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玲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網絡科技蓬勃發展,作為時代的新興產物,網絡購物這一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盡管網絡購物具有交易便捷、成本低等很多優勢,但網絡購物的出現也給消費者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其中最突出的莫過于網購過程中發生的隱私泄露問題,因此,如何界定和保護網購過程中消費者的隱私權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的3.15晚會讓我們對消費者隱私信息被收集有了更深的了解,主持人讓現場的觀眾連接了電視臺免費提供的WIFI后,任意打開手機上的消費軟件后,不一會兒現場觀眾的手機上的消費記錄就全部被收集了,包括電話、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銀行卡號等等。這不禁讓人感到惶恐,網絡科技讓我們的隱私無時不刻不面臨著被侵犯的風險。消費者進行網上購物時,必須要在網站上進行注冊,就不得不填寫一些個人資料。物流企業也必然會收集消費者的一些隱私信息,一些物流公司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沒有妥善保管導致的消費者信息被泄露的情況也并不少見。
經常網上購物的人往往都有過這種經歷,在購買一種商品后不久,電子郵件里會充斥著關于類似商品的信息,手機也會不時收到商家促銷或折扣之類的短信。[1]網絡服務商私底下會通過“cookies”軟件來追蹤消費者的一舉一動,通過這些信息推測出用戶的個人喜好及上網習慣,向消費者有針對性的發送廣告,超出范圍使用消費者的隱私信息;一些商家還會因為消費者給了差評或者遭到消費者投訴后將所掌握的消費者信息惡意披露在網上,對消費者進行人身攻擊、惡意撥打騷擾電話等來侵害消費者的隱私權,有些比較偏激的商家甚至會通過家庭住址找到消費者,對消費者進行辱罵、毆打等等。
目前市場上大量存在著買賣個人信息的情況,2015年的3.15晚會上就曝光了多家公司存在著買賣個人信息的行為;商家之間也會交換彼此所掌握的消費者個人信息,以期能實現“信息共享”。當前社會上發生的大量電信詐騙案件與信息買賣不無關系。個人信息泄露后被非法倒賣,為詐騙分子的犯罪行為提供了更多“獵物”,信息的非法買賣給公民個人、國家都帶來了難以估計的損害。
網絡的出現和普及為隱私權的保護提出了新的課題,然而我國的法律卻沒有及時做出相應的規定,這使得消費者不能傾心所欲地在網絡這個大環境下行使自己的權利。[2]我國在網絡購物中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立法方面存在著很多不足,法律法規不完善表現的最為突出。保護隱私權的法律散見于各個部門法,但在具體的網絡領域,并沒有相關法律對網購中消費者的隱私權進行保護,所以網購領域發生的很多糾紛都存在無法可依的情況。傳統隱私權與電子商務領域消費者的隱私權之間存在諸多差異,不能直接參考適用,消費者隱私權保護上出現真空的漏洞,特殊領域和特殊群體的隱私權得不到有效保護。[3]
我國對于互聯網的管理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機關,強調政府對網絡的引導、監督和管制,但是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是難以想象的。網絡違法成本低,網上違法信息容易修改,有些甚至在問題發生后,商店隨著消失,網店網頁打不開,在線交易信息丟失,監管部門難以及時有效的調查[4]而且監管的直接責任主體不明確,沒有明確的監管機構,因為互聯網金融行業并不同于傳統金融行業,分業經營的監管方式已經不能適用于網絡購物,且我國目前大部分的網絡經營者并沒有在工商部門進行注冊登記,經營者準入標準很低甚至沒有準入機制,使得消費者隱私權受侵犯的現象十分常見。
在網絡時代,注冊任何一個APP,打開任何一個軟件時都會被要求勾選我同意或者允許讀取聯系方式或地址等選項后才可以接著使用,這時候大部分人壓根就沒有好好閱讀就直接選了同意,莫名其妙的出賣了自己的隱私;大多數消費者在收到快遞時,直接把帶有個人信息的外包裝直接扔在快遞站或者不涂抹、不撕毀就直接扔掉,進而泄露了自己的個人信息。且消費者在隱私權受到侵犯時,如接到商家的促銷電話、短信等,大多數人都是持一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是“自認倒霉”的態度來對待自己隱私信息被商家利用的情況,很少會主動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正當權利。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消費者隱私權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不強。
適當的立法確實能夠促進網絡交易的發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然而太多的立法干預并不科學,會打擊買賣雙方的積極性,進而會阻礙網絡交易的發展。從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單純的對網購中消費者的隱私權進行立法是不科學的,對現有的保護普通消費者的法律中不適用網絡購物的方面,可以通過修訂現有法律,出臺司法解釋等方法來實現。比如: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專門增加一章對網絡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進而在其中規定網購消費者的隱私權,并細化消費者的隱私權,對于隱私適用的保護范圍,保護標準及相關的處罰措施作出明確規定。在制定民法典時,在民法這樣的一般法中對網絡交易中消費者的隱私權做出統一的規定,再配合相關領域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消費者隱私保護立法體系。
對網購中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單純靠立法是遠遠不夠的,法律具有滯后性,所以行政機關的監管至關重要。但現實生活中因權力過于分散導致工商局、稅務局、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等機關和組織之間互相扯皮、推諉現象比較突出。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確網購消費者隱私保護的監管機構,建立便捷的網上維權通道。對于網絡交易市場的準入制度,要從源頭抓起,建立完善的網絡交易市場準入體系,對于從事網絡交易活動的經營者進行統一業務注冊,對經營者的條件進行嚴格審查。并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對經營者、第三方平臺等定期進行監督管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對于網絡消費者個人來說,首先要加強隱私權保護意識,不可輕意填寫自己的隱私信息,不輕易泄露個人信息。網購時選擇口碑較好、信譽度高的商家進行交易;取快遞時對于個人信息部分要妥善處理;在進行網上沖浪后要及時清理垃圾、cookies等。盡量不要用公共電腦進行網絡購物,不要隨便連接不安全的WIFI;所有支付一定使用安全密碼或者指紋等。如果發現自己的信息未經允許泄露或被商家非法使用,要充分重視起來,積極維權,盡可能通過有關途徑或者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網購中消費者的隱私權與傳統的隱私權相比有其特有的特點,如果僅僅將其作為普通的傳統隱私權加以保護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需要。因此,我國有必要在現階段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現狀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消費者隱私權保護體系,進而促進我國網絡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