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博
中國氣象局干部學院湖南分院,湖南 長沙 410125
作為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五四憲法確保了新民主主義的實施與開展,是民主政治制度構建的“骨架”。由于歷史的特殊性,因此也就賦予了五四憲法深厚的歷史底蘊。而新中國開國領袖的偉大精神和堅定的政治信念在五四憲法中得以體現,是在對比了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的基礎上,對專制與欺騙進行摒除的基礎上,重構了民主政治制度。是新民主主義時期廣大人民對自由、法制、民主迫切的渴望和向往。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輝煌與置疑并存,深刻詮釋了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政治格局與體系。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于1954年9月15日在首都北京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是此次會議的重要議程。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從多個層面探討和分析憲法。同年9月20日,通過無記名投票的方式,人大代表對憲法草案進行了表決。投票1197張,同意票1197張,在執行主席以表決結果為依據宣布五四憲法零票否決通過,由此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誕生,而憲法的制定過程極為嚴格、慎重,一方面對國外憲法的先進內容進行了借鑒,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權利的確認等;另一方面,是建立在新中國過渡時期的具體國情,革命經驗等基礎上,具有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
五四憲法的誕生,為人民民主政治制度體系的構建確定了大體框架,明確了人民民主的政治目標,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合法性的肯定,同時也為依法治國理念的實施打下了法律基礎。
1.五四憲法與人民民主專政
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加快社會主義建設進程是五四憲法的根本政權任務,民族資產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在憲法中并沒有得到明確的肯定。可見,在新中國成立后的過渡時期,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之間一改以往對立的斗爭關系,兩者出現了本質上的結合。而這一歷史發展事實也決定了國家必須要利用其法律效應,逐步以社會主義所有制替代資本主義所有制,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建設[2]。可見,人民民主這一概念的提出,是符合當時新中國過渡時期的階級情況以及社會性質的,充分體現出了我國人民民主的性質,同時也真實反映出了我國政治制度的實質。
2.五四憲法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五四憲法第2條對我國的政體性質進行了詳細解釋,憲法提及人民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全國以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權力的職能機關。這一政體規定是五四憲法對人民民主專政國體這一說法的明確闡釋和直面回應,宣示了人民性、民主性是我國政權的主要特性。第一次全國人代會于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隨著會議的圓滿舉行標志著我國人代會制度正式運行。可見,全國人大會制度在基于憲法體制而形成的,是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3.五四憲法與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
五四憲法明確提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的偉大進程中,通過廣大人民的努力已經形成了以中國共產黨為主體,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合作并存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以憲法的形式對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詮釋,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體系,是對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以及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的肯定。
通過第一次根本大法的形式,五四憲法為社會主義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同時也明確了新中國憲法頒布后的發展目標。五四憲法作為新中國憲政體系現代化發展的開端,其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以及具體內容對我國憲政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在五四憲法中,很多內容都充分體現出了社會主義的內容。比如,在五四憲法的序言中寫到:“新民主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民主制度,能夠消滅剝削,走出貧困,從而走向和平,建成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從而為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地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打下良好的根基。”在憲法的總綱要中也明確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想建成社會主義社會,逐步廢除剝削制度,就必須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和國家機關力量,加強工業化發展。”“作為全民所有制的社會主義經濟,國營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國家應當優先發展國營經濟。”“國家應當采取政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合理利用、有效改造……逐步以社會主義所有制替代資本主義所有制”。上述五四憲法中的表述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直接體現,真實反映出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事實,同時也指出了要想建成社會主義國家,完成憲法中的各項任務,就必須要有一套明確、完善的國家制度和組織機構,切實體現出了中國民主政治的社會主義屬性。
五四憲法的頒布確定了新中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以此來確保人民民主的實現。在憲法中第1條就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人民民主的國家,工人階級和工農聯盟是領導主體。”這一條例不僅明確了國家的性質,同時明確了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工人階級領導是中華民族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而工農聯盟則是人民民主國家的根本,若國家沒有鞏固的工農聯盟,那么人民民主政治體系則得不到有效發展。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民族資產階級被改造,逐步走向滅亡,但是在五四憲法中,卻依舊將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民主享受的主體,但卻不再是專政的對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政治的基本制度,是廣大群眾根本利益的體現,該制度提倡人民群眾應當樹立主人翁意識,并以主人翁角色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事業中,參與國家建設,共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3]。五四憲法第2條規定:“人民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全國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權力行使的主要載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根本政治制度,不僅體現出了民主性,同時也為國家權力的統一集中實施提供了保障。五四憲法的頒布從憲法體制層面來看,代表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政權朝著民主化、現代化方向發展,確保了人民民主的實現,為我國依法治國的實施和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
五四憲法凝聚著中國人民先進的治國理念和法治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反抗、革命的必然產物。在新民主主義時期,五四憲法是建立在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之上,富有創造性地構建了新的民主政治制度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民主政治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