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勉 李安林 王 嬌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400067
學界關于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存在爭議。于穎認為:“第三方支付模式是指遠程消費者合同中的雙方當事人選擇第三方支付的方式,付款方將合同約定的價金存入第三方賬戶,待收款方按約定履行義務完畢時,付款方指示第三方向其支付價金的付款方式”。帥青紅、夏軍飛認為:“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備信譽保障的獨立支付機構,通過和銀行合作,為用戶提供與銀行支付結算對接的交易平臺的一種支付模式”。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的概念容易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概念混淆,第三方支付是一種支付模式,而第三方支付機構僅僅是指支付機構。本文采用學者李麗莎的觀點,即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機構利用自己的平臺,向電子商務交易中的當事人提供小額的資金劃撥服務,用以滿足其收付款需要的一種新型支付模式。
第一,交易便捷,效率高。相較于傳統的銀行卡支付,第三方支付操作程序簡便,付款方可綁定多個銀行卡,且不需要安裝銀行的認證軟件。
第二,交易相對安全。第三方支付機構承擔信用中介的角色,增強交易雙方對網絡交易的信任。付款方可以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及時查詢交易記錄,為可能發生的糾紛保留證據,避免了舉證難的困境。
第三,技術依賴性大。第三方支付依賴于技術的發展,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技術越完善,其在資金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風險的防范能力就越強。
第三方支付中的消費者有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機構組織,但是法人及其他組織是否屬于本文研究的消費者,還需要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保護的消費者是“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自然人,其明顯屬于相對弱勢的一方。法人及其他組織基于其成立的目的,其消費目的大多用于生產或經營,很明顯不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保護的用于“生活消費”的目的。但是在“金融+互聯網”的經濟環境中,很難區分接受金融服務的消費者是用于生活消費還是生產經營,并且法人及其他組織也可能在金融交易中處于弱勢地位。因此,第三方支付中的消費者只要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等,處于弱勢地位,無論是用于生產經營還是日常生活消費,都應該屬于本文所討論的消費者。
《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規定了支付機構須承擔消費者隱私保護的義務,但是并未對違反這一義務的規定法律后果,對于消費者權益保護在法律上支撐不足。消費者在注冊第三方支付的賬戶時,通常被要求錄入準確、真實的個人身份信息,并可能在一些服務或交易中被要求展示消費者的真實個人信息,這就容易產生個人信息泄漏的風險,甚至有第三方支付平臺出于利益的驅使而出售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這些行為都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信息權和隱私權。
備付金制度在保護消費者和商家不受欺詐、交易效率的提高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消費者將備付金轉移至第三方支付機構時,隨之也產生了消費者資金安全問題。若在資金轉移過程中,資金被盜,應該由誰承擔責任;在轉移至第三方支付機構后,資金安全風險由誰承擔,都需要法律進一步明確。實踐中,主要的資金安全問題就是賬號、密碼等泄露后資金被轉移的問題。第三方支付的賬號和密碼作為識別消費者身份的重要形式,應作妥善保管,但不排除有通過病毒、木馬等方式獲得賬號、密碼而盜走資金。此時,大多數第三方支付機構采取由消費者自行承擔損失的規定,此規定明顯不合理。
目前,關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市場準入已有明確且嚴格的規定,但是對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市場退出卻規定較少,特別是在退出時對于消費者權利保護方面,僅在《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中提及平臺在退出行業時應提交客戶合法權益保障方案,包括客戶知情權,隱私權、選擇權的保護措施,但并未給出詳細具體的實施步驟和解決措施。若事后的消費者權利保障不到位,支付平臺注銷賬戶后,將會給消費者的權益糾紛解決帶來困難,甚至擾亂市場秩序。
首先,第三方支付平臺收集用戶信息時也應當遵守合法、正當的原則。明確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被收集者同意。若第三方支付平臺違反上述原則,被收集者有權要求第三方支付平臺采取措施予以刪除或更正,并賠償被收集者的損失。其次,明確第三方支付中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出現安全問題時的責任歸屬問題,對于消費者與第三方支付平臺而言,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消費者要根據《侵權責任法》和《網絡安全法》相關的舉證規則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是較困難的,因此應當在第三方支付專門的規定中適當傾斜保護消費者,明確舉證責任倒置,并完善消費者的法律救濟途徑。
在保護消費者資金安全方面,首先就要求第三方支付平臺加強自身系統網絡防控風險,為消費者提供支付安全程序。其次,第三方支付平臺與消費者應在支付協議中對于資金安全的風險進行界定,但不能違背法律的規定。備付金放至第三方支付平臺賬戶是為了保證交易的安全,此時第三方支付平臺承擔保管義務,若資金此時發生風險,應由第三方支付平臺承擔,若在轉移過程中發生風險,則根據雙方的過錯進行責任的劃分。
從風險防范和市場穩定的角度出發,第三方支付機構在退出市場時應遵循一定的退出規則。對于第三方支付平臺在市場退出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對消費者權利的保護。一是嚴格按照《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的做好客戶合法權益保障方案,應提前通知消費者相關退出事宜。二是明確客戶備付金退還流程,出具相應的退還證明文件。三是在市場退出之前,應解決好與客戶的糾紛,或者提出糾紛解決方案,避免第三方支付平臺以無法人資格逃避債務等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