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悅 孫蘇倩
揚州大學廣陵學院文法系,江蘇 揚州 225100
劉某與沈某系上海某大學的學生,均于2010年入學。雙方在大學二年級時建立戀愛關系。2013年,兩人感情融洽,一度產生結婚的想法,但是由于兩人均不想過早成為“墓中人”,因此決定先以結婚為目的進行試婚,約定共同生活幾年后再結婚,此后兩人進入同居生活。2014年2月,劉某與沈某決定購置婚房,兩人以131.5萬元在上海浦東新區購置了一套二手房,房產交易中心告知,因雙方非夫妻,房屋產權不可登記在兩人名下,嗣后雙方協議房屋由劉某和沈某各占50%的份額,產權登記在沈某名下。在2016年10月,雙方因感情不和分手,就房屋產權及分割事宜進行協商,但是協商未果,最終對簿公堂。法院受理后,認定該房雖然為劉某沈某準備用來結婚而購置的房屋,但是從房款來源、房貸償還情況分析,沈某關于劉某及劉父的部分出資為彩禮、學費和生活費的主張并不成立。該房屋應該認定為劉某、沈某在戀愛期間以結婚為目的而取得的共同財產。最后法院判決:系爭房屋歸沈某所有,房屋剩余貸款由沈某負責清償,沈某需支付劉某房屋折價款。
本案中,可以明顯看出男女雙方當事人是以結婚為目的而進行的同居行為,但是,根據《婚姻法》相關規定,這種同居行為并不能認定為事實婚姻,缺少法律的保護。在本案中男女雙方產生的財產糾紛法院是按照《物權法》而非《婚姻法》進行處理,法院將系爭房屋視為共同財產進行分割,其判決雖是于法有據,但其中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深入研究,尤其在“試婚”有發展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婚戀形式的趨勢當下,探析試婚中存在的法律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除此之外,本文試從法律層面談談規制“試婚”現象的建議。
試婚一詞并非法律用語,目前也沒有特定的法律規范對之進行定義,筆者綜合學界的多方觀點,認為試婚是指未婚男女以結婚為目的、帶有試驗性質的、按照夫妻生活模式進行的同居行為。試婚的構成要素可以概括總結為如下四點:1.主體雙方為未婚男女;2.主體雙方為自愿試婚,不存在脅迫等非法情形;3.雙方主體必須是以結婚為目的進行的試婚行為;4.主體雙方必須“適格”,即主體雙方均應達到結婚年紀且不存在法律上禁止結婚的情形。
“試婚”并非近年來的新興產物,早在20世紀初Ben B.Lindsey和Winwright Evans合著的《Companionate Marriage》(伴侶婚姻)一書中,Ben B.Lindsey便大力倡導青年們應當嘗試一種新的婚戀模式,那就是“試婚”,這位青少年犯罪問題專家也被認為是試婚理念的最早提出者。后來英國著名哲學家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閱讀過此書后對其中的試婚觀點十分贊同,他完全相信,試婚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并且這會帶來極大的好處。他還在1929年出版的《婚姻革命》(Marital Revolution)中向廣大青年倡導試婚。由此,試婚這一理念慢慢在歐美流傳開來。但追溯歷史,其實試婚的風俗在世界上許多民族都存在過,我國早在唐朝時便有了試婚的理念。從出土的敦煌文中便可得知唐人有試婚的風俗,只是與現如今的“試婚”不同的是,唐朝青年男女若要試婚必須簽訂《優先婚前同居書》,且必須謹守男女大防不可逾矩。
當下的“試婚”理念也不是在近些年才傳入中國的,在我國的五四運動時期,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根據地,先進思潮的匯集地,其中的一些著名學者如周作人、胡適等便曾經向國人提出過試婚這一婚戀模式,然而在當時連自由平等人權都尚未弄明白的大眾看來,這實在是不可理喻,因而最終也就不了了之了。
根據問卷網相關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的結婚率明顯上升,很多85后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便選擇了結婚。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90后大學生們既不想受到婚姻的束縛,過早成為“墓中人”從而影響到學業,又想要證明愛情,因此他們選擇了“試婚”。根據筆者對總計1097名大學生的調查,正在“試婚”和準備“試婚”的大學生所占比例為19.9%,并且18.8%的學生對“試婚”秉持贊同的態度,這些數據都表明“試婚”日趨流行。那么,為何在今時今日的中國,試婚這一理念尤其是在青年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之中又變得如此炙手可熱呢?筆者經過問卷調查初步得出結論,主要可以歸結為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類。
由于西方性自由思潮的影響,人們的婚戀觀念由統一轉變為日趨分離,青年們更愿意用“試婚”檢驗愛情忠貞。直至今日,中國的經濟與科技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這些因素都成為了試婚現象盛行的助推器。再者,隨著時代發展、婚姻家庭觀念逐漸改變,社會對婚前性行為的控制功能減弱,青年大學生受西方享樂主義的影響,心理上追求新事物。
青年大學生作為我國的年輕一代,又處在思潮開放的大學校園中,對于婚戀有自己的想法。他們一方面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另一方面又向往得到幸福的婚姻。試婚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讓他們避免成為“墓中人”、擺脫婚姻束縛的有效可行的方法,而且試婚能夠使當事人最大限度了解對方,檢驗其愛情中是否摻雜水分,提高了大學生獲得幸?;橐龅膸茁?。
筆者進行調研的對象多屬于95后的年輕一代大學生,他們更加注重自我意識人格的建立,在看待試婚的問題上更為開放,也更能接受與傳統婚姻觀念相悖的試婚理念。研究數據顯示有67.9%的學生認為“可以接受”試婚,7.1%和13.7%的學生對試婚表示“很贊同”和“比較贊同”,僅有11.3%的學生表示“非常反對”。對于身邊是否有試婚現象,8.2%的同學選擇了“有”,這表明青年大學生對待試婚的態度非常寬容。
在調研中,筆者查閱資料發現當前我國現今立法中未有明確規制試婚的法律條文,在實務中試婚被視作普通的未婚同居處理。立法規范對試婚的缺席,讓正在試婚中的青年大學生產生了許多法律問題。
試婚雙方當事人以結婚為目的帶有實驗性質的、按照夫妻生活模式進行的同居行為。但試婚不能等同于真正的婚姻關系,這段關系不為婚姻法所承認,也不會產生婚姻法中夫妻雙方之間的權利與義務。是以,試婚當事人之間并不會發生真實婚姻關系產的的合法夫妻間的人身關系。
試婚雙方之間的人身關系的確定,是解決試婚雙方人身損害問題的重要前提。試婚僅僅是試驗婚姻,而非法律意義上真正的婚姻,因此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保護。在試婚期間產生的虐待、家庭暴力、遺棄等行為,不能基于《婚姻法》直接主張賠償,只能按照一般侵權行為進行處理,人民法院對該類訴訟應當予以受理。但是刑法中成立故意傷害罪需要構成輕傷的法定要件,對于沒有構成輕傷的情況并沒有具體條款解決,同時對于試婚期間對當事人的精神暴力也沒有具體規定。
筆者認為在試婚期間一方因受到另一方不足輕傷的暴力虐待或者情感上的精神傷害而向其請求損害賠償的,法院也應當予以支持,維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在試婚雙方當事人發生糾紛時,盡管雙方并非是《婚姻法》規定的合法配偶,不受其法律規定的保護,其他相關法律仍然要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或保證其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彌補。
財產關系是試婚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最容易產生糾紛的內容。筆者認為試婚者之間的財產關系問題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試婚期間取得財產的分配問題,一類是試婚期間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
1.試婚期間的財產分配
雙方當事人試婚期間的財產從時間上講可分為以下兩類,一為試婚前取得的財產收入。試婚前雙方的財產收入仍歸屬各方,不與試婚對象產生關聯,但若雙方互有約定或協議。二是試婚期間獲得的財產。這部分又分為同居雙方分別購買的財產和一方送給另一方的財物,在實踐中試婚期間贈送的財物的歸屬并沒有明確法律依據,在不同地區審理的依據不同,判決也各不相同。試婚不屬于我國現有法律體制下規定的會產生共同財產制的情形,因此試婚期間取得的財產分配不能以《民法通則》第78條為法律依據,在實踐中多以意思自治為主,充分尊重公民的契約自由。若雙方試婚失敗,就必然會產生財產糾紛,這時就需要按照雙方試婚前簽訂或約定的財產協議解決;在沒有協議又不能達成雙方一致意見時就需要按照相關的法律規范來規制雙方同居期間產生的財產關系,例如:《物權法》《民法通則》等。
同時,筆者認為試婚并非真實婚姻,因此在試婚期間,雙方個人財產并不會轉為共同財產。一方未經過另一方的同意擅自動用另一方的財產,司法實踐中多認為是無權處分行為,若無另一方同意或追認,該行為無效。所能動用的財物應當原物返還,若不能返還,應當折合成人民幣等值補償給對方。
在處理試婚雙方當事人解除同居關系時的財產分配問題時,除了維護當事人的正當合法權益,還應當維護處于弱勢的婦女、兒童、老人、善意當事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依據實際情況,妥善分配雙方財產。
2.試婚期間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
試婚雙方當事人的債權債務問題與合法配偶夫妻之間的債權債務問題不同,雙方要區分開來。實踐中沒有規定試婚中存在的債權債務關系的專門法律,少有的規定還是由婚姻法司法解釋中無效婚姻或被撤銷的婚姻轉化而來的。對于試婚中存在的債權債務的區分則可以說無具體法律可依。
在實踐中,解決試婚中存在的債權債務關系大多依照《債權法》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試婚期間若一方有確實證據證明是為共同生活或者為照顧另一方及其家庭成員所負債務是共同債務,其他的認定為個人債務,欠債一方當事人應當以其個人財產單獨進行償還。假如試婚成功,試婚期間的共同債務將轉化為婚后雙方共同的債務,一起償還;假如試婚失敗,另一方當事人有證據證明該債務為共同債務的,應當由雙方一起償還,對債權人承擔連帶清償的責任,多承擔償還責任一方可向另一方進行內部追償。
對于試婚雙方當事人之間債權債務的認定,筆者認為在實踐中應當注重維護當事人個人的財產權益,盡量避免一方以同居為借口侵犯另一方當事人的個人財產。但在處理試婚雙方的債權債務問題時也要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則,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試婚失敗分割財產時若一方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可適當多分;在試婚時,一方自愿贈送給對方的財物可比照贈與關系處理。
法律對試婚中存在的區分雙方債權債務無法可依現象的規制雖有所涉及,但距離系形成體系化的法律規范還難以企及。我國應該盡快制定關于試婚期間財產關系的法律,更加規范地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在1097名調查者中約有79.21%的大學生表示不會在試婚期間考慮生育問題,10.2%的大學生則表示愿意在試婚期間產育,這個數據表明了在當今選擇“試婚”的大學生群體中,非婚生子女逐漸成為一個問題。我國最新修訂的《婚姻法》提出了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權利,不得受到任何人的歧視和危害,但是,在實際中,非婚生子女在生活中仍然會受到特殊不公正的待遇。
在《婚姻法》以及相關法規中,雖然強調保護對非婚生子女的保護,但是仍然以“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字眼加以區分,這在無形中是加深了人們對于非婚生子女的歧視。在國外,有不少國家在法律上取消了“婚生子女”的說法,換之以是否為“親生子女”來判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權關系。我國可以向德國、美國等一些國家學習,取消“婚生子女”的劃分而以“親生子女”來界定,概念上的統一有助于對非婚生子女的保護。
再則,倘若試婚失敗,那么非婚生子女的處境也是十分尷尬的,我國的《婚姻法》、《繼承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都不是專門針對非婚生子女設立的,難以全面解決非婚生子女所遇到的問題,例如,非婚生子女的撫養問題?!痘橐龇ā返?5條提出,不能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母,應負擔非婚生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到其能夠獨立生活。法律僅僅保障了非婚生子女在能夠獨立生活前的生活費和教育費,但是忽視了非婚生子女受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在實踐中,父母教育和陪伴的缺位將會對非婚生子女的未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在這方面筆者認為我國可以借鑒英國的“教區撫養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我國的“社區”,建立“社區撫養管理制度”,充分保障非婚生子女的利益。
作為一個介于真正婚姻關系和一般同居關系之間的新興法學概念,“試婚”越來越受到青年大學生們的青睞,但近幾年來此類同居關系的糾紛涉訴率也在逐年上升。由于法律并未對“試婚”給予足夠的關注并納入調整的視野,在司法實踐中也產生了諸多問題,因而我們必須正視“試婚”這一社會現象,而不是回避或者簡單地提供個別問題的解決途徑,針對其中產生的一些問題,我們可以適當的借鑒一些西方國家的經驗,如美國的“同居伴侶關系法令”等,以及國內外學者的進步思想,并結合司法實踐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相關法律制度,同時這也是對我國《婚姻法》的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