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馨
成都海關緝私局,四川 成都 610000
互聯網的穩步發展為網絡輿情提供了平臺,權利意識的不斷覺醒為群體性事件提供了土壤,互聯網發展下的網絡輿情與群體性事件的治理有著密切的關系,社會寬容度越來越高,對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越來越強,寬松的網絡言論環境為人民群眾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心聲提供了可能性,要有效的管控必須厘清二者的內涵。
群體性事件的類型根據標準的不同有不同的結論。根據群體性事件的影響范圍不同,可以劃分為區域性和全國性的群體性事件;以參與者行為的激烈程度不同,可將其劃分為暴力型與保守型;根據行為是否違背相關法律法規可以劃分為合法性與違法性群體性事件……總之無論哪一種群體性事件,均是以一定人數為基礎,表達同一訴求為目的的多人行為。
輿情,是一種觀點的集合,不同于個人的觀點,更多的是一個社會里多數群眾對于某一個事物或者現象的態度與觀點的結合,這種觀點是一種占據主流的看法,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著事件的變化發展而有所改變。網絡輿情是輿情在互聯網領域的衍生品,在我國是于2005年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以后才發展起來的,網絡輿情不同于網絡輿論,網絡輿論僅僅是一種網民言論,而輿情更帶有政治色彩,劉毅的《網絡輿情研究概論》指出:“輿情是由個人以及社會群體構成的公眾在一定歷史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盵1]網絡輿情其實是民眾意見的一種集合,利用網絡平臺表達自己觀點、態度和建議的方式,有自由性、隨意性、快速性和非理性等特點。
我們縱觀網絡輿情與群體性事件,不得不將互聯網的發展引入其中,在自媒體十分發達的時代,無論輿情起源于微信、微博等何種形式,只要具有社會共通的特點,就會引起全社會的連鎖反應,從一個主體到另一個主體,從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從一個輿論點到另一個輿論點。在網絡輿情下的群體性事件集中體現出網民成為群體性事件中網絡輿情的構成主體、網絡信息成為群體性事件的催生因子等獨有的特點,也為政府的治理行為提出了新挑戰[2]。
當前,我國仍處于群體性事件的多發期,政府面臨的群體性事件的治理壓力較大,現階段的群體性事件的發展和蔓延趨勢與網絡的傳播關系愈發密切,因此,政府必須要發揮自己在輿情治理中的作用,建立適應網絡輿情環境下的群體性事件治理模式,采取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提升政府網絡輿情疏導能力。
要做到妥善、有效的處理群體性事件就必須先建立起具有指導性作用的法律制度,包括群體性規定、刑罰規定、信訪制度。
針對群體性事件高發的領域,法律制度的建設應該重點關注以下領域。首先是建立合法群體性事件對應的相關行政活動的標準的法律制度,以環境群體事件為例,環境最基礎的適宜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和最低水平指標是必須要明確的,這個基本要素的內容是要了解環境污染源對人群健康或生態系統產生影響的最低限度的研究,這個最低限度的指標是要以最基本的環境質量的標準為條件的,這也是后續提供環境排污的指數的研究基礎,所以法律必須先以明確的條文規定來確定環境基準數據,指導政府項目測評和落戶行為[3]。其次,要調整和完善相關行政事件的標準,在法律規定之中,不能忽視對違法的懲戒,更不能缺少對于合法權益的保護,因此對于這類群體性事件的管理需要建立完整的制度框架。最后,建立和完善網絡信息傳播的標準和規范措施,為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時候政府對于群體事件的管控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對于信息傳播的管控有利于有效的控制態勢[4],提高我國環境資源要素的成本,建立一套符合市場規律體現要素價值的資源價格標準體系,形成一套完善的生態補償法律制度,這樣完善的處理方式才能有效的避免群體性事件的惡化。
地方政府必須建立健全的環評責任監控制度。環評是實現項目落戶和最終實施的關鍵所在,群體性事件的爆發與環境污染息息相關,因此必須要要將環評落到實處,客觀、科學、可追蹤的開展環評工作,預計危害發生的可能性,還要加強對初步確認造成風險項目的再評估,判斷其是否為穩定風險評估,這就要求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評估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在公開、透明、科學的環評制度下,消除群眾疑慮。以環境群體性時間來看,現實狀況中大部分的環境群體性事件的出現都是在初始階段就出現了問題,環評工作不過關,導致對于項目可能產生的環境污染的危害性預計不徹底,危害的預判和應對能力有限,從而出現了不合規、不合法的項目落戶,加之責任追究的機制并不完善,使得環評責任往往難以真正落實,因此必須要建立完善的環評責任追究長效機制,擴大社會的監督面,為環評審批責任追究的執法營造良好的守法氛圍,形成規模效應,反向推動環評制度的落實。
環境利益是社會利益,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指標,因此對于環境污染的相關訴訟必須要建立完善的責任追究制度,擴大群眾對于此類事件的參與度。一方面要建立暢通的參與渠道,有效進行政務信息公開,擴大項目落戶的評審制度中的群眾參與范圍,對于反映的問題要及時處理和解決,把群眾關心的問題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增加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在環境污染事件中環境,我們不難發現國外此類事件因為較為健全的公益訴訟制度而相對較少,因此我國應該學習借鑒公益訴訟機制,將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群眾納入公益訴訟主體的范圍,依法處理群體性事件,更可以延伸至環評階段,這不僅可以使決策更加科學,也可以增強群眾的信服度,這些專業人士或者知名度較高的人往往在網絡中的一句話就會使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
網絡輿情下的群體性事件治理是新時期對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網絡輿情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群眾的政務參與度,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督促政府執法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產生社會穩定的隱患,誘發違法的群體性事件,所以,政府必須立足政務公開機制,強化服務理念,形成網絡輿情處理的前置性工作機制,主動積極應對網絡輿情,以引導和預防為主,健全網絡輿情管理機制,以減小網絡輿情帶來的負面危害,修復與群眾的關系,以提升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