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擎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中國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佳木斯深空站一線的工作影像中,包括湖北省宜昌90后小伙陳虹宇在內的為嫦娥四號護航的年輕面孔讓人振奮。
這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群體。這些年輕人,在航天航空的大舞臺上綻放風采,接續一代代航天人引路筑基的工作,是對國家人才風向的生動標注。
這是一個年輕航天人的代表性群體。幾年前,就有數據顯示,中國的航天團隊中,6.7萬名航天工程師、技師、科學家的平均年齡為36周歲,比世界同行平均年輕15歲,33周歲以下工程師占全部人員的66%。這樣一支隊伍,通過一個個航天喜訊走進人們的視野,不只是讓人生發感嘆,更讓人看到在國家發展新方位中,在我國對戰略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的時代坐標中,國家如何相信并托舉,把青年人才送到航天舞臺的中央,如何在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航天發展道路上,“培植好人才成長的沃土,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一茬接一茬茁壯成長”。
航天精神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積淀的諸多寶貴精神之一。航天工程是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這個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展現的生動氣象,極具標志性、引領性。把仰望星空的詩意和克服艱苦的勇毅融入事業的年輕人,正是以在國家頂級科學領域的奮斗姿態,向社會傳遞年輕一輩如何迸發青春力量、奉獻青春智慧、展示青春價值的信息。他們為國之重器護航的風采背后,正是國家“人才觀”的清晰昭告:“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曾有西方學者在觀察中國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行?”贏得了青年,無疑是一個重要答案。從曾參與亞丁灣護航的“90后”女特戰隊員宋璽,到從普通學徒成長起來的核電工程首席焊工劉仔才,從世界技能大賽上平均年齡不到21歲的我國52名選手,收獲金牌、獎牌和團體總分均居首位的成績,到許多“80后”駐村干部用腳底泥土滋養大山深處的小康……作為“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青年群體、青年人才把改變與創新的動能注入了國家前行的步伐。創新不只是哪一個、哪一些領域的事情,而是各行各業的活力涌動;“得人”也不只是得哪一類人,而是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
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于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于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提供“沃土”、搭建“平臺”,涵養充滿活力的“陽春之氣”,才能讓人才根系更發達,讓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礎更堅實,在一個又一個領域,為一樁又一樁事業,打造浩蕩前行的“夢之隊”。(摘自2019年1月7日《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