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炳善
中國最早的辭書《爾雅》的《釋地》中說:“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這里四海指的是四邊荒遠地區,不是指海洋。夷、狄、戎、蠻是指有別于中原華夏民族的少數民族,而加在前面的九、八、七、六則泛指少數民族部族眾多。“海”的本意是指天池,引申義指數量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為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謂之海。清代胡渭《禹貢錐指》卷十八說得明白:“古書所稱四海皆以地言,不以水言。《爾雅》四海系《釋地》不系《釋水》,《禹貢》九州之外即是四海,不以海水之遠近為限。”這說明九州之外就是四海。
《荀子·王制》說:“四海之內若一家。”就是講天子的王化之治不但要實行于九州之中,而且要推向九州之外。即四海之中。儒家要求士大夫和帝王都要有胸懷天下,四海為家的大氣魄,如《史記》卷八記載丞相蕭何勸解高祖劉邦說:“天子以四海為家。”上古的兩位帝王舜和禹在出巡的路上死在了異鄉,就葬在當地南方,并沒有運回老家北方去安葬。儒家認為這是帝王以四海為家的典型體現。《史記》卷一記載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今浙江紹興仍有大禹陵的遺跡。所以徐乾學《讀禮通考》卷九十說:“天子以四海為家,舜葬蒼梧,禹葬會稽,豈愛夷裔而鄙中國邪?無示外也。”漢代蔡邕《獨斷》中也說:“天子無外,所以天下為家”。就是說天下理想的政治狀況是無內外之別,四海之內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