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李明星
摘? 要:2009年至今,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到現在已有十年。行業發展初期,國家和地區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為行業推廣和發展提供了優質的環境,加快和推進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文章從該行業發展的現狀、行業監管體制、國家政策法規三個方面展開研究,分析研究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潛力,挖掘該行業潛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和政策落地實施提供理論支撐,同時為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發展提供依據。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政策;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33-0074-02
Abstract: The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10 years since 2009. The government had introduc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in the early stage of its development. It provided a good environment to accelerate and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gulatory system,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industry and explored the potential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gulatory system, and policies. It provided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enterprises.
Keywords: new energy vehicles; policy; social benefits; economic benefits
新能源汽車行業作為新興產業在我國產業結構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同時,該行業對保護環境、節能減排、新能源研發等方面都起到積極作用。目前,新能源汽車是采用新型能源替代傳統燃料作為汽車動力來源,并結合車輛動力控制、驅動方面的先進技術,形成新理論、新結構、新技術的汽車[1]。目前,市場上生產和銷售的新能源汽車主要包括混合動力汽車(HEV)、純電動汽車(BEV)、燃料電池汽車(FCEV)[2]等等。新能源汽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既可降低對石油的需求,又能達到節能環保以及儲存低谷電的目的。該行業的發展是我國乃至全球的戰略機遇。
目前,我國能源消耗在國民經濟產能中的占比還比較大,但單位能源消耗創造的GDP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還比較低,因此,實現節能減排的新目標任重道遠。新能源汽車行業相對于傳統汽車產業在節能環保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被賦予了更高的希望。鑒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優勢,近年來國家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的扶持政策頻出,其在研發、推廣等經費方面投入的比例越來越大。本文通過研究國內外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現狀,對目前的宏觀環境和行業監管政策進行研判分析,挖掘該行業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該行業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1 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背景分析
2017年,我國共生產新能源汽車79.4萬輛,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消費的第一大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前景廣闊。首先,該產業作為遵循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發展潮流;其次,該產業已經建立了比較全面的政策法規,全國各地給予新能源汽車生產廠家及購買者許多優惠補貼,設置了享有優先通行權的綠色車牌等;第三,在各項政策的驅動和引導下,該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大好,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越來越多。
1.1 國內外發展現狀
在國外,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最為迅速的是美國、日本和歐盟。美國針對本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方向,制定了階段性的發展目標。階段一是提高燃油經濟性,發展混合動力汽車;階段二是降低對石油的依賴程度,發展燃料電機;階段三是實現混合動力汽車的商業化,并發展燃料電池汽車。日本政府要求汽車制造企業必須達到政府規定的燃料效率指標,在這樣的政策驅動下,日本車企不斷優化車型結構提高節能技術;目前,日本的新能源汽車主要是混合動力汽車,未來看好氫燃料汽車,氫燃料汽車不排放任何污染物,被譽為終極環保車。相對于美國和日本,歐洲更加側重于溫室氣體減排戰略,通過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和提高排放標準來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3]。歐盟嚴格的碳排放標準刺激和鼓勵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目前歐盟著重發展純電動汽車。
在國內,新能源汽車經歷了2009-2018年10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量達到了298.5萬輛,本文統計了我國近8年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如圖1。但是,新能源汽車也面臨著諸多困境,充電樁數量不足、充電時間過長、續航里程不高、電池安全以及技術受限選擇范圍小等問題也急需解決。因此,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不僅需要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而是應具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的產業才能在解決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1.2 行業監管體制
新能源汽車在國家政策扶持和技術不斷創新下發展迅速,到2019年已經占據中國汽車市場的5%,但是發展背后也有一定的安全隱患。近年來,新能源汽車不斷爆出汽車自燃、電池使用壽命短、充電時間過長等各種安全問題,據統計,到2019年4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收到有關新能源汽車缺陷線索就高達427例。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強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監管。
近年來,在安全監管方面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新能源行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了排查。2016年發布的《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要求設計該產業所有企業對專項資金的使用進行自查審核并形成報告[4]。同年,《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報告中闡述了我國目前汽車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了互聯網等新科技手段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提出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2017年,《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5]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未來將從生產、使用等方面對該行業加強監管,引導其健康發展。
1.3 政策法規
2009年,《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發布,意味著將新能源汽車產業提升至戰略地位,提出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的方向。2013年,開啟了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大規模補貼,在全國39個城市、88個新能源汽車示范城市進行推廣。
2017年,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對該行業的發展以及產品技術參數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年,各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規定申請補貼的車輛必須行駛3萬公里以上;對于特殊車種的新能源客車、公交車、出租車的行駛里程須累計達到1萬公里。
2018年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新政策的過渡階段,此階段購買的新能源乘用車申領補貼是之前的0.7倍,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按0.4的標準補貼。2019年,財政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锻ㄖ分幸幎?019年的補貼標準與2018年的相比,補貼平均退坡約50%,至2020年底前退坡到底。2019年3月26 到2019年6月25是過渡時間,在此期間,符合2018年技術指標要求不符合2019年要求的,獲得標準的0.1倍補貼;符合2019年技術指標要求的按照標準0.6倍補貼。
2 新能源汽車行業社會經濟效益分析
經比對,2015至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月產量呈明顯增長趨勢,如圖2所示。同時,2016年至2018年新能源汽車每月的產量與上一年度每月產量同比增長率基本都保持在在43%以上(除2016年1月和6月),如圖3所示,優勢該行業市場的銷售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故某些月份的增長趨勢減緩,但這不影響該行業呈現出的整體增長趨勢。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新興行業,其快速發展必然帶動維修保養、節能環保、信息技術和零配件等其他產業的發展。因此,新能源汽車產業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另一驅動點,為我國經濟、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現狀、行業監管體制、政策法規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給國民經濟注入的活力,從政策、發展趨勢以及前景等方面分析研判,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壯大提供建議。通過對該產業近幾年的產量和銷量進行比對和分析,研究該行業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為該行業的發展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楊靜.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對策分析[J].時代汽車,2019(10):48-49.
[2]楊守波.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優”與“憂”[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2(04):50-54+58.
[3]王翠芳,孫備,趙鋒.新能源汽車對傳統汽車產業的影響研究[J].綠色科技,2019(12):193-194.
[4]何筱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產業關聯及生產鏈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9.
[5]田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淺析[J].科技風,2019(17):212.
[6]陸艷慧,陳慧,劉佳碩.“雙積分”政策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經濟影響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9(09):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