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一些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動力。
近年來,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國內消費的比重增加,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過剩產能大大減少,房地產庫存不斷消化,杠桿率快速上升的勢頭得到抑制。
在這個節點上,中國經濟迎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2.0版本,其核心就是高質量發展。從世界范圍的經驗以及我國的具體實踐來看,發展高質量的制造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抓手。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上只有11個經濟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分析其諸多共性,制造業的發展是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哪怕是在這些經濟體開始去工業化,制造業的就業和增加值份額都開始下降時,其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仍保持上升勢頭,顯示制造業的創新和升級仍然非常活躍。反觀那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既沒有徹底的工業化,也沒有制造業的持續發展。
其實,制造業是一個國家技術創新的源泉。制造業的部門很多,新產品層出不窮,舊產品的改進空間也很大,因此具備近乎無限的創新空間。
制造業還是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的關鍵。許多發展中國家擁有很多的資源,卻總是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陷入國際貿易分工的陷阱中不能自拔。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本國工業基礎過于薄弱,無法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
另外,由于沒有像樣的工業,許多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依賴進口提供民眾的日常消費品,一旦出現國際市場供應緊張或本國貨幣貶值的情況,國內物價就會暴漲,從而造成社會的動蕩。
目前,我國的工業化已經取得巨大成就。我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和出口產品價值均居世界首位,并且擁有世界上最齊全的工業門類和最大的產業大軍。與其他成功的經濟體一樣,在深入工業化之后,我國也進入去工業化進程。但是,去工業化僅是工業就業和增加值份額下降,并不是工業要停止增長。恰恰相反,現在正需要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制造業是強國之基,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推動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向精細化轉型升級是必由之路。像德國和日本的制造業之所以能夠長期處于世界前沿,與其數不清的“隱形冠軍”有很大關系。所謂“隱形冠軍”,就是在一個細分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且在這個領域的國際市場上擁有很大市場份額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往往只給大企業做配套,因而不為公眾所知曉,但它們是推動制造業技術進步的主力。在我國,也有許多這樣的“隱形冠軍”,每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還會更新對“隱形冠軍”的統計,這也促進了社會對中小高精尖制造業企業的認識。
其次是要做好對社會資金的引導,讓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投入到實實在在的產品創新上去。
再次是要做好科研成果的轉化和人才的培養工作,以及為制造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近年來,政府在這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減稅降費措施,切實地降低了制造業企業的成本。但是,減稅是有限度的,政府還要在其他方面想辦法。比如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增加政策的穩定性;專注于營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穩定制造業的工人隊伍,像美國等國家的“再工業化”之所以難以啟動,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國家已經沒有多少人愿意從事工業生產,我國也開始出現這樣的苗頭,因此要鼓勵大企業開辦職業技校,建立新的工人職稱體系,提升工人的社會地位。
如果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0版本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經濟結構調整的話,那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2.0版本就是要聚焦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特別是在國際形勢多變的今天,發展高質量制造業、提升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未來30年,是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成為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制造業在其中必然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