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娜
天津職業大學,天津 300410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今天我們看到精美的瓷器和繪畫等令人驚嘆、巧奪天工的藝術作品正是凝聚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大國的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并不僅是這些匠人的代名詞,工匠精神更是整個民族精神的傳承,同時體現了一個時代的氣質,當我們步入新時代之時,當全球向著“工業4.0”邁進之時,一度缺失的工匠精神成為我們必須去正視的嚴重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教育中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更是當代高職思政教師的歷史使命。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轉變是我國當前社會的真實反映,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經呈現出追求多方面、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那么供給端就要做出調整,形成與之匹配的發展方式,以此來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消費者需要高質量的產品和高品質的生活,從追求數量到質量的轉變產生了質的飛躍,工業4.0時代的到來將推動人類社會工業化大生產進行第四次革命,勢必會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所以要最終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我國發展方式的轉變必將會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這需要我們一代代中國人的努力和付出,弘揚工匠精神正契合了我們當今新時代發展的需求,這種精神將支持中國走向制造強國的宏偉目標,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持續增添動力。
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神文化,工匠精神同時也是先進的社會意識。人類社會從進入農業社會之后,除了極少數的地區還存在原始部落,人類的采集生活基本上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社會關系變得更加復雜,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開始廣泛,社會不停地發展,每個民族都以其特有的方式行事,遵守著特有的規范,保持著其獨立的特性,歷史的車輪一直在向前邁進,即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每個民族的特性仍未改變,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民族文化內在驅動潛移默化的牽引,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此外,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工匠精神作為先進的社會意識,是民族振興和發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解讀有時會存在著種種誤區,所以首先是應該使學生對工匠精神建立起客觀的、正確的認知,樹立起學生的信心,讓工匠精神的種子播種在他們的心里。
1.工匠精神的內核
“匠”字本義就是木工,亦稱“木匠”,但是到了后來,“匠”不僅是指具有專門技術的人,還蘊含創新之意。理解工匠精神,可以從“匠”字的解字的角度來思考。
“匠”中的“斤”字,表示精益求精做事態度。精益求精不僅是工匠精神的表現,而且企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精益求精、注重細節的工匠精神。“匠”中的半封閉的“口”字,表示隔絕外界紛擾,持續專注。在國內現在很多國人享受著“快餐式”的生活,凡事追求“短、平、塊”,浮躁的內心是不會培育出工匠精神的,我們急需工匠精神的回歸,真正能夠踏實做事,持續專注,做到“干一行,愛一行”。“斤”于其“口”內,安于其中而不外溢,意味著愛崗敬業。《論語》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崗能極大限度地激發人的工作熱情及創作靈感,只有熱愛自己的崗位,才能充分發揮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2.工匠精神無處不在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于聶圣哲,他培養出了一流的木工匠士,但現在的工匠精神絕不再是木工匠士的代名詞,在社會的各行各業都離不開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是堅定、踏實、敬業、精益求精的釋放,全社會都需要發揚和踐行工匠精神。
一是在企業管理中,需要牢固樹立工匠精神。沒有工匠精神,只追求一時,急功近利,不能使企業長久的發展并存續。在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這些企業的長壽秘訣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工匠精神的傳承。在這一數據中沒有找到中國,然而,現在我們可以欣慰的看到我國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企業正在茁壯成長并煥發出無限的生機,如華為、格力、吉利等企業,同時國家也為打響民族品牌,推動企業走向世界,做出了積極的舉動,比如現在國家推出了國家品牌計劃以提升企業市場影響力。
為推進海原縣職業中學信息化教學工作的進一步發展,讓計算機教師對信息化的普及研究走向深入,促進課堂教學方式的不斷創新,推進學校信息化教學資源有效應用對學校發展和學校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意義,增強工作的責任心、緊迫感和使命感,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轉變傳統的觀念,把優質的教育資源,科學的教育方法,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來,提高我校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效益,使信息化教育資源應用成為老師們的自覺行動。[1]
二是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人人都應踐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體現著一種認真負責、愛崗敬業、鍥而不舍的精神,這些精神也正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表現出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切勞動者,只要肯學肯干肯鉆研,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術,就能立足崗位成長成才,就都能在勞動中發現廣闊的天地,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展現風采、感受快樂。”各行各業的人民在自己平凡崗位上創造出的價值就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
3.工匠精神不會被取代
現代機械化大生產對傳統手工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人工智能這個當前非常熱點的話題更是讓很多人惴惴不安,擔心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的傳統工作,工匠精神不需提倡,已經過時,其實不然。
首先,不應該把工匠精神和工匠偷換概念。某些傳統行業確實會退出歷史舞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比如洋包車曾經穿梭在中國城市中的大街小巷,而現代社會汽車取代了洋包車,行業的改變會改變整個產業鏈,但不變的是工匠精神,無論是洋包車還是汽車的產業鏈都需要工匠精神。
其次,人工智能創造力是有局限性的。當AlphaGo一次次在國際棋壇上獲勝之后,這條消息讓人們誠惶誠恐,人工智能真能取代人類嗎?縱然有了這些進步,人工智能仍有諸多不足,缺乏創造力和好奇心,這兩點也正是工匠精神的延伸,未來的人工智能更應該是人類的助手,它將允許人類和計算機的協同合作來彌補雙方的缺點。
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應該是全方位的,單憑某一門課程是不可能完成的,職業院校應該在培養模式上創新,打開橫向聯通,建立起培育工匠精神的全方位育人的體系,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全方位的有序滲透。
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結合各自專業的特點,各學科都應該把工匠精神作為培育學生的著力點,通過有序滲透實現效應的最大化,使學科教師形成工匠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層面上的自覺意識,使各學科教師能夠深入挖掘、提煉本學科知識中的工匠精神科學內涵,用專業的思想、精神、方法和技術等交織融合,在專業教學中有的放矢地向學生滲透工匠精神,不僅包括學生的職業技能,還應該向職業精神、職業素養等方面的延伸,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體現了高職院校的全方位育人。
2.把工匠精神納入到校園文化的構建中,營造良好的氛圍
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這種隱性課程資源需要全校師生的培育和弘揚。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潛能和熱情。比如通過社團等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能大賽、創新大賽,舉行一些技能講堂活動和技能節活動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之間能夠互通信息,切磋技藝,同時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
評選模范標兵,樹立學習的榜樣。工匠精神的模范標兵的評選活動應該在教師和學生中分別開展,制定科學的客觀的評選規范和流程,確保公平公正。教師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言傳身教更貼近學生,同時,在學生之間開展評選活動,對于能夠選為標兵的學生學校除了給予精神獎勵,可以考慮在就業過程中優先推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3.培養學生的技術理性和實踐智慧,注重實踐育人
學生在學校學習中對于書本知識的認知只是完成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第一次飛躍,而第二次飛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必須要通過真實的實踐才能完成。
一是發揮企業實習基地在實踐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工匠精神應該抓住一條主線校企合作,與合作的企業建立實習實踐基地,不僅是為了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業務技能,而且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實際的了解企業文化及工匠精神的實際意義,真實地打動學生的內心才能在其內心形成強大的力量,轉化為自己的價值追求。
二是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承接真實工作任務。在對學生進行教學以及培訓后,可以通過接受訂單等方式承接企業中現實的工作任務,通過學生的切身實踐,使學生能夠“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工匠精神從言傳身教,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內核和文化基因,讓“工匠精神”在學生的心中形成內在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