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雯
中共宜春市委黨校,江西 宜春 336000
監督是紀檢監察機關基本職責、第一職責。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紀委十九屆三次全會精神,牢牢把握聚焦監督第一職責,創新監察體制機制,堅持把監督挺在前面,突出監督重點,精準監督措施,不斷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監督是黨章、憲法、監察法規定的紀委和監委的基本職責、第一職責。監察體制改革后,黨內監督覆蓋了所有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監察監督覆蓋了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督網絡初步形成。堅持把監督挺在前面,就是要突出監督的作用,把監督貫穿到日常生活的始終,抓早抓小抓常。必須從政治目的和政治效果出發,把監督的“螺絲”擰緊,堅持“治病救人,懲前毖后”的方針,對發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咬耳扯袖、紅臉出汗,防微杜漸,這樣才能避免出現“要么好同志,要么階下囚”的尷尬局面。
誤區一:監督就只是紀檢監察機關的事。少數領導干部片面認為紀檢監察機關的主要職責就是監督,所以監督就是紀檢監察機關的事,在落實責任制上搞“只掛帥不出征”,不少人甚至黨組織一把手也都認為監督是紀委的事,紀委也覺得自己包打天下理所當然。實際上,以黨內監督帶動其他監督、完善監督體系,讓黨內監督和其他監督協調起來,才能更充分地發揮監督合力。另外紀檢監察機關要定位準確,要強化“對監督者實施再監督”的歸位意識,突出對主抓者、主責者、監督者的監督,不能“把協調等于牽頭,牽頭等于主抓,主抓等于負責,監督等于把關”,實現從“過程監督”向“結果監督”、從“四面出擊”向“定點突破”、從“包打天下”向“術業專攻”的轉變。
誤區二:監督就是不信任。面對誡勉談話等監督,一些干部心里有抵觸情緒,覺得組織不信任自己,或者是對自己工作的不認可。使得監督人員“抹不開面子”,監督只是走走形式,并沒有達到監督的效果。那么,監督就是不信任嗎?或者說因為信任就不用監督嗎?顯然不是。監督作為一項制度安排,不會因人而變,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嚴格監督是權力正確運行的根本保證,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
誤區三:監督就是問責。履行監督職責,既不能一味地信任而放棄監督,也不能錯把執紀執法當監督,對一般的問題不管不問,直到問題嚴重了才執紀審查或調查處置。問責是黨內監督的重要方式,是針對已經造成的“后果”,通過倒追失職、失責行為的方式,來督促各級干部平時認真履職盡責,因此,既是“懲前”,也是“斃后”,目的是標本兼治、壓實責任,強化黨內監督、全面從嚴治黨。但是,問責主要體現的是“事后監督”,不能以問責來替代日常教育監督管理,如果只有事后的問責,沒有事前的監督,這也是一種失職失責行為。
誤區四:監督就是得罪人。紀檢監察干部肩上的責任既光榮,又沉重,能不能擔起來,體現的不僅僅是能力問題,更是對黨忠誠的問題,首先要自己有底氣,吃這碗飯,干監督這個活,就不能怕得罪人。其次,在工作中,咬耳扯袖、紅臉出汗,也許會讓一些犯了小錯、有小毛病的黨員干部覺得不舒服,覺得紀檢監察干部是在“找茬”“挑刺”,但他們最終會明白嚴管就是厚愛,監督可以防止小錯變大惡,有人監督是一種幸福。最后,堅持原則得罪人是一時的事,時間久了就會贏得尊重;當老好人討人高興也是一時的事,時間長了人家就越來越不把你當回事。在消極腐敗現象面前當好人,就是對黨和人民的不負責任。不得罪違紀違法分子,就是對黨和人民的犯罪。沒有二者兼得,不能明哲保身!
首先,紀檢監察干部要擔當實干、忠誠履職。
一是要堅定信仰有擔當。紀檢監察是一份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的工作。從事紀檢工作就要做好心理準備,可能不被理解、可能會受委屈、可能會得罪人、甚至還有被圍獵的風險,只有對監督工作有著堅定的信仰,始終堅信邪不壓正,才能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才不會因為困惑而動搖,忠誠履職。要鐵面無私,嚴肅執紀,就必須要保證自身干凈,“拿人手短,吃人嘴軟”這是長久以來不變的真理。紀檢監察部門擔負著反腐倡廉建設的重要使命紀檢監察工作是一個特殊的崗位。使命就意味著奉獻,特殊就需要付出。尤其是在一線辦案的同志,工作要保密,行動不自由,對家庭也虧欠,如果沒有擔當的精神,是做不好紀檢監察工作的。
二是要增強本領能擔當。監督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專業性,對我們的政治素質、業務能力、紀律作風提出了很高要求。在調研中,基層紀檢監察干部普遍反映存在業務水平不足的問題,缺乏懂業務、高素質的干部,希望能加強學習培訓、業務交流。因此,一方面紀檢干部自身要主動學習,努力補齊知識短板,要成為行家,能發現問題;另一方面,各級組織人事部門要把紀檢干部培訓輪訓、掛職、下派納入整體的干部培養計劃,積極創造條件,加強紀檢干部的學習培訓和實踐鍛煉,加大紀檢與其他黨政機關和單位干部的交流力度,不斷為紀檢監察部門注入新鮮血液。
三是要營造環境敢擔當。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和社會風氣對于監督也至關重要,以前辦案畢竟針對的是少數人,現在強調監督針對的是大多數人,因此要讓在監督一線的人敢于監督,讓敢于監督的人沒有后顧之憂。建立體制機制為敢監督的干部擔當,注重從履行崗位職責、執行重大任務、關鍵時刻表現等方面考核評價干部,選拔“想為、敢為、勤為、善為”的干部,重用歪風邪氣面前敢于堅持原則、矛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的干部,防止唯票、唯分用人,對因敢于監督而得罪人,在推薦考察和考核評比中得票不高、有爭議甚至有非議的干部,應當辨明是非、主持公道,該評先評優的評先評優,該提拔重用的提拔重用。
其次,要完善監督體系,形成監督合力。
一是要落實好“兩個責任”。要壓實責任,黨委的主體責任和紀委的監督責任同樣重要,缺一不可。黨委要統攬全局,統一研究和部署黨內政治生活以及黨員日常管理;要綜合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教育、談話等形式開展工作,黨委要討論研究和把握對組織處理、問責處分、組織調整等問責手段。各級黨委及其負責人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管好班子、帶好隊伍,充分履行主體責任,才能真正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紀委監督執紀問責、各工作部門通力合作的工作機制,才能夯實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
二是要把握好全覆蓋和抓重點的關系。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后,監督對象大幅增加,這要求紀檢監察機關在實現監督全覆蓋的同時,更要突出抓“關鍵少數”,堅持全面覆蓋與突出重點相結合。日常監督中,既要對全體黨員、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實行全天候全方位監督,確保無死角無盲區;又要聚焦“關鍵少數”和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重要時間節點,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增強監督的針對性和威懾力。
三要發揮好巡察、派駐監督的前哨、探頭作用。巡察監督是黨內自身監督的戰略性制度安排,是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巡察既是發現問題的“哨兵”,也是懲治腐敗的“利劍”,要充分發揮巡察監督的作用。派駐監督是紀委監委直接領導和授權的監督,有近距離、全天候、常態化的優勢,延伸了紀委監委日常監督觸角,能夠緊緊盯住黨和國家機關的領導干部和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
最后,要創新監督的方式方法,提高監督效能。
一是要轉變觀念關口前移。部分干部存在重辦案輕監督的問題,這就必須要轉變紀律檢查工作的政績觀,不能以查辦案件多少論英雄。以往衡量一個紀檢監察機構工作是否得力,主要看查辦了多少案件,因此,基層的紀檢監察機構往往把最精干的人員放到查案上,把揪出了多少腐敗分子作為工作的主要成績,而忽視了關口前移,抓早抓小。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沒有及時糾正,“放水養魚”,小問題拖成了大問題之后再來處理,背離了監督的初衷。要轉變觀念,對于嚴重違紀違法問題,應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盡量縮短時間查清問題,然后移送司法機關處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日常監督及審查其他違紀問題上。
二是要注意監督執紀方式方法。監督工作也要講究藝術,注意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監督中要有重點,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問題突出就重點解決什么問題,查證多少問題就處理多少問題,應該適用哪種形態就適用哪種形態,發現什么性質問題就按什么性質對待,不能隨意夸大或縮小,更不能主觀片面,要準確把握裁量權的度。根據監督執紀的新情況、新任務,采取靈活的方式,處理、問責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震懾,處理各種問題要綜合考慮,不能一處了之,更重要的是確保監督收到良好的政治、法紀和社會效果。
三要借力“大數據”創新監督工作。監督工作也要與時俱進,可以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發現問題線索的能力。比如貴州等地依托大數據技術,建立民生資金、“三公經費”、執紀審查監督系統等的數據信息收集分析平臺,實現對問題線索發現處置的智能監控;蘇州市通過整合黨政機關及互聯網數據資源,打破信息壁壘,打造全面從嚴治黨“智慧監督”平臺等。通過借助“大數據”手段,發現問題線索,來提高監督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