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
許昌市委黨校,河南 許昌 461000
正常狀態下的違法犯罪行為是具有一定的、完善的評判標準,無論怎樣都是處于犯罪者的主觀意識所進行的,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是很好界定的。但是對于醉酒狀態下的違法犯罪行為來說,犯罪主體的意識可能是清晰的、也可能是不清晰的,這時候其實施的危害行為所涉及的法學問題就會變的越來越復雜,相關的特殊性也更強。在我國刑法的規定過程中,對于醉酒狀態下的刑事行為分為兩種狀態,即有可能成為限制責任能力狀態甚至無責任能力的兩種狀態。因此,針對醉酒狀態下的刑法學問題進行探討,有助于明確彼此之間的責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秩序的維持。
在我國現階段實際應用的法律中明確規定,醉酒狀態實際上并不屬于責任能力欠缺的狀態,是必須要負一定法律責任和刑事責任的,具體理由有三點,第一點是在醉酒的狀態下,行為人并沒有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醉酒并不意味著腦神經和身體完全被酒精所控制,如果醉酒程度非常嚴重,那一定是不能夠站立或者行走,而是躺著睡覺。這就反映出醉酒狀態下還出現違法犯罪的行為并不是自控能力的喪失,僅僅只屬于某一種程度上的減弱,相應的還應該肩負一定的責任[1]。第二點則是醉酒的行為無論是從哪一方面來說,不管是來源于別人勸酒還是自己的主動性飲酒,這從根本上都是自己飲酒所導致的,如果說自身的自控能力足夠強的話,是完全能夠避免這樣現象出現的。因此,對于一個具有正常意識和行為能力的人來說,他們在喝酒的時候,一定可以意識到自己喝醉酒以后可能會出現的行為,有可能會有哪些危害,才會去規范化自己的行為。第三點酗酒作為一種舊社會遺傳的陋習,本質上是一種非常不文明的行為,必須要加以控制,做到能不喝酒就不喝酒[2]。
首先我們將醉酒人分為兩個類型,一種是生理性醉酒,另一種是病理性醉酒,由于其發生機制和臨床表現的不同需要加以區別對待。所謂的生理性醉酒就是我們常說的日常醉酒,是由于單純的直接攝入酒精導致的,癥狀單純,不摻雜其他疾病因素。病理性醉酒稱急性病理性醉酒或特異性酒中毒,并且只出現于極少數的人身上,發病的機理并不清楚,一般在具有腦部實質性損害和精神疾病患者身上常見。因此,對于病理性醉酒的犯罪行為而言,他們雖然有一定身體上疾病的原因,但是與精神病人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不能夠完全地不追究刑事責任,而是要按照病情酌情處理[3]。這樣也會防止很多人為了犯罪而謊稱自己是病理性醉酒的情況出現。總的來說,只要是醉酒狀態下的危害行為,必須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不論動機如何,造成的傷害是一定的,這時候就一定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因此,對于我國的刑法而言,不僅僅要明確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和對象,還需要完善相應的法律規定,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一樣的措施,不僅僅從法律的層面上保證各個主體的利益不受到損害,而且還進行了人情層面的考慮,減少法律的冰冷感,增強人情味。
在現階段刑法的第18條中有一條提出了概念性的規定,它認為在處理這種醉酒狀態下社會安定性問題的時候,是要根據醉酒人所實施的具體危害行為進行判罰或者處理的,要求結合分則條款中的退規定來進行罪名的判處和處置方式,拘留或者是現金罰款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和犯罪者的態度來彈性地調控[4]。
量刑一般是和定罪結合在一起的,刑罰的輕重是由行為人的社會危害程度來決定的,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到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點是針對于行為人醉酒的動機和目的這一角度來看,如果說犯罪者在喝酒之前,也就是清醒狀態下是蓄謀已久,并且有很深的殺人動機或者傷人動機的,這就屬于故意傷害事件,它的處罰程度并不是單一的刑事案件,更多的要考慮違法犯罪的情況。因為他們的醉酒狀態產生于“借酒壯膽”,或者迷惑警察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這時候要進行較重的刑法處置[5]。第二點是從行為人醉酒的主觀罪過形式來看,犯罪者的醉酒心理是需要了解的,主要可以分為故意醉酒、過失醉酒以及因不能預見或不可抗拒的原因醉酒幾種。和上文所提到行為人的醉酒動機結合在一起,直接或者間接故意醉酒的犯罪者犯罪動機明確,要重罰;由于對自己的酒量缺乏認知、過于自信醉酒,而導致產生的危害行為要酌情考慮,尤其是認罪伏法態度好,所造成傷害不嚴重的情況,要結合著安全教育進行處置。
醉駕已經成為了現階段比較常見的一種社會問題,所導致的社會危害也是比較嚴重的,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為人的生命安全造成難以消除的侵害。因此,我國對于醉酒駕車的行為已經給予了一定的明確,這也是我國刑法所進行的必然要求。根據我國《刑法》的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更好地維護整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能夠順利進行下去。這也足以說明我國刑法的重要功能是為了保衛社會而進行的,而且需要嚴格化犯罪者行為,按照所造成的傷害進行量刑處理,降低對社會的危害,保障受害者的權益。因此,在法律層面上,對于這種醉酒駕車刑事犯罪必須要進行相關的措施完善。在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八)》,對于醉酒駕車的行為給出了明確的規定,填補了之前的空白,在第133條中說明:“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并處罰金”[6]。法律條例的完善在某種程度上規范了社會上的不良行為,并提出了嚴格的處罰措施,起到了警鐘長鳴的作用,有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
綜上所述,對于醉酒狀態下所產生的違法犯罪行為界定的時候,必須要明確每一個違法犯罪主體的動機,如果是蓄謀已久則要加大量刑和處罰的力度,如果是意外事故,在追究刑事責任的基礎上按照犯罪者承認問題的態度進行酌情考慮,但是基本的處罰和賠償問題必須要明確。而且根據現階段刑法中已經明確規定的:“醉酒的人犯罪,必須要肩負一定的刑事責任”這一原則,相應的法律工作者在具體的案件操控時也必須要遵守。只有明確受害者和犯罪者的責任、義務,在法律的層面上保障彼此的利益,然后基于雙方的意愿,給予道德層面的調控才是法情并行的主要舉措,幫助社會和諧風氣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