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村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凸顯,盡管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進行治理,但是仍然給人們的生活和自然環境帶來嚴重的影響。在農村,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活垃圾的隨意堆放。與城市相比,雖然農村生活垃圾的種類較少,但由于農戶環保意識薄弱,因此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集中處理工作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分析了當前駐馬店市近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集中處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應對措施,為我國農村地區生活垃圾分類集中處理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駐馬店市;近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集中處理;問題;對策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8-0079-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X799.3 ? ? ? ?文獻標志碼:A
近年來,駐馬店市比較重視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尤其是對近郊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理念,堅持“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加大財政投入、強化市場運作”的原則,圍繞近郊農村生活垃圾清掃、轉運、處理、保持等工作,進行了積極探索,使近郊農村環境衛生質量明顯改善。但是,駐馬店市作為傳統農業大市和人口大市,近郊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起步晚、欠賬多、任務重,與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1加強近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集中處理工作的意義
作為城鄉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郊農村的垃圾處理至關重要。做好此項工作,有利于使農村的整潔美觀,這也是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駐馬店市以發展農業為主,近年來在近郊村鎮規劃建設和村莊環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農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隨著農民生活方式的改變,近郊農村生活垃圾數量逐漸增加,垃圾種類也愈加繁多,給垃圾的分類集中處理帶來較大難度。同時,近郊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等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處理機制不完善,也給垃圾的分類集中處理工作帶來不便。加強對近郊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集中處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不僅可以改善近郊農村的環境,也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1]。
2駐馬店市近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面臨的困難
以驛城區為例,驛城區東鄰汝南,北連遂平,西、南毗鄰確山,下轄9個鄉鎮、11個街道辦事處,有137個行政村和61個社區居委會,近郊農村多,生活垃圾問題相對嚴重。
2.1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流于形式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近郊農村的生活垃圾除了具有一般農村生活垃圾的特點外,還兼具城市化特點。當前近郊農村生活垃圾主要分為可回收垃圾,例如包裝紙、購物袋、塑料制品、易拉罐等;不可回收垃圾,例如廚余物、果皮、花草、爛菜葉、灰土等;有毒有害垃圾,例如廢電池、熒光燈管、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化妝品等。廚余垃圾和草木灰等可歸為可腐熟降解類垃圾。一些近郊農村配備了集中處理垃圾箱,但垃圾分類標準不明晰,且垃圾分類宣傳不到位,再加上農民自身知識的缺乏,不能對垃圾進行正確分類,使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流于形式[2]。
2.2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運行成本較高
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涉及諸多環節,過程也相對復雜。分類處理的基礎設施費用、人工費用、運輸費用較多,近郊農村的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且缺少財政支持,導致在近郊農村實行垃圾分類集中處理的可行性較低。此外,近郊農民對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自發性和積極性不高,增加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集中處理的成本[3]。
2.3生活垃圾分類推廣難,居民參與程度低
近郊農村居民普遍缺乏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意識,居民參與程度也不高。具體表現為多數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識低,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垃圾分類習慣。如何提高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實現從“要我分類”到“我要分類”,讓居民養成對生活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值得相關部門深思。
2.4生活垃圾資源再利用率低
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近郊農村的生活垃圾種類也復雜多樣。垃圾處理以填埋和焚燒為主,沒有嚴格按照分類標準處理,既造成了環境污染,也導致一些可回收資源被浪費。
3駐馬店市近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對策
3.1明確生活垃圾分類標準,使就地處理和轉運處理相結合
近郊農村的主管部門要明確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在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環節,由村民相互監督、相互提醒,確保垃圾正確分類。在垃圾處理環節,對于可腐熟降解類生活垃圾可直接用于堆制有機肥,也可以倒入沼氣發酵池,生產沼氣。沼液和沼渣無害化處理后還可制有機肥。對于廢棄類建筑垃圾可以就近處理,用于鋪路或填坑。其他有害垃圾由專門的機構進行轉運處理。
通過采用就地處理和轉運處理相結合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模式,從源頭上減少近郊農村生活垃圾,降低垃圾收集和運輸成本[4]。
3.2 ?加強宣傳,強化近郊農村居民垃圾分類處理意識
近郊農村距離城市較近,可以發揮城市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宣傳效應,再配合網絡新媒體形式(例如建立垃圾治理工作微信群),對村民進行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加強村民對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認識,全面提升近郊農村居民分類處理意識。
3.3 ?多渠道籌集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資金
除當地政府的財政支持外,市政府也可以在財政預算中給予近郊農村一定的傾斜,劃撥專門的資金用于近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確保有資金制度作為保障。同時,要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
3.4 ?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提高農村群眾的參與度
發揮近郊農村社區自治機制的作用,讓農民參與到生活垃圾分類活動中。當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模式沒有實質性進展,主要是因為村民不積極或不配合。為此,要建立相關的獎懲機制,雙管齊下,全面提高近郊農村居民的參與程度。一方面,建立農戶生活垃圾分類獎勵制度,制定量化考核標準。對于表現良好的村民,給予適當的獎勵;另一方面,建立懲罰體系,對于不按生活垃圾分類標準處理垃圾的村民進行適當處罰。
4 ?結束語
在農村地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集中處理是中華文明發展到生態文明新階段的標志。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集中處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通過以上措施,近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會更加具體,有利于村容整潔,建設美麗新農村。
參考文獻:
[1]納云.淺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和模式應用[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9):299.
[2]管冬興,邱誠.農村生活垃圾問題現狀及對策探討[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8(8):29-31.
[3]鄧俊,徐琬瑩,周傳斌.北京市社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實效調查及其長期效果[J].環境科學,2013,34(1):395-400.
[4]李海瑩.北京市農村生活垃圾特點及開展垃圾分類的建議[J].環境衛生工程,2008,16(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