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龍
(甘肅省通渭縣第三中學,甘肅 通渭 743300)
真實性語言材料在英語教學中的使用是多年來該領域專家和教學專業人士一直在討論和探究的話題。有一部分教師傾向于在語言教學中使用真實性語言材料,但由于缺乏選擇適當材料的技巧,對如何利用這些材料感到迷惑,最終只能避免使用這些材料;還有一些經驗不足的教師在使用一些真實性語言材料后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便認為還是遵守既定的課程教材、資料及手冊會更順心、更省時。然而,語言學習者需要接觸語言,與該語言相關的真實性材料正是該語言最實際的載體。因此,真實性語言材料才是最有益的教學輔助材料。本文對真實性語言材料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討。
真實性材料(Authentic material)的使用源于20 世紀70 年代的交際語言教學(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并在后來的語言教學中得到了積極的提倡。但研究者們對其定義的側重點理解不同,導致對真實性材料的定義仍然存在很多爭議。
本文中提到的是“真實性語言材料”,并將其定義為:基于語言使用者的文化和社會背景所用材料來交流信息、表達情感的語言材料。
真實性語言材料為語言學習者提供真實且自然的語言環境,使得學習者更接近于目標語言文化,能更真實地使用所學語言,這是非真實性語言材料所不能比擬的。
通俗來講,傳統教材就是一種連接各項教學活動和教學環節的媒介。按教材的呈現形式可將其分為兩大類:教科書和教學輔助資料。與真實性語言材料相比,傳統教材中的材料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兩個方面存在欠缺。
首先,在語言能力方面,教材中所選用的材料與日常考試掛鉤,因過度地注重了對考試內容的編排而忽略了語言的實際應用,相對扼殺了語言的交際功能,脫離了真實的語言環境。也就是說這種缺乏真實性的語言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語言學習者合理學習語言的途徑。其次,教材中的材料在提高學生語用能力方面也有不足。通常情況下,教材中所選的材料編排都存在著固定化和模板化特點,很少考慮到語言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然而,真實語言環境中的語言交流是根據說話者的身份、地位、聽者的反應以及周圍的環境等各種因素即興發生的,這種語言交流過程必定充滿了復雜性、多變性和不可預見性,而不會像教材中的那樣死板、整體和便于效仿。也就是說,傳統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習者語用能力的提升。
著名語言學家Littlewood 認為,那些能夠有效地處理交際情景并準確地傳達交流信息的語言學習者才是最有效的學習者,而并非那些復制簡單語言規則和結構的學習者。因此,真實性語言材料可以使學習者處于真實的語言交流環境中,能做到有效練習,從而學會對語言的真正運用和交流。例如,在學生參加的各種聽力考試中,命題者選用的聽力材料通常是為了編排教材的考試內容而專門設計的簡化材料,誦讀者誦讀這種材料時往往語速較慢,發音規范。在這種簡化材料的“指揮”下,學生們往往只針對這種材料進行模式化練習,忽略了語言的交際性和多元化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學生聽說水平及交際能力的停滯。
在英語教學中,課堂的語言學習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尤其是在把英語作為一門外語教學的環境中,學生極少去接觸真實性語言材料,這會使得他們在面對真實語境時顯得無所適從。這樣一來,英語課堂教學與實際語言環境之間的差異便顯得非常突出,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語音、語法、詞匯等方面,還體現在語言交流場景方面,而真實性語言材料可以縮小這種差異。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接觸到真實性、多樣化的語言材料,就會使得他們在處于真正的語言交流場景中時,不太容易因為聽到“方言式英語”或遇到“異常”場景而感到緊張和不知所措。
在多年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會發現課堂學習內容與學生進行表達、交流的實際情況越接近,他們的學習興趣就越容易被激發,這是因為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進行表達和參與交流。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所使用的根據語法規則及應試內容而編排的傳統教材往往脫離了現實生活,缺乏趣味性,無法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因而,真實性語言材料的使用將成為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之一。真實性語言材料直接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拉近了學生與目標語言之間的距離,能使他們在一個更生動、更自然的氛圍中有效地學習語言。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使用真實性語言材料的好處在于:它無處不在,這使得師生們很容易隨時隨地找到它,而且方便了學生在自己的時間里練習英語。對學生來說,真實性語言材料不僅限于報紙和雜志上的文章,其他諸如歌曲、電視節目、電影、廣播、博客、傳單、菜單等任何用英語書寫的東西都可能成為真實性語言材料。這樣,英語教師便可將真實性語言材料引入課堂,讓學生了解真實世界中所說所寫所用的英語。利用真實性語言材料的這一特點來教授英語,可以使學生的英語學習更高效、更便捷、更省時。
具體來講,教師可根據真實性語言材料的呈現形式將其大致分為兩類:書面材料和視聽材料。
書面材料指以目標語言為基礎的有關真實生活的信件、報紙或雜志上的文章、公告、廣告、產品說明書、地圖、求職與招聘信息、食譜、菜單、旅游手冊、電子郵件等。視聽材料則指使用目標語言制作而成的電影、廣播或電視節目、歌曲CD 及視頻材料等。另外,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多媒體教學的廣泛普及,真實性語言材料的來源也在逐漸擴展,涵蓋了部分教學資源網站和互動交流平臺。
一直以來,國內外學者對如何在教學中選擇真實性語言材料這一論題,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喬·麥克多諾與克里斯托夫·肖曾提出過四項選材原則,即個人化、個性化、本土化和現代化。個人化是指材料與學習者的興趣、專業、教育或職業需求密切相關;個性化是指材料應滿足個體學習者和班級成員的學習風格;本土化是指要考慮世界各地英語教學和學習的不同需求;現代化是指要避免過時的、誤導的和錯誤的內容。毋庸置疑,若要從龐大的教學資源中選取材料,就必須秉承一定的原則。筆者認為,最符合我們目前英語教學實際的對真實性語言材料的選擇標準是:材料要具備真實性、多樣性、相關性和趣味性。
在這些選擇標準中,趣味性最重要。大家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此話不無道理,因為每個人的學習興趣是需要經過后天培養和發展的,并非是與生俱來的。尤其是在看似枯燥的高中英語學習中,學生若缺乏學習興趣就容易沒有學習動機,沒有學習動機就可能沒有學習成效。因此,在選用真實性語言材料時,教師應該盡量選用一些極具趣味性的材料來刺激和吸引學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同時,這也有助于培養他們閱讀英語的興趣,進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除此之外,不同區域的經費、技術及教學環境的差異會導致教師可以得到和利用的真實性語言材料不同。所以,真實性語言材料的選擇和使用要與當地教學的實際情況相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