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文
1.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0;2.廣東一粵律師事務所,廣東 廣州 510623
陳某2007年12月入職廣州的A公司,職務為保安,2008年5月18日發生工傷,被鑒定為九級傷殘;2011年8月,陳某被安排到A公司的全資子公司B公司工作,職務仍為保安,并重新簽訂勞動合同約定陳某在A公司的工齡由B公司承繼,繳納社保單位相應變更為B公司,入職到B公司前,陳某的月繳費工資為2724.6元;2013年12月,陳某被安排到A公司參股的子公司C公司工作,職務仍為保安,并重新簽訂勞動合同約定陳某在B公司的工齡由C公司承繼,繳納社保單位相應變更為C公司,2018年6月26日,陳某因個人原因提出辭職,其在辭職前12個月平均工資為7784.72元;辭職時,陳某要求C公司依照《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七條、《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條等相關規定,為其向工傷保險基金申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并由C公司支付其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C公司認為陳某發生工傷時的用人單位是A公司,應由A公司為其申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故C公司找到A公司,并由A公司為陳某辦理相關申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手續,工傷保險基金主管部門依據登記在冊的繳納社保單位變更時間,認定陳某解除勞動合同的時間為2011年7月27日,故依陳某當時的月繳費工資2724.6元計付兩個月共5449.2元作為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給陳某。其后,C公司認為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義務主體應該是2011年7月27日解除陳某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即A公司,故拒絕陳某提出的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請求。
陳某則認為,其自2007年12月入職A公司以來,一直在A公司及其關聯公司工作,期間雖重新簽訂兩次勞動合同,變更兩次用人單位,相應變更了兩次繳納社保單位,但其在前用人單位的工齡是由后用人單位承繼的,故其勞動合同關系實際解除的時間應是2018年6月26日,應當以其辭職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7784.72元為基數計發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及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責任主體也應是實際解除勞動合同關系時的用人單位即C公司;同時,因工傷保險登記機關登記在冊的陳某工傷后的離職時間為2011年7月27日,故工傷保險基金依照2011年7月陳某的月繳費工資2724.6元為基數發放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并無不妥,但對于因此少發放的差額(7784.72-2724.6)*2=10120.24元應由C公司補充支付,且應由C公司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7784.72*8=62277.76元。
在該案中,C公司與陳某對如下兩個問題產生嚴重分歧:責任主體應當是A公司還是C公司?計算基數是2724.6元還是7784.72元?由此引出如下本文擬探討的問題:對于工傷并定殘的勞動者,非因本人原因從原用人單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作,社保繳費單位相應變更,原用人單位未支付經濟補償,也未依《工傷保險條例》及相關地方性法規為勞動者申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及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勞動者與新用人單位解除或期滿終止勞動合同時,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的責任主體是新用人單位還是原用人單位?如責任主體是新用人單位,新用人單位在計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時,其計算基數是工傷保險基金計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時認定的基數,還是新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實際解除勞動合同時的月繳費工資?如其計付基數是新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實際解除勞動合同時的月繳費工資,新用人單位是否應對工傷保險基金支計付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中因基數不同而產生的差額予以補充支付?
筆者曾就上述問題與多名律師、法官、勞動爭議仲裁員一起探討,經匯總各法律人所持觀點有如下三種:
第一種觀點認為:責任主體是原用人單位,原用人單位應為勞動者向工傷保險基金申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并按照工傷保險基金核定的基數計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因為勞動者是在原用人單位工作期間受到工傷,勞動者在離職時,原用人單位已經向社保基金辦理減員變更登記,從登記之日起,即對外公示原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已經終止,此時,原用人單位、勞動者及社保基金之間的工傷保險關系終止,即觸發《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一款第2項所規定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并應以此時勞動者的月繳費工資作為基數進行計付;至于因原用人單位原因未能及時辦理申領及支付義務的,原用人單位應賠償勞動者因此造成的利息損失。
第二種觀點認為:責任主體是新用人單位,新用人單位應(或通過原用人單位)為勞動者向工傷保險基金申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并按照工傷保險基金核定的基數計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原因如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第五條規定“勞動者非因本人原因從原用人單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作,原用人單位未支付經濟補償,勞動者依照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與新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或者新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提出解除、終止勞動合同,在計算支付經濟補償或賠償金的工作年限時,勞動者請求把在原用人單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計算為新用人單位工作年限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該條規定了新用人單位承繼了勞動者在原用人單位的工齡,即從原用人單位、新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三方的角度看,是新用人單位代替原用人單位繼續履行原勞動合同,在用人單位轉換的過程中,應當視為勞動合同繼續有效,并不存在勞動合同解除問題,直至新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終止勞動合同時,才真正觸發《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一款第2項所規定的支付義務,故支付的責任主體應當是新用人單位,同時,由于勞動者由原用人單位轉入新用人單位時,原用人單位已經向社保基金辦理減員變更登記,從登記之日起,即對外公示原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勞動合同已經終止,社保基金應以登記在冊的原用人單位減員日期來確定基數,而該基數也應是新用人單位計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依據,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及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計算基數應當一致。
第三種觀點認為:責任主體是新用人單位,新用人單位應(或通過原用人單位)為勞動者向工傷保險基金申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并按照終止勞動合同時勞動者的工資標準計付勞動者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并對工傷保險基金核定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因基數不同而產生的差額予以補充支付。理由如下:對于勞動者而言,在正常情況下,其與原用人單位維持勞動關系直至合同終止,其應享有的工傷待遇應以合同終止時來確定基數;如終止勞動合同前勞動者非因本人原因從原用人單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作,后與新用人單位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所享有的工傷待遇不應與前者有所區別,即仍應按與新用人單位終止勞動合同的時間來確定基數,這樣才能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體現公平原則。
相關司法解釋已明確勞動者非因本人原因從原用人單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作,原用人單位未支付經濟補償,勞動者在原用人單位的工作年限應合并計算為新用人單位的工作年限,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從原用人單位轉入新用人單位,不能視同與原用人單位終止勞動合同后再與新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而是維持勞動關系的穩定、持續的前提下,用人單位由原用人單位變更為新用人單位,新用人單位承繼了原用人單位的權利和義務;原用人單位從工傷基金管理機構將勞動者減員,該減員登記時間僅是工傷保險關系發生變更的時間,并非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終止勞動合同的時間,真正觸發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及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義務產生的時間應是新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時間,理應以該時間來確定計付基數,責任主體也應當是新用人單位,同時,工傷保險基金以原用人單位減員登記時間為原用人單位解除勞動者的勞動合同時間并無不妥,但因此導致勞動者的工傷待遇差異是原用人單位及新用人單位共同造成的,應由承繼用人單位義務的新用人單位補充支付該差額。
實踐中,對于被認定工傷并定殘的勞動者,非因本人原因從原用人單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單位工作,社保繳費單位相應變更,原用人單位未支付經濟補償,也未依《工傷保險條例》及相關地方性法規為勞動者申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及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勞動者與新用人單位終止勞動合同時,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責任主體及計付基數該如何確定均存在嚴重分歧,目前相關法律、行政法規或司法解釋,尚未作出明確處理意見,為統一認識、平息爭議,維護工傷定殘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希望立法部門能通過立法加以明確,或由最高人民法院出臺司法解釋,明確責任主體是新用人單位,計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計算基數應為新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終止勞動合同時的月繳費工資,并明確新用人單位須補充支付工傷保險基金核發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因基數差異而產生的差額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