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竹棉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法治社會作為社會發展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在依法治國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法治是治國的最強音,因此多次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國家作為依法治國的主體需要面對時代的要求不斷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已經轉移,百姓想要生活更加美好就需要將法治由靜態轉為動態,還要加強個人的專業法治思維,引領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依法治國,并且能夠及時有效的認識到以腐治國的重要性。人們如果可以真正將法治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影響新時代中國的發展,還能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黨的十九大中提出的普法課題中可以看出,國家越來越重視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建設,特別是在新時代他們法治思維的建設。
當下高校對于大學生的法治思維培育不重視。目前學校主要滿足學生的職業化發展需求而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由于大學高校為社會培養的是專業人才,因此比較注重專業的培育,有時會忽略思維方面的培養,特別是法治思維的培育。因此大學生可能會相對缺乏法治思維。大學生在校園中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創新意識,可以對未來有所規劃,而高校的輔導員、指導教師擔任了對他們思維引導的職務,從專業的角度去引導他們的法治思維。目前高校還開設了系統的培育課程,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法治思維進行培育,保證教育工作可以有序安全的進行。
目前我國高校在培育大學生的過程中遇到的重要問題就是創新力不足,主要表現在教師對課程的創新力不足上。在培育到學生法治思維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內容會直接反映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一旦課程不新穎,內容陳舊就會導致學生的思維認知差,無法樹立全新的法治思維。高校目前對學生的教育還比較傳統,教師主要授課內容是專業課,但是目前社會缺乏的是綜合性人才,對人才的總體素質要求較高。因此高校進行教學方面的改革是必要的,想要改變時代形成的傳統思維需要學校、教師和家庭共同努力,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具有法治思維的環境。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法治意識比較薄弱,由于沒有進入社會,他們接觸到的校園生活是相對簡單的,但是也需要他們了解法治,并且擁有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制建設的教育活動,大學生自身需要了解法治建設的內涵意義,并且結合相關的知識擁有法治心態、法治觀念、以及法治知識,這些都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校中獲取知識。學校需要開展專門的課程培養大學生形成相關的思維能力,還要對缺乏法治觀念的學生進行重點的培育。
大學生作為人才競爭的中堅力量,想要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需要對他們的法治思維進行培育,最重要的是推動法治建設工作,完善學生的法律素質修養,在培養法律意識的過程中強化人們對思想、情感和行為意識的感知,這對大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依法治國是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意識可以協調權利與義務之間不平等的關系,想要改變這種情況最主要是人人都認同平等的概念。大學生作為知識分子,其行為會對社會產生直接和間接地影響。首先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比較強,因此他們在學習法治思維時可以更好地接受知識,能夠接受科學系統的培養,自覺肩負起建設法治社會的責任,另一方面大學生作為社會責任的執行者,成熟的法制意識在他們今后的工作中有重要作用。間接推動了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
想要保證校園的穩定和諧需要調節學生之間的氛圍,首先的同學之間需要和睦,處理不同的問題不能存在沖突,另一方面高校中的矛盾化解也需要法制意識去影響。學生們了解到應該用平等的思想去降低校園中的暴力事件,滿足學生的客觀穩定要求,合理調整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想要校園穩定和諧發展的根本是提升高校之間的法治力量,想要高校和諧不僅需要學校努力還要學生和教師共同建立一個和諧的空間,讓學生能在自由、平等、公正的環境中發展。
家庭的平等觀念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不斷地改變。在古代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明確的等級界限,不論是親屬還是鄰里之間都不存在絕對的平等關系,但是在當下,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時平等的,父母有撫養子女的義務,子女也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從法律上講,父母是子女的監護人,他們需要履行監護責任保證子女的健康,平安。子女也要經常陪伴父母,這是強制性的規定,必須要遵守。這種法治思維加強了父母子女之間的聯系,也讓彼此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平等。
大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在他們為人處世的方法上,在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時需要在法治的背景下進行,強化自身的法治思維,堅強法治人格,堅決用法治約束自己的言行,努力成為中國法治建設的奉獻者。作為時代發展的先鋒力量,大學生更需要宣傳、踐行、推動法治建設,幫助社會尊重他人,保證適合秩序和公共利益。
習近平總書記呼吁大學生加強法治思想的建設,因此想要加強國家的長治久安需要深入開展普法教育,需要加強法制意識的宣傳,提升大學生的法治思維,從社會大環境中深入開展法治建設,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法治思維,提供一個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
加強法治宣傳可以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宣傳法治思維。為學生創造法治氛圍,在資金、技術場地等方面為學生提供模擬的法庭,以達到宣傳法治的作用。傳播法治思維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的要求,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采用多種方式,順應時代潮流的變革和發展,利于學生學習馬克思法治理念,從馬克思主義中總結法治經驗和教訓,從而揭示治國的根本方略和治國本質要求。又一次明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主體。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中提出要依法治國,法治思維成為社會發展的基本內容。為學生擴展法律知識,全方位了解法律的最新條文,還能利用漫畫、廣告、微電影等模式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維。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主要體現在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上,可以更好地實現人民的利益,建設依法治國,執法為民的法治社會。“法律至上”的思想指的是在公共領域開展各項具有權威效力的活動。大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學習更具有權威性、規范性、法治性的知識,保證社會整體活動可以有序的開展和進行。構建大學生的法治意識還需要利用法律知識處理大學生的日常事務。學生需要了解生活的熱點,從問題中分析他們存在的法律常識,在法律只是中認識到法治思想的專業性,了解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的重要作用。除了學習相關的法律知識,學生還需要利用相應的法律規則,從而形成自身的法律意識。
想要大學生建立法治思維需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擁有一定的氛圍。首先需要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師長要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明確自身的法治信仰,有效地引導學生去學習法治思想,了解法律知識。另一方面需要更好地調整學生的家庭氛圍,堅持在家庭中建立一個良好的法治思維養成環境。學生學習法治思維可以通過一種平等的方式從家長身上獲得。傳統的家庭文化講究“長幼尊卑”而法治思維下的家庭體系是“人人平等”,因此家庭需要轉變觀念,形成一種更加民主的家庭氛圍,并且家長對學生的教育應該是自由平權的,在日常生活中強調關系的平等性。家長也需提升自身的素質修養,在學生啟蒙時就要加強法治思維的建設,改變從前的傳統教育理念,與學生平等的交流,積極地參與到法律工作建設中去,轉換學習的視角,進行更加科學有效的法律思考。在參與法治活動時學生也需要以自身的行動作為實踐的能力,面對各種事件需要培育自身的法律道德模式,按照規定的思想道德方法來解決各種問題,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建設。
大學生作為一個成年人,是一個成熟的個體,他們的法律實踐活動可以推進社會法制建設,還有義務發展法律知識,因此大學生可以更好的履行法律義務,在法治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實行法治建設。法治化的管理是在高校背景下進行的,不論是校規校紀還是社會上組織的各種選舉等公共活動都需要學生參與。利用法治思維,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校園的法治思維中。學校也要自覺放權,保證決策的合理有效,從而營造出更加良好的法治氛圍,從高校的教學配置、教學資源中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法治思維,保證個人可以從社會中獲取教學資源和知識,在今后參與法治活動時更加合理有序。
綜上所述,大學生作為新時期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想要提升大學生的法治思維可以加強法治宣傳,構建學生的法治意識,從培育的角度實現學生的自我成長與成才,履行法律的義務,維護環境發展狀況。在培育法治意識時需要高校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從加強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入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為建設法治環境提供了重要的意義。本文研究了培育大學生法治意識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一些培育的經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