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洲


摘? 要:對負反饋放大電路,由于采用不同的方法,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jié)論,通過認真地分析不同結(jié)論的原因,得到了正確的分析計算方法。
關(guān)鍵詞:負反饋放大電路;四端網(wǎng)絡(luò)法;微變等效電路法
中圖分類號:TN7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33-0042-02
Abstract: For the negative feedback amplifier circuit, due to the use of different methods, completely different conclusions will be obtained. Through the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t conclusions, the correct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are obtained.?Keywords: negative feedback amplifier circuit; four-terminal network method; micro-variable equivalent circuit method
1 概述
電子線路由于支路較多,對它的計算,許多學生在學習時總會存在著困惑,有時可能會漏掉了某個元件,有時又會重復計算了某個元件。前后級電路會相互影響,分析時則會相互折算到對應電路中,但有些電路中元件本身就在這前后級的分界線上,如何折算,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困惑,于是總會去調(diào)研很多參考資料,發(fā)現(xiàn)在一些不同資料中由于對電路采用不同的方法,從而得到的結(jié)果相差較大,給學生造成了極大的學生障礙。如在反饋放大電路的計算中[1]~[5],我們就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
2 負反饋放大電路的計算
如電壓并聯(lián)負反饋電路,求如圖1所示的電壓并聯(lián)負反饋電路中的開環(huán)和閉環(huán)電壓增益,電阻阻值如圖1所示,其中跨導gm=1.51mS。
3 問題分析與解決
三種方法計算閉環(huán)增益的結(jié)果明顯不同,對于第一種方法,結(jié)論為開環(huán)與閉環(huán)的增益不變,究其原因為輸入端有Vi=Vf=Vs,輸出端有Vo=AVi,反饋電路未改變Vo,從而開環(huán)與閉環(huán)增益相同,其實質(zhì)是電壓源為理想電壓源,沒有內(nèi)阻,所以在閉環(huán)時,未曾計及反饋電路并聯(lián)后導致的Vi的降低。輸出端是受控電流源,由于反饋電路的并聯(lián),流過負載電阻的電流會因分流而減少,從而Vo降低。所以第一種方法只是理想情況下的結(jié)果,與現(xiàn)實電路有很大差別則不足為奇了。
第二方法與第三方法的差別在于式(6)互導反饋系數(shù),也是一種近似的處理,式(9)才是完整的表達,所以第二種方法中部分等式也是近似計算。只有第三種方法才是根據(jù)基本的電路規(guī)律準確的計算,但對于某些較復雜的電路,可能計算上比較繁難。
參考文獻:
[1]萬嘉若,林康運,等.電子線路基礎(chǔ)(上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0:83-84.
[2]康華光.電子技術(shù)基礎(chǔ)(上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314-318.
[3]康華光.電子技術(shù)基礎(chǔ)(4)[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296-306.
[4]李中發(fā),羅瑞瓊.電子技術(shù)[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8:83-90.
[5]王衛(wèi)東,李旭瓊.模擬電子技術(shù)基礎(chǔ)[M].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0,5:213-235.
[6]唐治德.模擬電子技術(shù)基礎(chǔ)[M].科學出版社,2009,8:28-40.
[7]梅開鄉(xiāng),梅軍.模擬電子技術(shù)[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1:138-150.
[8]童詩白,華成英.模擬電子技術(shù)基礎(chǔ)(4)[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271-279.
[9]楊素行.模擬電子技術(shù)基礎(chǔ)簡明教程(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234-254.
[10]高玉良.電路與模擬電子技術(shù)[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202-211.
[11]寇戈,蔣立平.模擬電路與數(shù)字電路(第3版)[M].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5,1:92-93.
[12]Robert L. Boylestad, Louis Nashelsky. Electronic Devices and Circuit Theory(EleventhEdition)[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6,7:5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