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暉
寧波市人民檢察院,浙江 寧波 315016
民事行政(下簡稱為民行)檢察工作涉及到民事、刑事、行政三大訴訟中的兩大訴訟,工作范圍廣闊,大有可為。“四大檢察”①全面協調充分發展,必然要大力加強與開拓創新民行檢察工作。毋庸諱言,與民事行政行檢察工作的需要和前景相比,檢察機關現在的民事行政行檢察工作,還存在著諸多不足,需要我們科學研究掌握司法規律,來進行不斷改革、發展、創新與完善。民行檢察改革是深化檢察改革的有效而重要的抓手。我們要本著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工作責任心與使命感、緊迫感,緊緊抓住當前有利時機,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規律,創造性地運用社會主義司法規律,積極出點子、想辦法、謀發展,把握科學發展機遇,深化民行檢察改革、創新民行檢察工作,切實把民行檢察工作推上新臺階、新層次、新水平。在此,筆者擬在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全位多元”的民行檢察理論,并對該檢察監督模式下深化民行檢察改革的若干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與研究。
根據1999年版縮印本《辭海》的解釋,規律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具有普遍性、重復性等特點。司法規律是一種關于司法活動的社會規律。②一般而言,司法規律是指在司法活動過程中司法各要素③之間的本質聯系和司法活動的必然趨勢。是主觀符合客觀,并能動作用于客觀的一項過程。在實施依法治國的方略下,我國社會主義司法長期的、豐富的實踐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規律,同時我國的司法又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規律。簡而言之,就是中國的司法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根據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規律、按照中國自己的路線、方針、思路來辦、要適應中國的具體國情、特點、要秉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規律在中國特色司法認識和利用其規律的基礎上以中國特色司法這一自洽的方式進行活動,并通過這種自洽的活動,不斷豐富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規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為其哲學指引與價值認知尺度,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為其歷史發展尺度,并以兩個尺度的和諧、互動、契合為歸依。
筆者認為,司法規律的特征可分為自然特征與社會特征。司法規律的自然特征,是指當代司法規律本身所具有的一些普世性的特性,是不同社會形態、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生產力水平等條件下,實施依法治理的社會管理方式時,司法所要求和具備的特征。司法規律的社會特征,則與司法規律所依存的該社會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緊密關聯,并受這些因素所決定,其中富有社會形態、意識形態、生產力水平等社會性指征的體現。
1.司法規律的自然特征
司法規律既然是一種規律性的存在,有其自然的屬性。這是司法本身與生俱來、本自具足的一種特點。
(1)法治。社會管理模式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神治、人治、德治、法治等等。法治是當今諸多國家所選用的一種社會管理模式。法治是社會司法發展過程、發展階段的必經途徑與必然要求。實施法治,要求有完善的立法、司法體系,包括不斷制定、發展、完善的法律;相互配套、各司其職、且依職責互動的立法、司法機構;有著共同理念與職業素養的法律從業人員;與此相適應及對此加以保障的社會運作條件。
(2)制衡。社會管理是一種權力,司法權是一種社會管理權力。為防止權力的過度擴張與運用不當,在制度設計時要求對此進行制衡性、衡平性的設計。經過這種設計與設計的付諸實施,在司法過程中有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相互配合的主體機構、部門等,從而以權力來制約權力,達到各種權利良性運作、互動的狀態,防止某一種司法權力的膨脹與濫用。
(3)中平。中平是司法理想的組成部分。中有中立、居中、規矩之義;平有公平、衡平、平等之義。中和、和諧、平等、公平是司法的追求。
2.司法規律的社會特征
司法規律作為社會規律的一種,必然有其社會屬性,不同社會形態下的司法規律有其各自獨特的社會屬性。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社會屬性,是帶有該社會的社會形態、意識形態、生產力水平等“印痕”的。
(1)司法規律的社會屬性由以下幾個方面決定:一是社會經濟基礎。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基礎決定著這個社會的社會規律,司法規律作為該社會中的有關司法活動的社會規律也必然受其所決定。二是社會上層建筑。大而言之,該社會的國體、政體、社會制度;小而言之,具體的社會運行機制,這些因素均對司法規律產生決定作用。三是哲學觀念。包括世界觀、價值觀、認識論、方法論等。這些不同社會所不同的哲學觀念,對司法規律的形成、確立起著指導、指引、評價等作用。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規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規律除了具有的司法規律的自然特征外,還有其鮮明的社會特征。其中包括:
人民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為人民服務,要求做到司法為民,具有鮮明的人民性。是民有、民用、民享的司法;是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司法。以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的統一為歸依;以人民滿意不滿意、贊同不贊同、高興不高興為檢驗;以社會的科學發展、和諧進步為目標,以民本、民生、穩定、有序為落腳點。杜絕借司法職業化、專業化之名,搞司法神秘化、專擅化。
階級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在黨的領導與人大監督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優越性,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體制的長處與特色,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相互監督,形成社會主義司法的合力,體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優越性,齊心協力化解社會矛盾,創新社會管理,公正廉潔執法。并通過有序改革,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確立社會主義的司法價值觀;確立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良心司法觀念。④
生產力屬性。社會生產力包括多種多樣的因素,既包括生產要素,也包括服務要素、管理要素。有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論發現,那就是大生產力觀和精神生產力理論。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曾指出,隨著人類生產勞動的社會分工的發展,生產的某種新的方式和生產的某種對象就會產生。⑤“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⑥司法屬于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的服務要素、管理要素,故也是社會生產力的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司法是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軟實力,是社會主義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司法服從服務于我們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和大局,促進經濟社會科學和諧發展。社會主義司法是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而工作的一種自覺的力量,關注“民生”,促進發展,維護穩定。
改革,就是要使事物更趨合理,更符合規律。民行檢察改革也是如此。我國檢察體制是社會主義司法體制的一部分。在檢察改革中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規律。通過改革,更加合理地配置司法資源,發揮資源配置的最大效能,提供黨和人民滿意的法治產品,形成社會主義法治合力,充分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司法的生產力。同時,檢察改革的活生生的實踐又可以不斷豐富、完善、發展社會主義司法規律。民行檢察改革是檢察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何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規律,做好民行檢察改革,探索民行檢察改革的新的著力點,是擺在當前民行檢察改革工作中的一項極具價值的課題。民行檢察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內容是開展民事、行政訴訟監督工作。如何進一步加強民事、行政訴訟監督,探索新的改革著力點,開拓民行工作的新的發力點,是深化民行檢察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此,筆者提出深化民事行政檢察改革的“全位多元”監督構想。
1.法律依據
我國憲法第134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我國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分別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這些宏觀地規定了檢察機關對民事、行政訴訟的整個訴訟均有權進行監督,這也是筆者提出“全位多元監督”的基本依據。
2.內涵
民行檢察的“全位多元”監督,是指對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整個過程所作出的各項生效裁判⑦、決定等予以監督。“全位”,即針對民事、行政訴訟中全部的裁判、決定,展開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監督。就種類而言,在監督的對象上,既包括對生效判決的監督、也包括對各類生效裁定的監督,還包括對調解、決定等的監督。在監督的時段上,既包括對終局結果的監督,也包括對運行程序中所出現的違法狀態的監督。在監督的范圍上,既包括對狹義的審理⑧的監督,也包括對執行活動的監督。“多元”,即采用多種檢察監督方式。既有抗訴,又有檢察建議,還有檢察意見。根據不同情況,采用不同方式以達到最好的監督效果。
1.事后性。民行檢察監督雖然是對整個民事、行政訴訟活動進行監督,但這種監督是對已經出現、產生的違法狀況等予以監督,具有事后性。
2.全面性。既對狹義的審理進行監督,又對包括執行活動的廣義的審理進行監督。既對生效判決進行監督,又對各種生效裁定、決定進行監督,還包括對符合一定條件的生效調解進行監督。
3.多樣性。采取多種多樣的監督方式。從種類上看可以采用抗訴、檢察建議、檢察意見;從形式上看:除了書面形式外,還可以采用口頭而記錄在案的方式。⑨
4.法定性。監督必須按照法律規定,依法進行。遇有法律、司法解釋等對有些監督工作規定不明確或不一致時,應積極建議完善相關規定,在規定層面上明確后,按照規定來展開監督。
5.有序性。檢察監督是一種有序的監督,是對被監督的權力合法履行的一種監督和保障,而不是越俎代庖。
6.全程性。檢察監督貫穿整個訴訟過程中。對整個訴訟過程中的裁判、決定內容予以監督。
“全位多元監督”模式能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的特點,充分發揮我國憲法規定的檢察職能,應于國體、合于政體。有利于強化司法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檢察產品。通過相互配合、相互監督,有效形成司法合力。能充分解放、發揮社會主義司法的社會生產力。相對于該模式構筑的宏大的民行檢察工作職能與要求來說,目前民行檢察的工作體制、機制及民行檢察機構設置等方面存在諸多的不足。與該模式要求相適應,民行檢察改革至少有以下三大塊工作可做:
1.工作內容方面的改革
深化民行檢察改革涉及到合理配置民行檢察權的問題。民行檢察權的合理配置要從檢察機關民行檢察部門設置的本意、從檢察職能的屬性、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全局、從憲法、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職權、從最大限度地發揮憲法、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的職能、從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等多個方面、多個層次來加以考察,該擴充的權能要擴充、該整合的要整合、該切實履行起來的職能要在實踐中切實履行,從而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檢察監督工作。在監督內容上,除了對生效的判決、裁定提出抗訴和提出檢察建議外,要探索建立對生效的調解案件的監督工作機制。探索建立對法院審理過程中間所作出的裁定⑩、決定監督的工作機制。完善對法院民事案件執行活動的檢察監督。在監督方法上除了提出抗訴、檢察建議以外,還要積極探索使用檢察意見、檢察調處等方式。在監督著眼點上,既要重視對實體問題處理的監督,又要重視對程序問題處理的監督,還要重視對可能出現的工作人員在辦事、辦案過程中違法違紀問題的監督。在監督范圍上,既要重視對普通民行案件的監督,又要重視對適用特別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等案件的監督。
2.機構設置方面的改革
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是性質不同的訴訟,民事檢察和行政檢察性質不同、監督內容不同、采取的方式不同,法律依據也不一樣。筆者認為,在機構安排與設置上,各級檢察機關都能夠做到將民事檢察部門與行政檢察部門分設的話更有利于這兩大檢察工作的長遠發展。民事檢察部門與行政檢察部門分設能更好地健全和完善民事檢察和行政檢察工作機制,促進和推動民事、行政檢察工作的更加全面的開展。
3.民行檢察隊伍的強化
要牢固樹立“人的要素是主要的”觀念,切實加強民行檢察隊伍的建設,在檢察員額配置、從業人員德才標準、職業工作水平、能力等方面均進一步提高、發展與完善。
[ 注 釋 ]
①“四大檢察”指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
②筆者認為,不同時代的司法規律是不同的.筆者在本文所講的司法規律,是指當代司法規律.
③這里,有必要簡要闡明一下其中講到的“司法各要素”的問題.筆者所言的“司法各要素”狹義上是指在司法過程中實施司法活動的主體,如司法機關、司法工作人員等;廣義上講,則除了狹義上的各主體外,還包括當事人、所涉及到的諸多的社會主體等.
④從價值論角度而言,不同社會體制下的“公平正義良心”有不同的價值內涵.打個形象的比方,就象魯迅在《文學與出汗》一文中所談到的,不同的人所出的汗是不同的.
⑤魏明.文化:綜合國力中的“軟實力”[M].龔耘,高文武,黃友牛,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叢1[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8:211.
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121.魏明.文化:綜合國力中的“軟實力”[M].龔耘,高文武,黃友牛,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叢1[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8:211.
⑦在本文中,為表述簡潔計,把判決與裁定簡稱為裁判.下同.
⑧鑒于目前在學術上,對案件的審理是否包括執行工作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包括,有的認為不包括.對此,筆者在本文中不作探討。僅僅是為表述的清楚、方便計,筆者姑且在此使用“狹義的審理”這一用語,與此相對應的“廣義的審理”,則包括執行工作.
⑨筆者認為,這種方式可以在檢察員出庭時采用,具有即時性、快捷性、經濟性的特點.
⑩如先予執行的裁定、財產保全的裁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