識,也提高了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英國政府以立法形式推動企業全程參與教學實施過程,并設立職業教育專項經費保障產教融合的持續開展,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只是提供實踐教學崗位和場地,還加入學校管理團隊,參與學校評估、參與職業資格標準等,校企雙方融合度較高。
4.日本“產學官”合作培養模式。日本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最大的特點便是政府在產學合作過程中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日本政府不單是鼓勵產學研合作,還采取一系列措施搭建企業與學校交流的平臺,并開發各種商業計劃以創造機會促成產教合作。日本政府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合理利用了自身的行政優勢,順利推動了產教融合的開展,同時又充分發揮服務者的作用,為產教融合提供有效保障。“產學官”合作模式包括:共同研究、委托研究、委托研究員制度、企業捐贈制度、設立共同研究中心、建立科學園區、日本學術振興會等。此外,在日本“產學官”合作培養模式中,企業依然占據主體地位,體現在企業的需求決定了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學術研究內容,企業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也為學校的研究提供資金支持,使得學校的培養定位與企業人才需求高度匹配。
1.訂單培養。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與成都地鐵成立“成都地鐵訂單班”,以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為理念,以養成教育、成長教育、成才教育、匠成教育、成人教育、成員聯動教育為培養內容,校企共同打造特色課程,構成“學習—實訓—再學習—再實訓”的螺旋式人才培養模式。江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南昌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江西國鼎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成立“地鐵電設維修班”和“樓宇智能化班”兩個校企合作班,企業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和教材的開發,其中地鐵電設維修班由校方師資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完成授課,樓宇智能化班由校企雙方共同配備師資開展項目化教學。
2.聯合辦學。福州大學與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辦福州大學紫金礦業學院,采用先進的理事會管理機制,創建由企業“支持辦學建設、參與辦學過程和檢驗辦學成效”的校企聯合辦學模式——“紫金模式”。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與企業合作成立“麗都服裝學院”,并構建了“多元雙向”培養效果評價體系,用校企雙方質量標準確保聯合辦學質量。
3.多模式產教融合。廣安職業技術學院各專業根據學科特性與企業開展了工學結合、訂單培養、校企聯合辦學、校企共建綜合性實踐基地、校辦產業、校企混合所有制、市場導向型技術服務模式等多種形式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通過校企聯合制訂培養方案、合作授課、共建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合作開展研究以及校企雙方加強實踐育人隊伍建設等方式,在產教融合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不斷提高。
1.產教融合是應用型院校提高學生應用技能的有效途徑。應用型院校的主旨是服務地方經濟,側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相對比研究型院校,其培養過程更注重“應用”二字。從應用型院校現行的人才培養方式來看,理論教學依然占據較大比重,培養主體依然是學校。要切實提高學生的應用技能、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學校的培養目標必須緊密結合行業人才需求,增加關于專業技能等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比重,而實現上述目標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產教融合,通過校方與產業的密切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無縫對接。
2.政府機制建設是產教融合的保障。首先是引導,政府需要制定相關政策甚至出臺相應法律引導校企雙方積極探索產教融合的途徑;其次是落實,政府需要建立相關機制以促進產教融合的實施。目前我國已有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相關政策,但并未上升至法律層面;在實際推行過程中,政府發揮的作用依然停留在引導方面,鮮見落實過程中的服務措施。政府在產教融合過程中的角色雖然是宏觀指導,但其對校企雙方產教融合推動的力度最大,因此,各級政府應該設立專門的產教融合機構,搭建校企溝通的平臺,同時也可對產教融合的效果進行考核和評估。
3.學校培養模式改革是產教融合的前提。從產教融合的成功經驗來看,以高職高專院校居多,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成果較少。究其根源,本科院校培養模式的靈活度不夠,人才培養方案相對較為保守。因此,學校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進行改革,要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提升學生多方面綜合能力;要開放式辦學,善于吸納行業力量支持學生應用技能培養,如引進行業師資、崗位實習、人才定向培養等,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制定以及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應緊密結合企業人才需求,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
4.企業參與培養過程決定產教融合的效果。在產教融合過程中,企業應該占據主導地位。目前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分析其根源一方面在于企業對產教融合的意義認識不夠,另一方面在于企業缺乏科學、系統的人才培訓體系。通過產教融合培養機制,可以使企業人才培養和選拔的過程提前,大大節約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提升人才聘用的效率。企業參與產教融合,需要將其經營理念、崗位技能、崗位實操等方面的培訓內容進行系統化設計,使其能夠融入學校的培養體系,從而通過循序漸進的聯合培養過程,實現企業用人目標。(該文系西安培華學院2018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產教融合的新商科訂單班‘1+2+1’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PHZ1804;作者單位:西安培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