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禹
遼寧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1.內容不明確
當前我國與老年人精神贍養相關的法律當中,對于精神贍養給出的是原則性、理論性地規定,可是對于精神贍養的實際內容并沒有標明。也就是說,當前我國法律對于精神贍養沒有給出其真正應包括的內容。由于立法層面對于精神贍養較為籠統,所以我國在這一方面并沒有建立完善的體系。
2.贍養主體范圍小
《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當中規定“贍養人的配偶應當協助贍養人履行贍養義務。”夫妻雙方是一個家庭組成的重要單位,夫妻雙方觀念契合家庭和諧度也會提升。同樣地,在贍養老人方面,贍養人承擔了老年人的主要贍養義務,而作為兒媳或女婿則屬于贍養義務的協助方。以實際生活來看,僅僅有一方的參與顯然是不夠的,家庭力量不能有效得到發揮,難以滿足老年人精神贍養的需求。
3.缺少有效的義務履行方式
另外,我國當前在老年人精神贍養相關的法律當中并沒有對老年人精神贍養的具體履行方式做出規定。這樣一來,當老年人遭到精神侵害時,雖然有法律為老年人精神提供后盾,但是卻沒有有效的執行方式。所以,我國在精神贍養的立方層面,有必要為法院的判決提供具體的依據,讓老年人精神贍養提供具體的措施,確保老年人精神贍養不被侵害,并有彌補方式。
4.缺乏明確的標準
我國當前對于老年人精神贍養義務的標準設定仍不明確,雖然對精神贍養有概念上的設定,但是并沒有明確地說明實現怎樣的層次屬于完成了精神贍養的義務。對老年人精神贍養不能給出衡量的標準,那么贍養人的義務內容就很難確立。如何可以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具體來看可以包含廣泛的內容,另外每一個人的個性不同、實際情況不同,所以贍養人的義務可大可小,難以確立具體的贍養人精神贍養義務的標準。
5.責任不明確
我國當前對于老年人精神贍養義務所承擔的法律責任并沒有做出詳實的規定。從實際情況來看,老年人的精神贍養被劃分到民事糾紛。可是法律對于精神贍養并沒有具體的設定,所以法院在對這類案件進行裁決時,通常是以停止對老年人精神的傷害和繼續履行義務作為最終的結果。老年人所獲得的保護仍較為有限,需要建立更為多樣的責任承擔形式,確保老年人獲得應有的精神贍養。
1.擴大老年人精神贍養義務的主體范圍
當前我國對于保護老年人的相關法律日漸完善,但是在精神贍養層面仍有欠缺,所以老年人贍養相關立法必須要加強,讓日后的老年人贍養訴訟案件有法可依,能夠保障老年人的權益。從當前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來看,贍養人的范圍應該擴大,兒媳和女婿是贍養人贍養義務的協助者,而對于繼子女的贍養義務并沒有做出相關規定。所以,對于子女、繼子女、女婿兒媳,甚至于外子女和外孫子女等,都應該作為老年人贍養的義務主體,都應該承擔老年人精神贍養的義務,擴大老年人精神贍養義務主體范圍,為老年人的權益提供保障。
2.完善贍養的履行方式
老年人精神贍養不能僅僅依靠物質贍養來實現,精神贍養需要多方面的因素來實現,履行精神贍養的方式應該是精細的,要實現精細管理。精神贍養履行方式包括了贍養人與父母的感情基礎、贍養人的經濟水平、贍養人與被贍養人之間的生活差異等。精神贍養具有特殊性,贍養人完成贍養義務的方式可以親自履行、替代履行、原式履行以及變式履行等。其中,親自履行和原式履行應是義務基本履行原則,而另兩種則作為特殊情況下的補充手段。
3.對精神贍養實行量化
由于精神贍養需要感情和精神層面的溝通,所以在解決這一問題上,我國可以參考歐洲對于老年人精神贍養的手段。要求贍養人周期性地看望老人,當然這種周期性地探望要求,需要根據子女與老人居住距離以及經濟條件等實際情況來設定,從而制定更加貼近實際的看望周期。但是,筆者認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子女也可以通過電話以及視頻聊天的方式,更為頻繁地與父母交流,促進彼此感情,讓老年人獲得更多的精神滿足感。
4.確立未盡義務所承擔的法律責任
當前,我國對于老年人精神贍養方面,并沒有就贍養人未盡義務所承擔的責任做出說明。這就對不盡義務的贍養人難以產生震懾作用。所以,我國應該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當中對于未盡精神贍養義務的贍養人應承擔的民事連帶責任加以說明,為老年人的權益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5.加強立法創新
當前我國各省市對于老年人精神贍養法制化越來越重視,多部地方性法規確立了老年人精神贍養制度,大大推動了老年人精神贍養法律完善工作。所以,老年人精神贍養立法的完善工作不僅需要中央還需要地方的力量,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有效結合,老年人精神贍養相關問題將會被更好地解決。
處理精神贍養案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贍養人與被贍養人之間和諧相處,讓老年人能夠安享晚年。雙方一旦進入法律訴訟程序,必然對雙方的關系產生影響,不論最終判決結果如何,雙方內心必然會產生情感阻礙。在這種情況下,贍養人在履行贍養義務時,將會加大執行困難。因此,為了讓老年人獲得更大的權益保護,處理老年人精神贍養糾紛時,應提倡將調解程序作為前置步驟,是保障老年人精神贍養權益的有效手段。
在基層法院設立面向老年人的老年人法庭,以解決老年人贍養糾紛為主要目標,通過老年人法庭的定向設立,減輕老年人因贍養問題而受到的傷害。另外,由于老年人法庭將面向老年人,所以對老年人的訴訟費用會適當減免,由于老年人參與訴訟過程,老年人法庭在具體形式上會加以調整,更利于老年人的參與。最后,老年人精神贍養問題反復出現是常見的問題,老年人法庭將及時回訪,對于老年人的當前生活情況加以掌握,從而確保老年人精神贍養能夠有效地進行。
老年人精神贍養的目的是讓老年人生活的更幸福,所以應該將雙方的精神利益放在司法執行的首要地位。精神贍養最終需要讓老年人精神上不再空虛孤獨,通過老年人贍養保護來提升子女對老年人生活的予以更多的關心。所以,作為司法人員應該意識到,執行精神贍養需要重視親情的力量,在執行的過程當中應將老年人的感受放入其中,通過裁決讓老年人達到其期望值。
對老年人的保護和關心應該全社會共同參與其中,所以應該加大宣傳力度,普及老年人權益保護的意識,讓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贍養人與被贍養人之間的意義。通過這種宣傳一方面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夠讓贍養人深入地認識到老年人精神贍養的重要性。所以,司法機關要慎用強制措施,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判斷,尋找精神贍養問題發生的原因,通過有效的調解來化解矛盾和解決問題。強制措施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不利于精神贍養問題的解決。
司法機關可以通過與社會其他機構的聯手,對不履行贍養義務,且在多種方式均無效果的情況下,經老人提出強制措施的前提下,對該贍養人實行限制令。該贍養人在信貸、消費等方面進行限制,進而迫使贍養人履行自己的義務。
在法治社會下,提升老年人的法律素養十分重要,幫助老年人意識到,他們自己的權利是不可侵犯的。可以由政府組織,在老年人群體當中推行普法活動。另外,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建立面向老年人的法律援助制度十分必要,這需要立法機構在借鑒歷史和國外經驗的前提下,結合我國實際國情推進打造出一套完善的法律援助體系。所以,這需要更多的財政投入予以物質支持,同時對老年人法律援助資金進行監管。