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剛 雷 芳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人民檢察院,湖北 武漢 430200
職務犯罪與普通刑事案件的區別在于主體身份系國家工作人員,侵害的客體之一系職務行為的廉潔性,但是其特殊性并不足以將其排除在認罪認罰的適用范圍之外。認罪認罰制度的本質是期望通過從寬處罰的結果換取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認罪,其本質上是一種辯訴交易制度。縱觀世界各地的辯訴交易制度,都未將職務犯罪列為認罪認罰的禁區。反而,因為職務犯罪的隱蔽性,可以將辯訴交易中節約司法資源的作用發揮至最大。
201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了職務犯罪認罪認罰地適用情形。另一方面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之初到《刑事訴訟法》的修訂都未對職務犯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作出限制性規定。因此,無論從法理上,還是從法律規定上來說,職務犯罪案件均可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通過認罪認罰制度可以使被調查人、犯罪嫌疑人可以獲得從輕從寬處理,鼓勵被調查人、犯罪嫌疑人如實供述罪行,節約案件偵查的司法資源。在司法實踐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對案件基本事實、性質進行否認外,將贓款用于公務開支,系借貸關系等辯解理由亦會一直持續到庭審階段,對此要進行大量調查取證工作,查證其辯解是否屬實。部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惜串供、偽造證據來試圖減輕刑罰。通過適用認罪認罰,以實質性辯訴交易來換取如實供述,使案件不致拖延受阻,加快案件流轉效率。
職務犯罪嫌疑人往往是國家工作人員,受教育文化程度高,社會危險性相對較小,再犯罪的幾率較小。通過認罪認罰制度,可以促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主動退贓,挽回國家經濟損失。同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獲得從輕處罰,鼓勵其更快回歸社會,為社會做出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第三十一條規定了有自首、如實供述尚未掌握的違法犯罪行為、退贓、重大立功情節的被調查人,經監察機關集體研究并報上一級監察機關批準,可以向檢察機關建議認罪認罰并提出從寬處罰建議。由此,監察委員會查辦的職務犯罪符合上述條件的可以由監察機關建議適用。
兩高三部的《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和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均規定,只要犯罪嫌疑人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同意量刑建議,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的,依法可以從寬處理。因此職務犯罪案件依法移送至人民檢察院后,檢察機關可以依職權主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首先,認罪認罰制度在審查起訴階段的適用程序應當與普通刑事案件相同,要充分保障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并充分保障其訴訟權利。犯罪嫌疑人自愿認罪認罰的,應當通知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到場見證,并提供法律幫助。
同時對于適用認罪認罰的職務犯罪案件,應當注意上下級檢察機關和與監察委員會之間的匯報和配合。應將適用情況、后續認罪態度、從寬幅度等根據相關的規定向上級檢察機關和相應的監察委員會進行通報,以有利于上級檢察機關對職務犯罪案件的同步審查和監察委員會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適當的黨紀政紀處分。
檢察機關在職務犯罪案件中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應當注意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認罪的自愿性和徹底性。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受到脅迫或因其他原因而被迫認罪,或為逃避打擊而避重就輕地認罪,均非自愿認罪,亦無法保證認罪的徹底性。上述情形不符合自愿認罪認罰本質要求,不應適用認罪認罰制度。
二是認罪退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積極配合辦案,具有主動投案或者如實供述辦案機關尚未掌握的違法犯罪事實的情節,或者積極退贓的,才應視為符合認罪認罰條件。對于退贓數額較少,大部分贓款或損失不予積極挽回,仍追求個人經濟利益的,不符合認罪認罰要求。
三是立功的重大性。根據《監察法》第三十一條的相關規定,只有具有重大立功表現或者案件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等情形的才符合職務犯罪認罪認罰要求。對于僅有一般立功情節的,則不具備認罪認罰條件。
檢察機關在審查起訴階段,要嚴格審查案件證據材料,審慎核查其到案情況,是否具有自首、如實供述情節;審慎核查其是否具有立功表現,具有何種程度的立功表現;審慎核查其是否具有積極退贓、幫助挽回經濟損失等情節;對于案件證據收集固定是否合法規范、犯罪事實是否清楚、辯解是否屬實等重點審查,嚴把證據關、審查關和監督關,切實履行好法律監督職責。
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是所有刑事案件的辦理標準和要求,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職務犯罪案件亦應當予以遵循。即應當始終堅持案件證據的證明標準,不能因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就忽視事實真相,降低證據證明標準。在證據不確實充分的情況下僅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就草草起訴,容易導致庭審階段被告人翻供后的被動局面,亦容易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
檢察機關審查起訴階段的認罪認罰要注意充分聽取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或者值班律師的意見。通過聽取辯解和意見,充分體現情節認定和量刑建議協商的核心精神,同時對于把握其是否真正自愿認罪認罰有重要意義,做好出庭預案,更科學地提出量刑建議。二是確保認罪認罰被告人應有的訴訟權利,如明確告知認罪認罰的法律后果,確保認罪認罰的律師參與等。
第一,《刑法修正案九》與2016年《關于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貪污賄賂案件的涉案金額及對應的法定刑進行了修改,一方面是整體上“輕刑化”,同時對從寬幅度和從寬的絕對刑期作出了限制。故相應地應對于職務犯罪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幅度也要審慎把握,不得違反具體量刑建議中的限制性規定。
第二,結合全案整體情況決定從寬幅度,避免片面地從嚴和一味地從寬的錯誤傾向。對于具體案件而言,要綜合考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認罪悔罪程度、是否退贓、是否有立功、揭露同案犯等情形,來確定從寬幅度。對于只為從輕,而仍然追求經濟性好處,不交納罰金、不退還贓款的,即使認罪認罰,從寬幅度也應該嚴格把握。
第三,認罪認罰的從寬幅度要結合案件的證據價值,對于事實已經清楚,證據已經形成鎖鏈的職務犯罪案件,從寬幅度不宜太大。相較于因自愿認罪認罰后,獲取關鍵性證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從寬幅度可以適當增加。
第四,注意考慮職務犯罪案件的性質、影響和社會對于從寬幅度的可接受性。對于貪污、賄賂數額特別巨大,且具有其他嚴重犯罪情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即使其自愿認罪認罰,給與的從寬幅度也應當從嚴把握。
職務犯罪認罪認罰的適用要注重對其認罪悔罪態度的考量,對于認罪認罰后又反悔,或在庭審過程中對案件性質、事實、情節予以實質性辯解的,檢察機關應當依法撤銷認罪認罰從寬情節的認定。對于案件事實予以實質性否認或者辯解的,綜合具體情況,必要時可以取消對自首、如實供述等情節的認定,重新提出量刑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