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云帆
摘 要:通過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及主要內容進行闡述,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與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有效結合,并對會計專業的就業前景與轉型發展提出相關要求,以促進會計專業人才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關鍵詞:生態文明;會計專業人才;轉型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8-0140-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4;X22 ? ? ? ?文獻標志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中提出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頂層布局與戰略安排,凸顯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突出地位與全局考量,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賦予了全新的內涵和更高的要求。
認識生態環境治理并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有助于全面提升包括生態治理在內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實踐途徑和奮斗目標的有效融合。然而,目前高等院校在會計人員培養方面卻存在較多問題,主要表現為脫離實踐,這就需要學校及社會加強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生態型經濟人才。
1 ?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性及主要內容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的賀信中重申,倡導和踐行生態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將實現生態文明作為建設現代化強國與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關鍵目標,保證生態文明經濟的協調有序發展。這無疑將生態文明建設賦予了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的重要途徑。
1.1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西方工業化國家相繼出現生態領域的“八大環境公害”,這是粗放型工業文明帶來的必然結果。粗放型工業化是前車之鑒,不可重蹈,“先污染后治理”不是規律而是教訓,應當汲取教訓。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國家治理必然要實現生態與經濟共贏、效率與質量兼顧,致力于人與自然和諧共榮。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經濟發展中提出生態文明的“六項原則”,強調了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依靠科學技術來推動經濟生態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與轉型,例如將傳統的“生產—銷售—廢棄物”轉變為“生產—銷售—回收—再生產”模式,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格局[1]。
1.2 ?生態文明建設彰顯了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不僅要求經濟發展、政治和諧、文化繁榮、社會進步,而且要求具有高質量生產生活的生態環境。習近平以“兩個清醒認識”與“三個決不”很好地解讀了國家生態治理體系建立和完善的必然性與嚴峻性,國家生態治理能力提升的關鍵性與現實性,指出“決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幸福為代價換取當代人的‘富足”。我們不能再延續粗放式的增長路徑,再也不能追求“帶血GDP”“黑色GDP”和“污染GDP”,中國的國家治理必須展現全面協調的發展理念,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應當認識到,生態環境質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我們要建成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生態環境良好的全面小康。所以“站起來”主要體現的是民族獨立與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政治價值。
1.3 ?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人民謀福祉的重要體現
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的命運休戚相關,是人民群眾共治、共建、共享的事業,要在進一步提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物質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時,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保障人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2]。
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民福祉論,即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要求,借助有效的生態環境治理,進一步實現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訴求,著力破解影響人民群眾生存與發展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提高人們的綠色獲得感和生態安全感。
2 ?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會計專業人才發展要求
傳統的經濟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導致自然環境不斷惡化,尤其是水質、空氣等污染,給經濟的發展及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嚴重影響。因此必須“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將生態文明與經濟相結合,保證其健康持續發展。
2.1 ?會計人才面臨的挑戰
生態文明建設對會計信息的深度與維度有一定的影響,不僅拓寬了成本會計人員記賬的處理及考慮范圍,而且對企業財務會計的主要報表附注也更加重視,這就要求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還要根據社會發展不斷學習,轉變傳統的記賬與財務管理模式,否則就會被社會淘汰。同時,生態文明建設更加強調成本信息的效率與披露,從而在大數據以及物聯網環境中有效提升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精準性和及時性,真正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實現企業生態文明的轉型升級。
2.2 ?會計人才的發展前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會計的發展要順應國家政策規劃的要求,使會計人才培養更加專業,會計行業的分工呈現出精細化與專業化的發展趨勢,例如“會計+大數據”“會計+電子商務”“會計+法律”等專業化發展都會推動整個行業的經濟交融。因此加強會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結合符合我國當前的發展需要,通過加強對生態環境的質量監督與信息反饋,實現“會計+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更好地使會計信息與時俱進,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增值服務。
2.3 ?服務型會計的發展方向
服務型會計是指由專業的會計人員為企業處理賬務,主要包括為企業提供專業的工商登記、記賬處理、財務咨詢、稅務繳納以及審計監察等相關服務。在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有效的會計服務可為企業提供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思路,轉變其傳統觀念;依托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使企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方向保持一致,增強會計服務水平,為企業提供更高端全面的專業化服務,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3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
黨的十八大主要針對我國目前的環境狀況進行總結,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系,在此過程中,會計的確認與計量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目前,高等教育在會計人員培養方面卻存在較多問題,脫離實踐,這就需要學校及社會加強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生態型經濟人才。
3.1 ?加強對會計專業人才的綜合培養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高端人才的引領和相關理論指導。可持續、可循環、可利用、可再生的生態文明理念被大眾廣泛接受,然而如何進一步挖掘其內在聯系以及如何貫徹落,還需要經濟管理院與哲學院進行學術交流,為生態經濟提供智力支持。
在生態文明背景下,指導教師必須了解國家發展政策,將國家在教育方面的結構性改革與會計專業的教學方式相結合,提高會計人才順應國家宏觀政策的發展變化需求,提高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創新教學模式,挖掘學生潛力,提升學生素養,拓寬學生的知識廣度與深度。
3.2 ?構建“會計+生態”學科深度交叉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必將要求經濟的可持續和生態化發展,這就需要“經濟+生態”學科交叉發展。學校應結合國家發展政策對專業人才進行頂層設計引導,組建交叉學科研究團隊,積極開展跨學科專題研討,通過實踐調研等形式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整個探討與實踐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組建學習小組進行交流,將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進行有效結合,順應時代發展變化,實現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學校需要在學生的培養計劃與培養方式上重視“會計+生態”的學科交叉培養,提升學生的“雙能力”水平,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
3.3 ?不斷提升會計專業人才的創新與創造能力
生態會計注重培養會計人員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將其與會計知識進行優化整合,綜合會計管理功能的技術創新與發展,突破傳統的定向思維,例如ERP沙盤模擬企業項目、Stata數據計量分析以及VBSE跨專業綜合實訓平臺等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強化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創新思維,提升會計人才的創造能力,真正落實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與及時準確的財務處理方式,為企業經營管理的優化升級提供指導性建議,從而順應社會發展變化的新要求。
4 ?結束語
生態文明建設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建設治理體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的內在要求,其主要包括生態文明的全球命運共同體論、國家治理體系論、人民福祉論、制度保障論、系統建設論和“兩山”協調論,因此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是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共建小康社會的基礎。社會經濟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建設社會生態文明經濟的呼聲也不斷增強。在這個過程中,會計并不僅停留在制作財務報表上,要想推動會計專業的轉型發展,就要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與要求,并基于宏觀政策,對會計人才轉型、就業前景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有效分析,充分發揮會計信息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作用,實現會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結合,為我國生態文明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崔莉.談我國上市公司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1(19):52-54.
[2]王澤霞,葉繼英.生態文明與財務成本管理創新——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14學術年會綜述[J].會計研究,2014(1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